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什么授予曾国藩一个汉族官员“节制四省”的军权?曾国藩又为什么一再拒绝?

教育佳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人,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拜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生 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之崛起很大原因跟天平天国运动有关。

1852年,天平天国运动已席卷了半个中国。而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八旗军早已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为此清政府颁发奖励组织团练,以地方武装来遏制天平军的发展。于是曾国藩就回湖南组织‘湘军’,严肃军纪,日夜操练。很快,1854年‘湘军’开始出动,正面和太平军作战。经过多年征战,1861年12月,‘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总领皖,浙,苏,赣四省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一时权力达到顶峰,无人右出。

但随后打败太平军后,曾国藩再三请辞,并主张‘湘军’裁兵。这让后世之人十分不解。因为此时清政府早就腐朽不堪,摇摇欲坠,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此时‘湘军’实力雄厚,士气正旺。这么一只虎狼之师,正是推翻清廷还我汉人大好河山的绝佳机会 ,其属下所有将领都多次力劝反戈。曾国藩不仅没听,还以尽忠而上报自剪羽翼。曾国藩到底怕什么。

其实了解了曾国藩的出身,可能就明白了。曾国藩出身农耕之家,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周礼》《史记》。其一生深受封建正统儒家思想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裴度,王阳明为榜样 ,忠君爱国,忠孝节义,更怕后世之人扣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而毁了一生的名誉。再者,当时清政府虽然重用他,但并不是不防范他。像左宗棠就被清廷的挑唆和他关系紧张,显然是让其互相制约。还有李鸿章的‘淮军’,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铁骑以及洋人的部队都虎视眈眈,互相提防。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不考虑,没有压倒一切的绝对实力,对于曾国藩这样的老成持重的又特别在意名誉的人来说,自然不会冒险反戈。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终其一生,后世之人推崇备至,尤其是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史客不轻松


太平天国的暴动,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推到了历史的前沿舞台。曾国藩以仕入政,再以政仕军,撑起了晚清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曾国藩以一人之力将腐朽破没落的大清帝国强行延长了几十年。

言归正传,这里从曾国藩掌四省之权开始。1861年9月5日,经过为期两年多的浴血苦战后,曾国藩的湘军终于攻克了重镇安庆。朝廷为了奖励曾国藩,不但给他加太子太保衔,还再次给他扩大权力,“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这个权力有多大呢?这个在清政府期间,汉人以前权力最大的当属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和岳钟琪,但对比起曾国藩的这个四省督办,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端,但还不是顶峰。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包括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等一干封疆大吏都曾劝曾国藩趁势反了满清,以兴汉室。那曾国藩是怎么想的呢?面对大家的劝返,曾国藩写了一副集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副集联上句取自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上句出自苏轼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可谓气象万千。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这副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决不造反的决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无数”一般的绚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为表明心迹,晚年的曾国藩急流勇退,辞去了一切官职,从此只赋文作诗,可见曾国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圣贤”,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追求。


万年虫子


虽然现在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稳定国家统一的功臣,他对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最早主持翻译西方书籍,进行工业建设的官员,这对后来的一些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训练湘军,抵抗太平天国

曾国藩是在道光十八年参加科举,中试后步入仕途,后来拜入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一路平步青云,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到了兵部右侍郎(从二品),他最初参加科举时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同进士出身,如果按照这个成绩,大多数人混到退休顶多也就正四品,所以曾国藩的升迁速度是非常快的。

真正让曾国藩青史留名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二年曾国藩因为丧母回家守孝,一年前洪秀全在金田村组织起事,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咸丰二年时太平天国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咸丰皇帝虽然在全国各地抽调八旗兵,绿营兵来平叛,但是荒于训练的清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太平天国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开始让地方组建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也响应号召组建团练,靠着在家乡的人际关系,曾国藩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队伍,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湘军,又经过了一年多的严格训练,咸丰四年,湘军对太平军发动了进攻,按照曾国藩的想法,这次出征必定手到擒来,结果湘军大败,曾国藩差点被逼到投水自尽。

