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鄭和塑像

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西洋是指什麼地方

明朝時候把現在的南洋地區統稱為東洋和西洋。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印度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等地區;東洋指的菲律賓、日本等地區。在元朝以前已經有了東洋、西洋之分,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法呢?因為當時在海上航行要靠針路(指南針),針路分東洋指針和西洋指針,因此在地理名詞上就有“東洋”和“西洋”。鄭和下西洋指的是什麼地方呢?主要是指現在的南洋群島。

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中國人到南洋去的歷史很早,並不是從鄭和開始的。遠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經達到現在的越南地區。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現在的南洋群島許多地區已經同漢朝有很多往來。這種往來分兩類:一類是官方的,即政府派遣的商船隊;另一類是民間的商人。可是像鄭和這樣由國家派遣的船隊,一次出去幾萬人、幾十條大船(這些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也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軍),不但到了現在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那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都早。可以說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隨著明朝的經濟發展,民間具備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有經驗的航海人員,有了這些條件,就出現了從明成祖永樂三年( 1405)到他的孫子明宣宗宣德八年( 1433)近三十年之間以鄭和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蹟。

鄭和的“寶船”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鄭和的“寶船“

鄭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寶船”,政府專門設立了製造寶船的機構。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兩萬七八千人。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隻船,百把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鄭和下西洋船隊

明朝政府為什麼選擇鄭和帶領這麼多人的航海隊呢。

因為鄭和很勇敢,很有能力。同時,當時南洋的許多國家都是信奉回教的,而鄭和也是個回教徒(但他同時也信仰佛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朝拜過麥加。回教徒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到麥加去磕一個頭,凡是去過麥加的人就稱為哈只。選派這樣的回教徒到信奉回教的地方去就可以減少隔閡,好辦事。在鄭和帶去的翻譯裡面也有一些人是回教徒,這些人後來寫了一些書,把當時訪問的一些國家的情況記載下來了。這些書有的流傳到現在。

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鄭和為什麼要帶這麼多軍隊?

他們第一次出去坐了六十二艘大船,帶了很多軍隊。這裡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既然是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為什麼要帶這麼多軍隊?這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去南洋群島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別的國家到我們這裡來做買賣的商船也搶。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每盜消滅了,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另外,為了防止外國來侵犯他們,也需要帶足夠的軍事力量。鄭和到錫蘭的時候,錫蘭國王看到中國商船隊的物資很多,他就搶劫這些物資。結果鄭和把他打敗了,並把他俘虜到北京,後來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告訴他,只要你今後不再當強盜就行了。可見為了航行的安全,鄭和帶軍隊去是必要的。鄭和率領的軍事力量雖然很強大,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帶去了好幾個師的軍隊,而當時南洋沒有一個地區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鄭和的軍隊只是用於防衛的:他所進行的是和平通商。儘管當時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可能,但是沒有佔領別人的一寸土地。

後來,比鄭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東方來就不同了。他們一手拿商品,一手拿寶劍,把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如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後就佔領了南洋的一些島嶼。根據當時保留下來的記載,可以看出鄭和和南洋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交易雙方公平議價,有此書上記載得很具體,說雙方把手伸到袖子裡摸手指頭議價。現在我們時內有些地方還用這種辦法。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各方面的人都有。有的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華僑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鄭和下西洋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除了把自己帶去的大量商品賣給它們外,也從這些國家帶些商品到中國來。從第一次出去以後,他就選擇了南洋群島的一個島嶼作為根據地。貯積很多貨物,以此地為中心,分派商船到各地貿易。等各分遣船隊都回到此地後,再一同回國。在前後不到三十年的時期中,印度洋沿岸地區他都走到了,最遠到達了紅海口的亞丁和非洲的木骨都束。木骨都束就是今家馬裡的首都,現在叫做摩加迪沙。

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係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由於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生產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產也越來越進步。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傳統:是不去侵略人家。正因為這樣,直到現在,儘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歷史遺址。因為鄭和叫三寶太監,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歷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是明朝歷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七次而不是八次?

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廟景觀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為什麼不去第八次呢?

這裡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客觀原因是八十多年以後,歐洲人到東方來進行殖民活動。阻礙了中國和南洋諸國的往來。主觀的原因有這幾方面:第一,政府上的原因。明成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做皇帝。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代這就是宣宗。宣宗做皇帝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於是宮廷裡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朝廷由三楊(楊土奇、楊榮、楊溥)掌握。三楊在朝廷裡的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三個老頭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這些人相明成祖不一樣。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他們卻認為他多事,你派這麼多人出去幹什麼?家裡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

第二,組織這樣的商隊需要一個能代替鄭和的人,因為鄭和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不能再出去了。

第三,經濟上的原因。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都是消費物資,不能進行再生產。無論是香料還是染料,都是消費品,珠寶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以我們有用的絲綢、鐵器、瓷器來換取珠寶,這樣做划不來。雖然能解決沿海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好處不大,國家開支太多。所以,為了節約國家的財政開支,後來就不派遣商隊出國了。正當明朝停止派船出國的時候,歐洲人佔領了南洋的香料島,葡萄牙人佔領了我們的澳門。他們是用欺騙手段佔領澳門的。開頭他們嚮明朝的地方官說:他們的商船經常到這個地方來,遇到風浪把貨物打溼了,要租個地方曬曬貨物。最初還給租錢,後來就不給了,慢慢地侵佔了這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