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眾多的學者先生,紛紛著書立說,爭鋒論辯。諸子百家,分門別類,千差萬別,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之覺醒。這些獨樹一幟、學有所成的先生們,往往興私學、集弟子,遍遊天下。他們遊說各國權勢人物,或者自己投身於政界經世致用,或者送弟子出仕干政,自己在幕後發揮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於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來說,從師遊學,客卿出仕,成為出人頭地的一條康莊大道。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百家爭鳴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置身於大時代背景下的李斯,在楚國的府衙中做著文法小吏。對於奔騰向前的生活只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卻沒有突圍的辦法。在他居住的宿舍旁邊有一個廁所,廁所裡住著一隻老鼠,它每天趁沒人時跑出來享用茅坑的糞便。廁所里人來人往,還經常有野狗來搶食。老鼠作為弱者,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人一腳踩死或被狗一口咬死。廁中鼠為了填飽肚子,每天提心吊膽,一邊食用糞便,一邊留意人與狗的行蹤,稍有風吹草動,就要四下逃竄。

這個廁所,李斯每天都要去好幾次。李斯注意到了這隻老鼠。李斯望著它;它也用兩隻小眼睛回望李斯,眼神裡流露著驚恐不安。那副丟魂落魄的樣子,李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有一天,李斯因事到官府的倉庫裡去,見倉庫裡也有老鼠。此處的老鼠與廁中鼠有著巨大的反差,倉中鼠坐在高高的糧堆上面,糧食多得吃不完,也沒有閒雜人員和野狗來打擾它們。個個吃得身體滾圓、毛色光滑,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

同樣是鼠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老鼠的命運讓李斯悟出了許多人生真諦。

廁中鼠活得畏畏縮縮、窩窩囊囊,要進不進,要退不退,吃著臭不可當的糞便,還要擔心被人撲殺、被野狗撕咬。

倉中鼠卻可以生活在如山的粟米之中,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一隻只吃得腦滿腸肥,在米堆中嬉戲著,不必擔心有人撲殺,更不會有過路的野狗躥出來撕咬。

兩相比較,李斯不由得感慨萬分,喊出了他在這方歷史舞臺上的第一句臺詞:“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人與鼠的境遇是如此相似,每個人的能力生來是相差不大的。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夠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如果位高權重,自然尊貴優雅;如果地位卑下,被人呼來喝去,最起碼的人格尊嚴也會喪失。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李斯像

兩種鼠的命運讓李斯明白了一個道理——“鼠在所居,人固擇地。”地位決定貴賤,人生在於選擇。李斯開始反省自己所走過的人生路。他那本來如荒原般死寂了二十多年的內心世界裡,一股熊熊的野火正以燎原之勢燃燒。他無法忍受自己如廁中鼠的命運,他要趁著年輕,努力做一隻富貴傍身、高高在上的倉中鼠,去實現人生終極目標。

拜蘭陵令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

他再也無法安於現狀,名利那頭怪獸已經在他的體內掀開獠牙,咆哮著發出號令。很多年後,他或許會感謝那兩隻同種不同命的老鼠。小小的老鼠成了自己的人生導師,在自己最迷茫的時刻,給自己指引了一條光明大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於是,李斯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離開偏僻貧瘠的上蔡郡,到可以讓他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地方去。

李斯從彼時彼刻起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要改變自己卑賤的命運,無論是雄心還是野心,總之他要出人頭地。

李斯辭掉了小吏的職務,直奔蘭陵而去。蘭陵當時屬於楚國。李斯並不是奔著楚國而去,他是奔著楚國一個叫荀況的人去的。荀子,名況,原是趙國人,曾在齊國擔任過祭酒職務,後來受到楚國春申君的賞識,做了蘭陵縣令。春申君被刺殺後,他從縣令的崗位上退了下來,一直居住在蘭陵。

荀子融合了儒、法、墨、道、名、陰陽各家學說,是戰國末期一位集各家學說之大成的學者。譚嗣同說:“二千年來之學,荀子也。”梁啟超也認為:“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李斯拜蘭陵令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韓非是他的同門師弟。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荀子

當然也有人認為李斯後來所走的人生之路,完全背離了授業恩師荀子當初的教誨,有離經叛道之嫌。

蘇軾說過:“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之所以有此一說,是因為我們通常把荀子納入儒家行列。荀子與孔孟雖然號稱儒家“三聖”,但他們有著很大的不同。孔孟相信人性本善;而荀子恰恰相反,相信人性本惡。荀子借舜之口哀嘆:“人的性情啊,人的性情啊,太不美啦,還問它幹什麼呢?”這透露出他對人性的失望與惋惜。

《性惡》: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

何謂帝王術?