湘军又整顿了两个多月才再次出击,这次还算顺利,打下了岳州和武昌,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军还没有像样的战绩,咸丰皇帝听说武昌收复之后高兴坏了,直接让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这个阶段的太平军还是很强的,曾国的组建水师和太平军交战,一百多艘战船被毁,曾国藩差点又自杀了。

湘军水师

咸丰六年开始,转折点到来了,太平天国内部先乱了,洪秀全,杨秀清的矛盾不断激化,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军实力严重下滑,清军加快了攻势,九江,安庆相继被湘军攻下。

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军务,送分题?送命题?

咸丰十一年是动荡的一年,太平天国势力还在占据着南京,以及东南的多个省份,这年七月咸丰皇帝驾崩了,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两个月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控制了政权。新上台的领导层急需稳定住局面,而这时他们在南方能倚重的人,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都是汉臣。

所以在咸丰十一年末,曾国藩接到了朝廷旨意,命他督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注意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接着下达了和太平天国决战的任务分配,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负责打南京,左宗棠平定浙江战乱,李鸿章平定江苏战乱。清政府此举并非真的让曾国藩一人督办东南四省军务,而是有意的设置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三人互相节制。

浙江,江苏一直是税赋重地,清政府的统治者怎么可能真的放心让汉臣督办四省军务,但是太平天国平叛正直关键的时期,用人不疑的气度还是得有,所以下旨让曾国藩督办四省军务,传达的主要意思是表达对曾国藩的信任,适当放权也有助于平叛。

曾国藩混迹官场二十多年,朝廷下旨让他督办四省军务,表面上看无比风光,实际上危机四伏,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个例子,这一道圣旨实际上就是烫手的山芋,能推当然得推掉,否则难免日后将会引火烧身,最后曾国藩还是接了旨,但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很快就主动提出解散湘军,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放心,明哲保身罢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镇压太平军,可是始终未能如愿。

为此,清政府颁行了奖励团练的旨令,力图通过各地的地主武装协助官军打击、遏制,乃至消灭太平军。于是,咸丰二年 11月,曾国藩奉清政府之命到湖南办理团练。

一、肃顺倒台,曾国藩仕途依然。

在办理团练的过程中,曾国藩的功绩、作用不断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清政府的正规部队江南大营崩溃后的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清政府委任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仅仅是“署理”。后在肃顺的竭力谏言下,清政府于当年六月实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且加钦差大臣头衔。

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于肃顺的鼎力举荐,清政府开始考虑把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交给曾国藩,让他统领湘军。

肃顺(像)

曾国藩得知有关情况后,以其特有的机警,对肃顺的赏识、推举没有任何表示。

当咸丰帝去世,慈禧、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查抄肃顺家产时,发现了许多朝野文武大臣与肃顺交往的信件,却没有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只言片语,这引发了慈禧的赞叹:“曾国藩乃忠臣”。



曾国藩(像)

二、奕䜣当政,曾国藩节制四省。

政变后不久,奕䜣就奏请两宫太后,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的军务。


奕䜣(剧照)

奕䜣如此作为,一则是想表明新政权对曾国藩的信任,比肃顺当政时的咸丰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肃顺虽然推重“湘贤”,但又同时设立江南、江北大营以分湘军之功。奕䜣当政后,不再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完全由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

这说明,朝廷已经彻底放弃了对正规八旗、绿营军的幻想,决心充分挖掘汉族地主武装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二则是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危害性,大有倾覆大清王朝的可能。

当时,太平军占据江北重镇庐州,与捻军协同反清。而且,洪秀全正全力向财富之区苏、浙进犯。在早已占领苏州、常州的基础之上,后又相继攻克严州、绍兴、宁波和杭州,上海附近的的吴淞口、松江等地也已警报频传。


战斗中的太平军(剧照)

此时,湘军虽已占领安庆,但整个形势仍不容乐观、十分紧迫。如果前敌各军不能做到团结协作、凝心聚力,不改变以往各自为政、互不救援的恶习,后果不堪设想!

