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我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带有自传性,不过在经过夸张、变形之后,看起来倒更像是虚构故事。

——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大家庭,父母属于中下工薪阶层。


在刚刚从1929年股市暴跌中复原的美国罗斯福执政时代,社会经济条件十分艰苦。伍迪·艾伦的父亲做过出租车司机、服务员等多个工作,母亲是一家曼哈顿花店的收银员。


专断、威严的母亲希望伍迪·艾伦成为一名律师。


她从来不对伍迪·艾伦表露母爱。对于孩子,她没有默契、没有温柔、没有嘉奖、没有鼓励,只有明确而严厉的家规。


在母亲的重压之下,身材矮小、体质孱弱的伍迪·艾伦并没有实现母亲的期望。


“我们始终要记住,为了劝自己活下去,我们在出生时需要很多的爱。一旦我们得到那份爱之后,这种爱自然会持续下去。但世界是个凄凉的地方,我们用情感去填补这个世界。然而在有些条件下,我们会感觉这完全不值。”


为了逃离拥挤嘈杂的公寓环境、犹太家庭严苛的教条规矩、以及母亲喋喋不休的追责,文学、电影、博物馆、爵士乐成为了伍迪·艾伦逃避痛苦和现实的最佳出口。


母亲变成一颗隐形炸弹,霸占在他纤细脆弱的心中,掌控着这个孩子的一切行动。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就像《生活大爆炸》中Howard的犹太妈妈,不见其人,只闻其声,都足以让Howard恐惧到崩溃。


这个歇斯底里的犹太妈妈,是一个控制狂魔。弱小的儿子在这个专横独断自大病态的母亲眼中,像蟑螂一样令她生厌,却又不会放弃作为一个母亲的特权。吃饭、洗澡、读书、恋爱、结婚,甚至上厕所这样一个人所能拥有的基本尊严都被变态母亲扼杀了。


想想真令人胆战心惊。


即使在伍迪·艾伦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之后,他依然要担心个人生活被自己的母亲公之于众,并经受惨遭玷污与扭曲的恐惧。


在最新的作品《纽约的一个雨天》中,导演借助男主角盖兹比对母亲进行了无情地的嘲讽:出身于纽约上流社会的文艺青年盖兹比,从小被专横的母亲控制一切,他选择逃离出生地,最终归来却发现高高在上的母亲居然曾经是一名妓女。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在抨击母亲的影片《情怀九月天》中,他通过米亚·法罗饰演的女儿莲,直接与不可一世的母亲爆发了雷鸣般的冲突。


莲的母亲曾是个大明星,风光无限,抛弃了莲的父亲,跟一个渣男混在一起。后来渣男虐待了莲,最终弱小的莲开枪射杀了渣男。


在与母亲爆发的争吵中,莲愤怒地吐露真相,原来当初杀死渣男的人不是她,而是自己的母亲,为了脱罪,母亲将她变成替罪羊,因为未成年人不会被送入监牢。


在掩盖了几十年的真相大白之后,在众人面前被揭穿的母亲终于露出了羞愧之色。随后,她带着新的情人迅速地离开了老家,留下孤独的女儿。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在伍迪·艾伦的艺术生涯中,有两位合作很长时间的女演员,同时也是他的女友及艺术缪斯:黛安·基顿米亚·法罗,而这两位缪斯在外形和性格上颇有相似之处:高挑、中性、独立、知性,是一般矮小男性难以高攀上的。


这也仿佛暗示着伍迪·艾伦的恋母情结。作为一个聪明睿智、才华横溢的犹太小男人,他以降服不同于庸脂俗粉的知性女子为荣耀,在他的多部探讨男女关系和婚姻生活的作品中,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羞涩却抛头露脸的男人,一个奋力抗争的胆小鬼,一个忧郁的丑角,一个外表洒脱但内心焦虑的人,一个笨手拙脚的情圣”,像无头苍蝇一样围着自己仰慕的女神嗡嗡乱哼。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仿佛被母亲的灵魂附体,他与耀眼夺目的女神漫步在曼哈顿街头,用博学的哲学观点、风趣幽默的俏皮话,捕获女神倾慕的目光。


他为自己发掘的女神量身打造深刻又幽默的喜剧电影,形成独具风格的伍迪·艾伦风格电影,带着缪斯征服了浅薄的好莱坞。


1978年,《安妮·霍尔》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但是伍迪艾伦并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这是一个巨大的嘲弄,纽约的知识分子看不上加尼福利亚的娱乐暴发户。


而《安妮·霍尔》女主角黛安·基顿正是一个出生在阳光明媚的加州的魅力女子,梦想成为凯瑟琳·赫本这样的人物。


与伍迪艾伦合作的这些年,她不断带给这位来自阴郁纽约的忧郁天才微笑、勇气和力量,但终究改变不了个性与追求迥异的两个人分道扬镳的结局。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与黛安·基顿分手之后,伍迪艾伦结识了米亚·法罗,她因主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影片《罗斯玛丽的婴儿》大放异彩。


米亚·法罗优雅的姿态、柔弱的声音、清澈的眼睛,让伍迪·艾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由此展开了电影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米亚·法罗的脸,容易让人嗅到一股死亡的气息。这种阴森的意像激发伍迪艾伦在随后的作品中,将人格中的负面因子逐一展现:嫉妒、欲望、谋杀、精神分裂等等。


童年遭到反犹太分子的欺凌,远超周围同学的智商和天分引发被嫉妒和排斥,被本该是慰藉的母亲所忽视和冷漠对待,这些创伤让伍迪·艾伦持续多年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这段时期的作品《西力传》、《俄狄浦斯的烦恼》、《情怀九月天》等等用英格玛·伯格曼的思考方式深刻地剖析了一直纠缠自己的痛苦病因。


而最后与米亚·法罗的养女宋宜的绯闻,也让这对艺术眷侣最终决裂,互相憎恨,对簿公堂。


放弃了与两位独立女性的纠缠之后,伍迪·艾伦也许最终找到了安全的感情臂弯:一位平淡的韩裔年轻女子,毫无攻击性,像女儿一样依赖着这个脆弱的小男人。由此,他发现了人生爱的真谛。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因为在经历几千年的文明之后,人类还是没有学会去爱。” 落拓不羁的浪漫画家胡安·安东尼奥在影片《午夜巴塞罗那》中感叹道。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为了寻找真正的爱的归宿,散发着原始激情的性感尤物斯嘉丽·约翰逊、佩内洛普·克鲁兹等好莱坞最受男性垂涎的美人们,成为了伍迪·艾伦新的灵感缪斯。


他带着她们游荡在欧洲大陆,体验着一直幻想中的欧洲艺术家生活,在文学、绘画、爵士乐、古建筑中畅游。


《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欧洲三部曲,让伍迪艾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赞誉和高额票房。


在风光迤逦、浪漫多情的欧洲,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我不应该是一个美国人,而应该是一个欧洲人”。


他已走出阴霾,奔赴阳光。


“这不是一场灾难,人应该学会在痛苦中生活,接受没有出路的事实,因为我们成长中接触的所有传统解决办法以及所有的处世哲学——心理治疗、宗教以及唯理智论——都有没有价值。”


于是,伍迪艾伦决定好死不如赖活着,自由地活着,从未屈服于这个时代的苛求、轻浮、潮流与范式。


“我想成为我自己,我能按自己的想法拍电影。”


对不起了,母上大人,我没有按照您的要求成为一名律师,我只是成为了——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母上大人,求放过

“ 我不知道在我死后,是受人赞美还是遭人唾弃。”

------------------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