文人把酒“醉”

很欣赏同事在酒桌上常说的一句话:喝酒要喝的微醉。后来才发现此话是大有来头的。

《菜根谭》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它的意思是说赏花卉以含苞待放时为最美,喝洒以喝到略带醉意为适宜。这种花半开和酒半醉含有极高妙的境界。反之花已盛开酒已烂醉,那不但大煞风景而且也活受罪。

文人把酒“醉”


这不由让人想起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的评酒佳作——《饮酒》。他一开篇就盛赞佳酿的巨大魅力:“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接着,他笔锋一转,客观公允地论及酗酒之害:“若不及时制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地呈现出来。” 

梁先生此论,乃是经验之谈。他确有多次酒后失态的深切感受。他第一次醉酒是在6岁那年。一次,他随父亲上北京致美斋饭馆。连灌下几杯花雕,不觉酩酊,还一个劲儿索酒喝,父亲不许,小实秋站在凳子上舀起一大勺汤泼将过去,溅了父亲一身,他本人随即晕了过去。在青岛教书时,他常与朋友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划拳行令,一坛花雕,一夕而罄。他与其他六名酒徒加上一名女史,号称“酒中八仙”。他们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貌似豪气干云,其实作践身体。幸得好友胡适之相劝,梁实秋才得以逃离酒的旋涡。后来回首往事,梁先生慨然忏悔:“当年酗酒,哪里算得是勇,简直是狂。”经过长期体验,梁先生深知饮酒的精髓。他指出:“《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

嗜酒,醉酒,还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谈酒,这或许就是文人与世人之大不同。好酒佳酿,爱之者甚众,然“酒有别肠,唯文者近。”看来酒的真正知音,应首推文人。其实,自杜康公发明酒以来,不少文人骚客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要么纵饮狂歌,放荡不羁;要么浅酌低吟,儒雅风趣。但不论哪种风格,文人把盏畅饮,吟诗放歌,不仅是一种情趣,一种雅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和思考。他们更常常在觥筹交错中,在飞觞饮壶时创作出了许多空前绝后的锦绣华章、惊世之作。

文人把酒“醉”


仅举几位,以醺大家。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此乃魏晋七贤中最为嗜酒之人所发戒酒誓词。刘伶,一天生酒徒,嗜酒如命,《晋书列传——刘伶传》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世说新语》更以丑、酒二字概括其形象。他鼓吹唯酒至尊,于《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 江汉之载浮萍。” 刘伶酒文双绝,虽溺酒而文思不失,纵著孤篇一章,也要淋漓尽致,千古流传!

文人把酒“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能想到,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竟出自一位嗜酒诗人之手。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一生有三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他爱酒、嗜酒,每次都追求“期在必醉”的结果,纵然是“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依然“酒熟吾自斟”。于是,以酒寄意,诗酒结合,自然袒露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独特的审美境界的五言组诗——《饮酒二十首》,醺醺而出。“靖节好饮,不妨其高。”“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提出,让魏晋以来盛极一时的骈体文、玄言文改变了颜色,不得不让后人感到陶渊明手中酒杯的分量,闻到他饮酒时飘散的醇香。

文人把酒“醉”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的诗句。李白和杜甫,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自称“酒仙”;“性豪业嗜酒”的杜甫,被郭沫若先生称为“酒豪”。这里单说李白,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后人称之为“诗仙”。他生于中亚碎叶,长于蜀中。蜀地多佳酿,是故李太白少年博学众家之际,亦多饮美酒。李白的酒瘾很大,他给妻子的《寄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便是最好的诠释。李白醉酒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玄宗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历史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其嗜酒成性却也成了事实。只可惜一代诗仙醉后履舟,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逝,享年62岁。如不然,留下的好诗何止九百九十多首!

文人把酒“醉”


元朝“三俊”之一的曹元用[字子贞,号超然,谥号文献,著有《超然集》,祖籍阳谷阿城,后徙汶上张泽泊大张村(今大宅子),梁宝寺镇曹庄大公堂六十五世祖],历经元四帝,朝之重臣,诗词曲俱佳。然虽为朝廷命官,却嗜酒如仙,其在《介春堂》写道“肘印累累大如斗,不及介春堂上一杯酒。可以消百虑,可以介眉寿。况有苍鸾白鹤翔坐隅,琼树照耀青芙渠。洞庭云璈奏和响,双成玉佩鸣清虚。玉仙人,真吾侣,便须日日陪尊俎。尽把西湖酿春酒,三万六千从此”,甚至说“酒比乾坤大”。在他看来,一旦喝起酒来,什么儒教礼法,什么权力富贵,纷纷置之度外,喝酒就要“饮酣意气横今古,玉山倾倒忘宾主”,洒脱豪放、率真爽朗之气尽显。元用公非常仰慕“李杜”等先贤之诗酒豪风,恨不能把酒与他们欢聚畅谈,结为异代知己,其在《李白酒楼》诗中“谁能跨海为一呼,八表神游共豪举”就是明证。公元1330年,曹元用为元朝一统江山鞠躬尽瘁,在京师病逝,和李白一样,年龄定格在62岁。其子伟仪“奉丧归葬”于原籍祖坟(现梁宝寺镇石林村,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归种汶阳田”的宿愿。

文人把酒“醉”


这里更当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中国古代女诗人魁首的李清照,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杜甫等同列。在李清照的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仔细品味李清照的词,会发现,她大部分词中充满浓郁的酒香,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作,有的引恨而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古代的年轻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这是何等的浪漫、潇洒与惬意。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亡继之以家破,爱人赵明诚又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代词宗,因情因酒消损了自己的容颜,却流下了千古奇文。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酒是她词的血液,她的词才与酒香一起充满了流光溢彩!

文人把酒“醉”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写到:“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口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相宜,狂饮细品皆可。”文人“醉”酒,历经千百年,酒给了文人快乐,给了文人灵感,给了文人寄托;而文人付酒于生命,付酒于文化,付酒于情思。因此有人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醇厚的酒香!

文人把酒“醉”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人世间有了酒,我们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许多,茫茫世间也增添了悠长的韵味! 这种韵味,也由于文人的参与,上了档次,升了境界,添了无限风光!

文人把酒“醉”


文人把酒“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