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很多家长应该都有同样的想法,性格外向、开朗的孩子更受欢迎,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孩子性格内向,那么他们在接触到不熟悉的人事物都会出现胆怯行为,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就是比较拘谨,让周边的人都不知道要如何相处。

邻居的孩子就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平时见到邻居或是熟人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去他们家里串门,孩子都是热情地招待,就像大人一样,一点都没有小孩的模样,没有一点怕生的迹象。相比之下,我表姐的孩子就是比较怕生的类型,听表姐说,孩子平时都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耍,在学校也是这样子,老师也来反映过几回,说到孩子总是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我前几天去她家里,孩子就静静地坐在客厅,看到熟人就躲在父母身边,都不轻易主动打招呼,要不是表姐坚持,估计孩子都不愿意和我打招呼。打完招呼,隔了一会,孩子就躲到房间去了。表姐叹了口气说,"孩子现在都是这样的状态,以前小的时候都不会这样,虽然孩子现在也算乖巧懂事,但是这样不懂得礼貌、总是怕生,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其实,出现这样子问题的孩子并不是少数,某些孩子的确会比较怕生,遇到陌生的人事物,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躲起来,对于这样的行为,家长都认为是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懂礼貌的表现,有些家长就会强迫孩子打招呼,有的则是不好意思地和朋友道歉。

事实上,孩子出现怕生、不愿意社交的问题,除了孩子性格内向,还可能是其他问题在作祟——孩子出现"社交恐惧"。而"社交恐惧"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家长不要总是轻易地给孩子贴上性格内向的标签,而是应该深入地找出孩子害怕社交的原因。

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想让孩子能够从"社交恐惧"中解脱出来,家长要明白什么是"社交恐惧",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社交恐惧"。想让孩子从"社交恐惧"过渡到"主动融入",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技巧呢?我们接下来就好好地聊聊。

孩子总是怕生?家长要警惕社交恐惧

孩子怕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如果孩子除了"怕生",同时对于接触陌生的人事物出现比较明显的抵抗行为,即使家长好好地引导仍旧没有改善,那么家长就要警惕了,这可能不是简单的怕生,而是孩子可能出现了"社交恐惧"。

什么是"社交恐惧"呢?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儿童常见的精神障碍,指的是孩子出现害怕与外界接触的行为,不愿意轻易地接近陌生的人事物。孩子容易出现胆怯、怕生的行为,总是对家长有巨大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一般情况下,出现"社交恐惧"的孩子都不喜欢出门或是到其他公共场所,部分情况严重的孩子还可能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反应,例如恐慌、紧张、害怕等心理状态。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害怕上学、拒绝上学,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有研究数据指出,出现社交恐惧症的孩子出现酒品依赖问题的概率会比较高,出现心理疾病、自残等倾向的几率也更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多地需要家人的照顾和心理方面的帮助。

其实孩子的"社交恐惧"也是有原因的

对于孩子出现的"怕生"行为,家长可能认为是孩子性格内向导致,也就是先天性的原因。但是,社交恐惧更多是后天性原因导致,孩子不仅是怕生,而是出现抗拒社交的行为,甚至出现痛苦、不适等不良情绪反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社交恐惧"呢?

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1、孩子对于外界缺乏安全感。

有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或是陪伴,自身的安全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孩子对于外界事物都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总是对陌生的事物充满恐惧,特别是到了上学的年纪,孩子总是害怕到幼儿园或学校。他们总是抗拒,即使待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面,孩子也不敢轻易地接近同学或老师,不愿意轻易地开口,总是自己一个人待着,显得孤单、怕生。

有的孩子可能出现剧烈的反应,例如哭闹、害怕,甚至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果家长还是强制把孩子送到学校,最后只会加重孩子的社交恐惧症,甚至让孩子拒绝融入社会。

2、家长对于孩子总是过度保护。

有的家长和家庭对于孩子的生活干预过多,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即使孩子不开口,家长也总能轻易地猜到孩子的需求,慢慢地孩子的沟通技巧、动手能力都被"剥夺",缺乏了自我动手、与人沟通的能力。一旦离开家庭,接触学校、其他小朋友,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适应这样的新生活,让孩子出现焦虑和不安。

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3、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拒绝与人接触。

家庭氛围是孩子生存最多的环境,如果家长或是家人的关系不和谐,会影响孩子的亲密感受,慢慢地可能对于孩子的亲密感受造成负面影响,让孩子开始抗拒与外人接触,更容易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即使别人再热情,孩子还是不会轻易地接受别人的好意,拒绝与别人交往。

引导孩子主动融入,家长可以学学这些技巧

对于孩子的怕生、社交恐惧,家长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长久发展,可能对孩子医生有着关键的作用,想要引导孩子"主动融入"社会、积极与人交往,家长要懂得这些技巧。

1、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是最宝贵的,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双方也要保持和睦的关系,让孩子体验到亲密关系,在满足孩子安全感需求的基础上,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让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那么孩子就更加愿意主动地和其他人接触。

从“社交恐惧”到“主动融入”,面对内向孩子,家长要这样来引导

2、给予孩子尊重,不要强迫孩子。

家长要明白,孩子出现怕生的行为是正常的,有着时段性特征,等到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就会得到缓解。因此,家长要注意,在孩子不愿意和大人打招呼的时候,不要总是强迫孩子,或是给孩子贴上不礼貌、性格内向的标签,而是要理解孩子的行为,给予孩子尊重,让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强迫孩子,允许孩子慢慢来。

3、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不要过度保护。

有些家长总是帮助孩子把一切事情都解决,没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反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因此家长要懂得"放手",创造机会让孩子去接触新环境、鼓励孩子去结识新朋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社交难题,只有在这样的机会之下,孩子才能增强交际能力,克服社交恐惧问题。

我们总是想着一路呵护孩子长大,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是人生路更多的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在面对,家长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面对,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和被爱,引导孩子懂得应对问题的方法,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帮助。

我是吴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