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條鐵路的記憶

現在的棗莊東站是1912建成通車,當時叫做棗莊站,是連接棗莊到臨城(今天的薛城區)的臨棗線和棗莊至臺兒莊鐵路的中轉車站,臨棗鐵路現在已經改造成電氣化鐵路作為棗莊至臨沂的棗臨鐵路的西端線路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棗臺鐵路卻已經消失了,棗莊至臺兒莊的鐵路,1936年修建到隴海線上的趙墩與隴海線相通。直到現在,很多地圖上標記臨城至棗莊鐵路的時候,還是會標成“臨趙線”或者“薛趙線”,這不是錯誤,只是有一段鐵路不存在了。


這條鐵路其實是由成立於1899年的嶧縣中興礦務公司修建的中國最早的商辦鐵路臺棗鐵路,《棗莊煤礦志》說,臺棗鐵路“1946再次被毀於戰火”。還有史料說,“1946解放軍魯南軍區為阻止國民黨運送部隊,一夜間將臺棗鐵路全部拆除”。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記憶中的棗臺鐵路吧。


嶧縣中興煤礦有限公司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金的增加,建設了新的大井以後,產煤量大增。到1903年(光緒29年),中興公司可日產原煤300噸,一時間煤堆成山,運銷緩慢,雖然南有臺兒莊運河,千萬船隻只要裝船,即可水運至大江南北,行銷江南,但竟憑藉每天100多輛的老牛破車,慢吞吞地從棗莊的礦井拉到四十公里以外的臺兒莊碼頭,其效率之低顯而易見,也與中興公司每天的產量極不匹配,張蓮芬看到鐵路可以多拉快跑,於是馬上給 北洋大臣裕祿回稟,說“必須由棗礦修造鐵路直達臺兒莊,令所出之煤,悉由運河運銷”。在裕祿的支持下,中興公司開始自籌資金修築一條從棗莊到臺兒莊的鐵路。


關於一條鐵路的記憶


那時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便提出要修建一條鐵路的夢想,由臺兒莊到棗莊這樣一條看似不起眼的鐵路支線,其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就非同一般。也正是憑著這樣一條鐵路,這樣一個夢想,中興公司迅速擴大發展,在短短十幾年間便發展成為清末、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先驅,一度與開灤、撫順並駕齊驅,成為當時中國三大煤礦之一,並最終奠定了其在當時民族工業中所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地位……


關於一條鐵路的記憶


來自清政府的刁難

臺棗鐵路的修建是曲折艱難的。在當時,做這樣一件絕對可以說是“新生事物”的事情,註定不會一帆風順。臺棗鐵路從修建到完成一直伴隨著質疑和責難,甚至一度還在全國掀起過一場軒然大波。


提出修建臺棗鐵路的構想後,張蓮芬克服諸多困難,做了大量前期的準備工作。遠的不說,僅是資金籌集就是一大難題。從1899年提出,到1906年才最終完成資金籌措。

正當中興公司準備開工興建鐵路的時候,政府內的有些官吏自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棗莊的煤炭資源可以帶來的豐厚利潤,很多人是心知肚明的。當時,津浦鐵路剛剛開始修建,如果臺棗鐵路建成,就將把產煤之地的棗莊與有著運河碼頭的臺兒莊連接到一起,棗莊之煤必然會通過臺棗鐵路轉運到臺兒莊,然後由水陸輸向全國,這樣會直接影響津浦鐵路的貨源組織和運輸效益。這是其一。另外,由於當時蒸汽機車以煤炭作燃料,郵傳部還想把棗莊所產之煤用於津浦鐵路運行的機車。


所以清政府郵傳部下達了“中興公司請築之臺棗鐵路恐與津浦正線有礙”,“停工候核”的答覆。

當時中興公司的總經理張蓮芬在瞭解內情以後經過痛苦的掙扎之後,主動求和,他提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郵傳部同意修建臺棗鐵路,中興公司可以另外出資修建一條鐵路,把津浦鐵路與棗莊連接起來。對於政府來說,這當然求之不得,不花一分錢就可以達到目的。