簡單地說,它是一項輔佐與控制帝王的技術。在一個講究政治手段的時代,帝王術是一個政治家行走江湖的必殺技。相對於帝王術,道德仁愛、正義禮樂顯得虛而不實,也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於那些急於博取帝王歡心的政治家,他們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蹉跎在這上面。他們要的是實用技術,是藥到病除。儒家所倡導的那些價值無益於專制統治。

李斯學習帝王術,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成為帝王之師,既要幫助帝王統一天下、治理天下,同時也要鞏固自己的權力,成為帝王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在這方面,蘇秦和張儀都是參透了帝王術精義的超一流高手,因此他們入卿拜相。他們都是李斯心目中的超級英雄,男人的一生就應該活得像他們那樣精彩不凡。

荀子雖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可他的理論體系並不僅僅侷限於儒家。相較於孔孟,荀子理論的實用性更強。正因為如此,他的弟子韓非、李斯才會在踏上權力之路後轉型成為法家人物。李斯從學於儒家宗師荀子,長時間受到儒學的浸染,他對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之說很熟悉。實際上儒家思想對他日後政治實踐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李斯壓根兒就沒打算像傳統的儒士那樣宣揚仁義學說,恪守儒家禮儀,一生安貧樂道。他清醒地認識到在戰爭頻繁、天下統一已趨勢而進的背景下,儒家那一套仁政王道的學說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尚法務實的王霸之術才能真正為統治者所需要,有著最大的用武之地。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李斯劇照

學成之日,西去秦國,遊說秦王

書生學成之日,也就是準備“將身貨與帝王家”之時。李斯擦亮眼睛,他要給自己賣一個好價錢,更主要的是找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君王。楚王胸無大志,不值得他為之駐足停留,韓、魏、趙、燕、齊都沒有賢明的君王,全是待宰的苦主。他想來想去也只有秦國的政治舞臺可以讓自己大顯身手。

此時他身在楚國,荀況也希望他能留下來幫助楚國復興。可是李斯認為,楚國雖然強大,但歷代君王均無出息,不像有所作為的樣子。而其他國家又都太弱,滅亡是早晚的事。只有秦國最為強大,歷代君王都野心勃勃。

他向老師荀況辭行的時候,荀況對弟子做出的選擇感到失望,說他捨本求末,遠仁義而近虎狼。李斯笑著搖頭,荀子雖然是自己的老師,但還是不懂他的心。

臨行之前,李斯向荀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他說:“弟子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機會來臨的時候,萬萬不可懈怠。人生幾十年光陰太匆匆,必須好好把握每一個機遇。當下正值七國爭雄的時代,遊說者主持各國政事。秦王想要吞併天下,這正是布衣封侯、遊說者拜相的大好時機。讀書人要是不能學以致用、博取榮華富貴,與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所以最恥辱的事情莫過於卑賤,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窮困。長期處在卑賤的位置和困苦的境地,憤世嫉俗,淡泊名利,這絕對不是讀書人的本心,而是無能的表現。我決意西去秦國,遊說秦王。”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秦始皇與李斯

李斯在這裡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一是追求高貴的地位、物質享受,不然人活一世與禽獸何異,與一條鹹魚何異?

二是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幫助秦國統一天下。

在荀子的眾多弟子當中,最出名的有兩位。一是李斯,另一位則是後來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學者韓非。韓非比李斯的年齡稍微大一些,他們同時在荀子門下學習,算是同學。不過兩人身份不同,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子弟,因為口吃不善言談,走了著書立說的路。李斯出身於平民,他將利祿視為人生最大目的。李斯決定入秦以後,荀子為他未來的命運不安,曾經夜不能眠。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荀子和他的弟子

作為老師,他當然能夠理解李斯的心情,也賞識他的能力。不過,李斯將功利視為人生的第一目標,太過於危險,他認為李斯此卻凶多吉少。

李斯自認為已經得到了荀子的真傳,急需一方大展身手的舞臺。作為荀子的弟子,李斯應該也算是師承孔孟。孔孟當年是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而尋求做官的途徑,而李斯是為了尋求做官而鑽研學問。

做官為大,還是學問為大,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歸宿,人生的價值也就各有高低。李斯在離開師門後就直奔目的地——他認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秦國。當時諸國之中只有秦國既有吞併天下的野心又具備了這樣的雄厚實力。他認為,只有秦國能夠為他提供建功立業、實現個人富貴的最佳機遇。

李斯的態度是積極的,有才能就應該讓別人知道,就應該用才能為自己贏得應有的財富和名位,否則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這是李斯內心的獨白。他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實現更大的功名利祿,他甚至不為自己留下一塊遮羞布。

李斯:帝王術的終極目標

李斯像

結語:不管怎麼說,李斯並不是一個戴著“仁義”偽善面具的人。只是苦於貧窮,才想到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果卻引來司馬遷和後人站在他的慘淡結局的角度去審視他當日投身於秦國的行動,得出這一系列行動只是李斯實現政治野心的手段。野心是野心家的通行證,只有理想抱負才是英雄的墓誌銘。所以李斯不是英雄,只是一個野心家。

不管司馬遷和後人如何評說,不甘於老死上蔡的李斯勇敢地邁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膽的一步,與命運做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爭。他並不僅僅只是想要做一個權力至上的機會主義者。他潛心學習帝王之術,希望用自己的才華去兌現名利。他帶著滿滿的自信、滿滿的才華奔著秦國而來,猶如當年的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