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學習這些知識的?

有觀眾問,王老師啊,你是怎麼把知識理解清楚的呢?能不能講講學習方法?

我是如何學習這些知識的?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總結起來就五個字:

找到不得已。

換句話說,知識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也是不斷進化、不斷妥協的產物。

關注知識的來源

我們知道,高等數學是所有理工科學生的必修課,是基礎的基礎。

學過高等數學的同學就知道,課本一開始,往往講解“極限”的概念,並給出極限的定義:

我是如何學習這些知識的?

這個定義長得十分古怪,也來得非常突然。

但好在,考試往往不考。即使考,題目也不難,依葫蘆畫瓢就是了。

因此,不少同學採用的方法是死記硬背加做題,考前再突擊半個月,期末考試能考個八九十分。

八九十分喔,看似還不錯。

但是,這種學習方法的後果就是,

寒假還沒過完,剛學的啥就忘個精光。

事實上,這並非我們記憶力有問題,而是因為,

人們對於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不會產生迅速和深刻的記憶。

怎麼解決呢?

就我個人而言,學習高數時,往往會思考一些“考試不考”的問題:

• 為什麼課本開篇就講“極限”這個概念?有啥用?

• 為什麼採用這種晦澀的語言來描述極限?為什麼不好好說話?

• 是誰給出這種定義?是否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以上三個問題,一般考試都不考。

但是,每個問題背後,都值得深入挖掘,非常精彩。

而且,弄清這幾個問題,對於我們理解後續導數、微分、定積分等概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我們就不展開了,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我的微積分專欄。

一旦我們理解了這些知識為什麼長這個鬼樣子,我們就能迅速建立起持久的記憶。

這種記憶之所以能迅速建立,我覺得,是因為,

理解之後的記憶,並不是依靠“記”,而是靠現場推理出來的。

當公式間的邏輯關係被打通後,我們只需實時從底層出發,一環套一環地思考,就能得出一連串的結論。

至於說推理速度有多快,那只是熟能生巧的問題。

這就是我的學習方式,

不僅為了考試,也關注知識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我們不僅瞭解知識,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不僅能在考試中解題,也能在其它課程中、工作中真正運用高數。

這時,當我們再面對考試時,思路也不亂了,簡直就是一切盡在掌控。

關注知識的成本

在公司中,有時會出現這種現象:

產品功能是實現了,但成本卻非常之高,完全不具備商業化的可能,而且工程師似乎對此毫無感覺。

這就是,

雖然知識轉化成了技術,但技術轉化成產品時出了問題。

如果你身處一家創業公司並碰上這種現象,那就更危險了。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習時,只關心知識本身,而沒有關注知識背後的成本。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瞭解市場,但這是後話。

事實上,成本是推動知識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例如,

以前用模擬電路實現一個功能,需要大量繁雜的運放電路。


現在往往只需一枚幾塊錢,甚至幾毛錢的單片機就行。

當我們學習電路課程時,可以在網上搜一下,一顆電阻多少錢,一顆三極管多少錢,一顆運放多少錢。

這樣,課堂上的電路圖,就不再是冰冷的圖形,而是活生生的商品。這有助於我們成為真正能設計產品的工程師,而不僅僅是考試的機器。

關注自身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是一句樸素,但非常重要的話。

有了興趣,我們會更主動、更積極地面對學習工作中的各種挑戰。

但有人可能會說,

我沒有興趣,咋辦。

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

一個人不會天生就完全瞭解自己。

比如,你知道自己的語言天賦非常突出。

為什麼你能知道呢?

是因為,你在學校學過語文課、英語課,甚至父母帶你加餐,上過其它小語種培訓班,並且你發現,你比別人學得更快。

所以,天賦可能是天生的,但發掘天賦的過程,一定是後天完成的。

同樣,

興趣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需要後天的發掘和培養。

那麼,

我們可以通過廣泛涉獵,從書中找到興趣;也可以通過動手製作,在實踐中找到興趣。

而且,興趣和學習,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一旦理解了科學知識,我們自然就能體會到科學之美,當然,興趣也會油然而生。

如果我們總是死記硬背,那麼, 即使我們有這方面的天賦,我們也不會有興趣,天賦和興趣,這是兩個概念。

最後,借用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理念來結尾:

紀律應該來自自由,而不是約束。


那些被說教、強迫、威脅、懲罰出來的“乖學生”不是守紀律,而是被麻痺、被毀掉了。


當一個學生擁有自由,理解他是自己的主人,然後選擇去做他應做的事,不做他不應做的事,這樣的紀律才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