发起进攻的湘军(剧照)

为此,清政府诏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也就是授予他前敌指挥大权,给予他军事上的机变处置权。

三、太后严旨,曾国藩“勉强”受命。

尽管曾国藩对朝廷此举非常认可,且为了有效抗击太平军早就图谋此权限,但真接到朝廷的圣旨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朝廷收回“节制四省军务”的成命。并郑重其事地申明理由,说,“权位太重,恐开争权竞势之风,并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

曾国藩是理学家,洞察现实;为官多年,熟悉清廷的人事运作规制。他知道,大清王朝对汉族官员一直是严防死守,有着明确地任用限制。大清开国以来,汉族官员职任巡抚、总督的有,但掌控重大军权,乃至身兼四省军权者还没有。

“权重足以致祸”,曾国藩对此有着深刻地理解。但清政府为了表明对他的破例倚重,令其感恩图报,全力以赴地剿灭太平天国,收复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奕䜣的奏请下,两宫太后断然钤发上谕:“若非曾国藩之悃忱真挚,亦岂能轻假事权?”、“望以军务为重,力图征剿,以拯民于水火”。并严令曾国藩不得再请辞。


奕䜣与慈禧(剧照)

至此,曾国藩才“勉强”接受了四省军权。但同时上奏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尽忠报国,每隔十日奏报一次军情,以免“朝廷谨念”。

这样,曾国藩把自己的“诚惶诚恐”、和顺恭谨一并“上奏”给了清政府。

得让人家用着放心啊!因此,曾国藩说:混迹“官场”,行走“仕途”,“不能不自省、察人”。


老王头谈历史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的不同人生阶段,所取得的官职是不同的。早期的曾国藩,将心思花在学术研究,考取功名上,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唯一的出路,从中进士到进入翰林院,在受到赏识后连连升官,在内阁学士和刑部侍郎上都任职过一段时间。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曾国藩在家乡兴办团练,用来为抗击农民起义做充足的准备,虽然在当时曾国藩似乎与朝廷脱开关系,并没有担任正式的官职。但是曾创办的湘军是脱离于朝廷的团体,而曾是整个军队的统帅,兵权在握的曾国藩,自然不需要再向朝廷谋求一官半职。也就是这个时候,曾有了称帝的念头,但是随后冷静的曾国藩马上否认了这个念头,当务之急是全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

  慈禧上台后,曾国藩拥有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官衔,两江总督,掌管军权,在和平的年代,我们需要军队维护和平,在动乱年代我们需要军队报名。此番任命,正合曾国藩之意。天京的攻克,和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密不可分,曾国藩立了头等功,武英殿大学士的职位也就显得名至实归。在处理天津教会案件的时候,曾国藩激起了英法的愤怒,他强硬的态度让清政府吃了不少苦头,李鸿章代替曾国番的职务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几年。曾国藩重新回到两江总督,却也物是人非,找不到当初那份亲切。清政府在后来加封谥号“文正”给曾国藩,可以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最高嘉奖。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小女儿曾纪芬1852年出生在北京贾家胡同曾国藩寓所。曾纪芬的外孙周麒说:“外婆是曾国藩最小的一个女儿,湖南人称之为‘满女’。曾国藩对家人十分严肃,只有对‘满女’不一样,非常疼爱她。”

满女12岁时,曾国藩给她看相,然后很满意地对夫人说:“满女是阿弥陀佛相。”曾国藩看得很准,小女儿果然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为长寿多福。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

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铁杆军迷


一场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曾国藩推到前台。曾国藩摇身一变成了手握十万大军的封疆大史。

在大家印象中,曾国藩是晚清的忠臣,也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人,大到有很多人劝他称帝,但是到底大到了什么地步!今天和大家说一说。

