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三十八: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復興


佛教之三十八: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復興

佛教之三十八: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復興


  


1.印度佛教考古的開始


  19世紀開始,一些亞洲佛教國家的僧侶到印度朝聖禮佛,使已在印度消失了700-800 年的佛教再度出現。20世紀初,很多佛教勝(聖)地恢復舊觀,已有佛教組織和佛寺在印度建立,少量的印度教徒改宗佛教,出家為僧,一些重要的佛教遺蹟得到發掘和初步整理。與此同時,一些歐美學者紛紛對東方的佛教文化進行研究,印度本土的學者也積極挖掘古老的傳統佛教文化,佛教在印度慢慢地產生影響,為現代印度佛教復興奠定了基礎。


  1915年,印度學者依據中國唐代著名僧侶學者玄奘的記載,開始進行對那爛陀的挖掘工作。那爛陀寺是古代印度的教育和學術中心,距比哈爾省首府巴特納90多公里。新發掘出來的遺址是一片紅色磚石砌成的建築群,其中心據說是阿育王建造、以後又屢次修繕的廟塔,原高七層,現只剩下四層,每層有很多巨大的石柱,上面雕有姿態萬千,栩栩如生的佛像,周圍有花紋刻飾,是珍貴的印度佛教藝術品。廟的東邊是一排排僧房遺址,西邊有一排排佛塔殘存。


  1891年,印度" 佛教復興運動" 之父、現代印度佛教史上的聖人——安培克出生,他大學畢業後留學英國,獲法學博士學位,1917年回印度,曾參加過印度爭取獨立解放的民族運動,與當時的一些解放運動領導人關係甚密。


  中國與印度佛教徒的交流源遠流長。印度佛教衰微後,兩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漸漸隔絕。19世紀末印度重新出現了中國僧人,1891年達磨波羅在菩提伽耶召開國際佛教徒會議,就有中國的代表參加。20世紀以後,中印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逐漸增多,1907年,達磨波羅來中國與楊仁山居士相商,共約復興印度佛教。隨著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一些漢地僧人到印度禮佛和學習梵文。


  


2.斯里蘭卡佛教的復興


  1870-1945 年間,是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和佔領斯里蘭卡時期。西方基督教文化和東方佛教文化衝突,佛教受到排擠和打擊。斯里蘭卡已經醞釀著佛教的改革和復興,與基督教發生了多次爭論。19世紀末,斯里蘭卡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復興運動。1875年,美國的奧爾考特少校和俄國的勃瓦拉斯基夫人在紐約創建佛教神智學會,1880年又到斯里蘭卡受佛教五戒,成為西方第一批佛徒;同年在科倫坡設立佛教神智學會,興辦佛教學校,推動佛教復興。


  此後,被稱為斯里蘭卡佛教復興之父的達磨波羅(1864-1933)訪印,巡禮佛跡。1891年5 月,在科倫坡智增佛學院成立" 摩訶菩提會" ,這是世界佛教組織的開端。該會發掘和保護佛教遺蹟,編纂佛典,出版刊物,在國內外宣傳佛教,建立分支,致力於復興印度和其它國家的佛教。" 摩訶菩提會" 的活動成為一個廣泛的佛教復興運動。同年10月,在印度摩訶伽耶舉行首次國際佛教會議,斯里蘭卡、印度、中國、日本、緬甸、泰國、尼泊爾等國的佛教代表出席大會,這次大會增進各國佛教徒之間的瞭解,加強了合作。


  20世紀開始,佛教有了提高民族意識的重要內容。1908年成立" 科倫坡青年佛教聯合會"。現代斯里蘭卡的佛教復興運動主要由本世紀初成立的斯里蘭卡青年佛教會(1898年)和全斯里蘭卡佛教大會(1919年)發起和領導。


  斯里蘭卡佛教的重要地位,已經得到許多國家佛教界認同,紛紛派人學習取經。1918年,中國著名佛教僧人太虛大師深感斯里蘭卡佛教地位的重要,決定著手組織" 錫蘭佛教留學團" ,派遣學僧到斯里蘭卡學習巴利語和上座部教義。


  


