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梁元帝焚書的間接原因是西魏的入侵和防禦戰的失敗。公元554年11月(梁承聖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將於謹、宇文護、楊忠率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直指江陵。其實,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經註定了他覆滅的命運。江陵背靠長江,北方無險可守,而且遠離南朝長期的政治、軍事中心建康。為了應付兄弟和宗族間的衝突、控制潛在的敵對力量,他又將軍隊分駐在各地,對北方的強敵西魏非但不加防範,還妄想利用它來消滅異己,甚至在接到梁朝舊臣馬伯符從西魏發來的密件時,還不相信對方已在作入侵的準備。

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11月20日,武寧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荊門市東北)宗均報告了魏軍即將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召集大臣商議,大將胡僧和謀臣黃羅漢說:“兩國關係友好,並沒有什麼利害衝突,必定不會如此。”上年曾出使西魏的侍中王琛說得更絕:“我當時揣摩宇文泰(西魏太師,實際統治者)的神色,肯定沒有入侵的道理。”梁元帝決定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可是三天後,魏軍已到達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一帶,元帝這才下令內外戒嚴。但王琛跑到石梵(今湖北鍾祥縣境)後又給黃羅漢送去急信:“邊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是兒戲。”這使元帝又將信將疑。直到11月28日,他才派人到建康去徵召握有重兵的大將王僧辯來江陵任大都督、荊州刺史,率軍入援。但他對抵抗魏軍毫無信心,12月1日晚上在鳳凰閣上已發出“今必敗矣”的哀嘆。即使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對部屬的防範控制卻絲毫沒有放鬆,郢州刺史(治今武漢市)陸法和出兵援江陵,他派人阻止:“我這裡能夠破敵,你只要鎮守郢州,不必調動軍隊。”就這樣失去了一支最近的援兵。

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12月10日,魏軍渡過漢水,於謹派宇文護和楊忠率精騎襲佔江津(今荊沙市沙市區東南),截斷了江陵以東的長江水路。當天梁元帝在江陵外城的津陽門外舉行了一次閱兵,但北風大作,暴雨驟降,只得草草收場。第二天,魏軍攻下武寧,俘獲太守宗均。一向坐轎的元帝騎馬出城,部署在城周豎起一道六十餘里長的木柵,命胡僧、王褒分別負責城東城西的防務,太子巡守城樓,百姓搬運木石。當天夜裡,魏軍到達離江陵僅四十里的黃華,14日進抵木柵下。15日,梁軍開門出戰,新興太守裴機殺了魏將胡文伐。可是到了24日柵內失火,燒掉了幾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樓,魏軍乘機大舉渡過長江,於謹下令築起包圍圈,江陵與外界的聯繫完全斷絕。儘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徵召援兵,但沒有一支到達。實力最強大的王僧辯遠在建康,雖已作了部署並派出前軍,卻準備採取等待時機、襲擊魏軍後路的策略,可惜還來不及實行,江陵就已陷落。

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另一支援兵由廣州刺史(治今廣州市)王琳率領,雖日夜兼程,但剛趕到長沙。27日,深感絕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塊帛親筆寫上:“吾忍死待公(你),可以至矣!”催王僧辯進軍,但早已無濟於事。555年1月4日,梁軍分路開門出戰,全部敗還。10日,魏軍全面攻城,梁軍主將胡僧中流矢而死,軍心動搖,有人開西門放入魏軍。元帝退入金城(內城),立即派兩位侄兒作人質,向於謹求和。城南將領紛紛投降,城北的將士苦戰到黃昏,聽到城陷的消息才四散而逃。

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元帝在焚書時想赴火自殺,被左右阻止,於是準備投降。謝答仁等勸他乘夜突圍,只要渡過長江,就能得到駐在江南馬頭的一支梁軍的救援,但元帝不慣騎馬,認為“事必無成,徒增辱耳”。在王褒的挑撥下,元帝還懷疑謝答仁的忠誠,因此在他建議收集內城殘部五千餘人固守後又拒絕與他見面,氣得謝答仁吐血而去。元帝換上白馬素衣出東門投降,備受羞辱後,於1月27日被殺。魏軍從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選了數萬人為奴婢,作為戰利品押回長安,其餘老弱幼小全部殺盡,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餘家。當時天寒地凍,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凍死或被人馬踩死。

這場戰爭實際只進行了一個月,而且梁軍根本沒有什麼有效的抵抗,最大的損失還是這十四萬卷書和江陵城中的無辜百姓。

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江陵焚書又是梁元帝主動犯下的罪行,因為魏軍兵臨城下時並沒有焚書的必需,他要戰要降也與是否焚書無關。在他被俘後曾被問到焚書的原因,回答是:“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這固然說明他至死也不瞭解亡國的真正原因,或者知道了而不願承認,但也證明了他一生愛書,愛讀書,由極度的愛突變為極端的恨,要讓這些書成為他的替罪羊或殉葬品。

但是歷史的悲劇也正發生在皇帝身上。一旦圖書為皇帝所收藏,就成了他個人的私產,不僅從此與民間絕緣,而且隨時有被篡改或銷燬的可能,也會成為一位皇帝或一個朝代的殉葬品。梁元帝焚書後,又把所佩寶劍在柱上砍折,自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在他眼中,十四萬冊書與一把寶劍一樣,不過是他的私產,有用時用之,無用時毀之,何罪之有?

梁元帝“江陵焚書”始末,原因何在,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