關於一條鐵路的記憶


中國人一樣可以辦好

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時德國人已經開始修建膠濟鐵路,並且把山東納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中興公司這樣身邊的一塊“肥肉”自然不會輕易放過,而當時中興公司的確還有一位德籍管理者德璀琳。德璀琳何許人?此人是當時中國稅務司高級稅務官,並且在德佔膠澳後具體參與了膠濟鐵路以及膠澳區域內稅務工作的籌劃。德璀琳的加入當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個人行為。何況當時中興公司名字之前還冠有“華德”一詞。德國人挖空心思要滲透到中興公司,而中興公司也並非沒有與德商合資的用意。


中興公司開始與德國人交涉,力拒德人加入,張蓮芬據理力爭,言中興公司“是華人已開之礦,該公司不能攪擾其事”。明確表示,嶧縣煤礦事宜,只唯借款,不是入股。 德人雖力爭,但一方面礙於強大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考慮到中興公司已答應購置德國的鐵路器材,如果搞得不歡而散,可能連既得利益都會喪失。德人只得退而求其次。

如此一番折騰,中興公司最終得以把礙眼的“華德”二字抹掉,於是也便理直氣壯地打出民族資本股份制公司的牌子。其實,苛求於民族資本的純正,只是在當時環境條件下國人的一種排外情緒而已,利弊難以判定。只是人們由此可以把中興公司與中日合辦的撫順、中英開辦的開灤兩家煤礦公司相提並論,可以證明這樣一個道理:中國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能辦好,並且還會比外國人辦得更好。

所有障礙排除了,臺棗鐵路終於可以修建了。


關於一條鐵路的記憶


  • 地方勢力阻撓

嶧縣縣城是臺棗鐵路的必經之地。嶧縣城又豈能繞開“王半城”?王半城另有錢莊字號恆興,故嶧縣人又習慣把王半城叫作王恆興,王恆興本名王寶田,當中興煤礦公司的臺棗鐵路真的要從自己的地面上經過時,王寶田一萬個不同意。進行百般刁難,所謂林地風水不能破,田地莊稼不能踩,居住宅地不可移。萬般無奈,最後迫使中興煤礦公司不得不從原規劃的嶧縣東北關附近,改為南關。把捷徑改為繞行,在陸路增加河流,無形之中給中興煤礦公司增加了諸多計劃外的負擔,所以由最初的設計42公里距離,又增加了近8公里的長度,其間增架50米寬的大鐵橋一座(南關金河口),10米鐵橋兩座(南關鐵道頂),不僅如此,經過嶧縣這幾大家族的裡外阻撓,致臺棗鐵路的整個工期往後拖延了一年之久,中興煤礦公司損失嚴重。


在德璀琳的斡旋下,中興公司與德國禮和銀行簽訂合同,從德國訂購了建造臺棗鐵路的鋼軌、鋼枕,以及50輛煤斗車,3臺機車,還有所需的起重車、平板車、客車等設備。所有設備的式樣規格與正在修建的膠濟鐵路完全相同。

幾經曲折後,終於在1908年(光緒34年)9月13日,臺棗鐵路正式開工興建,1912年1月全部竣工通車。 1935年2月中興煤礦又修建了過運河的 臺兒莊至趙墩支線。據中興礦務公司1922年統計,棗莊臨城支線和臺兒莊棗莊這兩條鐵路年貨運量16萬餘噸,運送旅客近10萬餘人,充分顯示了鐵路運輸的巨大效能。


關於一條鐵路的記憶


  • 消失

因北洋軍閥南進,臺棗鐵路的嶧縣南關三座鐵路橋,被張福林帶領的三百多北伐軍工程營炸燬,後來在1938年臺兒莊大戰期間戰火無情地摧毀了臺棗鐵路多段,但是在棗莊淪陷後日軍又修復了鐵路橋通車。


自從1938年3月日軍佔領了棗莊中興煤礦及魯南大部地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7年間,日本強盜共掠奪中興公司的煤炭1300萬噸、掠奪陶莊分礦的煤炭383萬噸。日軍通過棗趙鐵路,將煤炭從棗莊運往連雲港,再從連雲港由海上轉運到日本。


最終在內戰中,“1946解放軍魯南軍區為阻止國民黨運送部隊,一夜間將臺棗鐵路全部拆除”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殘存的嶧縣南關金河口鐵路橋,再次被濟南鐵路局第四工程處拆除,被運往河南蘭考繼續使用……


配圖記錄了20世紀初中興煤礦公司使用鐵路運煤的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