3.緬甸佛教的活動


  1871年,緬甸曼同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開了南傳佛教史上第五次結集,有2400名比丘參加,由三位博學的上座輪流主持。這次結集考訂對校了以巴利文為主的各種文本的南傳藏經。並將結集的三藏鐫刻在729 塊石碑上,立於曼德勒的拘他陀寺,四周環繞45座佛塔,以垂永久。刻石5 年方成,至今猶存。


  1870-1885 是雍籍牙時代(1752-1885)後期,這個時期的君主繼續扶持佛教,興造佛塔佛像,撥給大量土地和勞力維修塔寺,供養僧眾。16世紀以來,緬甸先後經受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殖民主義的武裝侵略,西方文化必然也侵入。1885年,緬甸最終淪為英國殖民地。佛教成了反對外來侵略,抵制外來宗教勢力的重要力量。20世紀初,民族主義在東方覺醒,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緬甸僧人建立了佛教組織,積極地投入反英殖民主義的政治鬥爭。1906年成立了佛教青年會,倡導民族覺悟和人民團結,其中的一些激進分子還加入了政治團體,甚至組織政黨。


  


4.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佛教的活動


  (1)泰國近代佛教


  從16世紀起,泰國受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主義的侵略。


  泰國佛教為國家的統治提供合理性的根據,泰國國王也以" 正法" 的護持者身份,扶持佛教的發展。歷代王朝對於佛教都是直接管理,嚴格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1902年,泰王簽署了" 僧伽管理法" ,詳細規定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管區、各寺廟的責任、義務和權限。1912年頒佈了改訂的" 僧伽官職表" ,1913年頒佈" 常施食標準表" ,分別規定了僧人官階和月薪數額。


  國家對於佛教教義的研究,也採取統一的指導方針。到朱拉隆歷時期(1868-1910),由瓦希拉耶南瓦洛洛親王任僧伽法王。他大力推行僧伽改革,促使僧團教會化,由此也確定了教理的研習形式和解釋經典的正統方法。他還推行教理考試製度,指定應考教材,如《佛教聖句集》、《佛傳》、《戒律基礎》等。


  1870年以後,泰國諸王繼續蒐集巴利語三藏的各種地方語寫本,進行校勘。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在位時(1868-1910)提出將全部三藏付印的計劃。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了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了比照校勘,於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 種未曾編入。


  (2)柬埔寨近代佛教


  上座部佛教在柬埔寨佔有統治地位,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一些宗教法事只是在民間流傳。柬埔寨佛教來自泰國的傳承,也分為大宗派和法宗派兩派。大宗派的寺廟和僧人佔絕大多數,多在農村活動;法宗派得到王室貴族的支持,主要在城市活動。


1870-1945 年間,柬埔寨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在法國殖民統治期間,佛教受到法國化的打擊,一度衰落不堪,僧侶和佛徒成了反抗侵略者的重要力量。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期,佛教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和提高民族意識的手段,有了新的復興,湧現出不少愛國僧侶。1909年,創立了巴利語學校,1914年改為巴利語高級學校。


  (3)老撾佛教復興


  老撾是東南亞佛教的重要基地,盛行的上座部佛教始終穩定發展。其僧伽也分大宗派和法宗派,大宗派人數佔有絕對優勢。老撾除上座部佛教外,也有大乘佛教流行。19世紀末,法國殖民主義佔領老撾。在外國入侵期間,佛教一方面遭受到嚴重打擊和破壞,一方面激起僧侶和佛徒的愛國激情。20世紀初,老撾佛教逐步復興。


  (4)孟加拉佛教


  18世紀孟加拉佛教開始復興,一些僧人紛紛到鄰國緬甸禮佛求學。1887年,僧人科裡帕色納在吉大港創立" 孟加拉佛教協會" ,同時,外地來孟加拉的僧人沙拉米特拉也在此宣教。統一的僧伽開始分裂。出現了幾個不同的佛教派別。


  此外,新加坡的佛教與中國廣東、福建等地的漢傳佛教有淵源關係。1898年,中國僧人賢慧、會輝和轉道等人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蓮山雙林寺,漢傳佛教正式紮根立足。稍後,中國僧人圓瑛和太虛相繼到新加坡傳法,受戒聽講者數千人,開始出現了新加坡佛教會、中華佛教會和青年佛教會等組織。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