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席卷大半中国,清军由于多年的腐败,已根本无法抵挡,那时号称能征贯战的八旗子弟已经完全堕落了,战斗力只有招架之功了,很多士兵还染上吸食鸦片的嗜好,虽然处处提防汉人,但最终满清政权也无奈的把希望寄托在汉人身上,在咸丰帝被太平军打的焦头烂额时下令,在籍的官绅可自行在家乡,招兵买马,操办团练来低抗太平军。当时曾国藩就被派到了家乡湖南。

曾国藩也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招兵方法,大招同乡和亲友,这种裙带关系,只要死一个,就会激起一队人的愤怒。这也是著名湘军的一大特点,这支军队完全听命于曾国藩一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时的太平天国正初在上升期,在个各战场都是所向披靡,见谁灭谁。咸丰直属的武装江南大营就被太平军以锅端了。这让皇帝想让湘军啃啃硬骨头,自己的直属部队吃肉喝汤美梦破碎。皇帝也明白这时候再计较要打到北京,无奈放权,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这时候基本上大江南北的军队都归曾国藩节制。

等到慈禧太后上台后,马上又给曾国藩放权,任命他统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这四个省基本就是他说了算,过俩月慈禧太后为了拢陏汉臣,为了给她卖命,加封曾国藩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

等到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大事已去,尘埃落定的时候,曾国藩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实权派,对清政府来说就是一条捤不掉的大尾巴。当时朝庭一共设有八个总督,十五个巡抚,湘军就有五个总督九个巡抚。这两个官职在当时都是实权派,也就是说曾国藩不但有军权,同时地方财政大权也握在手上。

如果换做任何一个人到了这个位置上,不定头脑发热挥师北京,那么清朝也就早亡了。但是曾国藩没有,对那些劝进的人也都统统不加以理会,他的行事作用也对得起他的谥号一一文正。


徐国华


曾国藩是个善于做人,尤善于做官的人,更善于识人,誉之则为治臣之能臣,毁之,又称为曾剃头曾屠户,太平军盛时,其时曾国藩正丁忧在家守制,朝廷临时委派他协办团练,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这么一个职务,其人性恪艰韧硬是在地方官和太平军的夾缝中,训练出一支来在农民中乡勇,还没有正式的编制,只能算是团练湘勇几经挫败,几经胜利屡败屡战,朝廷终于承认他为湘军,针对太军毁庙灭教信奉拜上帝会,打出了卫道卫教的大旗,几经周折终于攻陷南京剿灭了太平军,在清朝可以算是中兴之臣,曾国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在他和太平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朝廷也沒有忘记派僧格林沁带一支军队遥遥的防着他,朝廷是不能坐视汉人坐大的,功成,自裁湘军力辞四省总督,低调做人,严以律己,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看的出,对子孙的教诲训诫他们要节俭,勤奋,廉洁,他致力于复兴理学,算是近代史上最后一个大儒,后,天津教案发生,调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督办教案,这是一个谁也办不好的事情他违心的惩办了地方官,杀了闹事的民众,这是他的最大的一个心病,因此召来一片骂声,说他是卖国贼,甚至他的同乡也把他在会馆的功名牌匾摘下来砸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实际上他后来也就是窝囊至死。不过曾国藩是第一个提倡洋务运动的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留学生出国,创办江南制造厂,他有大功于清廷,死后朝廷也给了他最高的谥号,对中华民族而言,毁誉参半吧。谢谢。


韩I949


曾国藩据湘军平乱而居功至伟,清政府授予其介质四省军权的官职,一是为了表彰其军功,再试探其心机是否要造反。一再拒绝是他太过聪明。他知道良弓藏,走狗烹的道理。所以解散湘军,向清政府表达其忠心。后得以善终。


古城奎叔


授予高官厚禄是因为他功高至尊了,国家给于的认可。至于为什么拒绝,因为他中庸之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啊。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清政府软弱无能,作为朝廷正规军的绿营毫无斗志全是残兵败将,将帅有能力的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所带的湘勇,但是当时清政府重用汉人统帅出于无奈,而作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亦深知此中缘由,所以一再拒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