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知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却不知《南京条约》签订背后的他

说起近代屈辱条约的签订,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李鸿章与《马关条约》。但今天讨论的是大家都不太熟悉的《南京条约》签订者,耆英。

人们只知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却不知《南京条约》签订背后的他

图为耆英

鸦片战争后期,道光帝派出了耆英来处理对外事务。耆英是满族贵族,几次浮沉,临危受命——在他之前的琦善是因答应了英国割让香港岛的条件,引发道光帝的愤怒,才被撤职的。在《南京条约》的签订之时,耆英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仅让同行官员伊里布的幕僚张喜去商量。而张喜,一个六品官员,就莫名成为了条约签订的实际代表。

耆英明白道光帝已无心应战,只想让英国人退兵。因此在可允许范围之内能让英兵退兵的退让,都是可用的筹码。张喜纵然巧舌如簧,面对英方的大炮威压也只得答应了几乎所有的条件。

这一情况,张喜上报给了耆英。耆英打算假意答应英国人后违约,于是对签订的内容置之不理。登上英舰后,也只提出了某些措辞有损国威,然后签字画押。道光帝看到英国退兵,认为目的达成,奖励耆英并让其继续处理之后的事情。直到那个时候,无人知道条约签订对中国究竟有何影响。

人们只知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却不知《南京条约》签订背后的他

图为《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耆英发现对于《南京条约》的执行他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为了方便,他向英方代表璞鼎查提出了关于《南京条约》的补充细则。而璞鼎查做梦都没有想到,英国人梦寐以求的各种特权,居然是耆英拱手相送的,于是他爽快的答应了。

在与璞鼎查的交往上,耆英尽力去稳住他,以避免战争。他想认璞鼎查的儿子做干儿子,然后写信给璞鼎查,其措辞之肉麻,甚至让人认为是情书。

但耆英实在不懂英国的政治体制,因为璞鼎查其实和他一样,只是为国办事。璞鼎查对于之后的条约签订上,并没有丝毫的让步。

人们只知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却不知《南京条约》签订背后的他

图为璞鼎查

而耆英无意识的出卖国权还在路上。如“一视同仁”原则:企图以给予美、法与英国同样的利益以离间英、法、美之间的关系。结果反而出卖了更多的国家利益。

耆英的行为,既是他个人能力的不足,也是当时清朝内外对于国际外交的懵懂无知。其观念陈旧,还认为英国是“夷敌”,却不知中国已“羊入虎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