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朝末年,曾經縱橫天下、睥睨萬世的大唐王朝已經千瘡百孔。內有宦官專權、黨爭內耗;外有藩鎮割據、民變不斷。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

唐之亡,亡於宦官”,岑仲勉先生也說過“推原禍始,方鎮之亂,亦宦官所造成者”。而宦官專權的主要表現就是在唐代的宦官會充任各種“使職”,唐代宦官干政主要就是通過這些由皇帝任命的“使職”形式而進行的。

唐代宦官的權勢之盛,一度超越了皇權,甚至可以擅自廢立皇帝,皇權成為宦官爭權奪利的砝碼。唐代後期的歷代皇帝中,順宗、憲宗、敬宗是被宦官所殺,而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是在宦官的扶持下坐上皇位的。在此背景下,唐王朝的軍權、財權、人事任免等等各種重要的國家權力,都集中到了宦官手中。

唐長孺先生說“唐代宦官專權,不僅中尉掌握了禁軍,樞密使盜竊國政,而且還具有一個由宦官指揮的內諸司使行政系統”。這個龐大的內諸使司系統,是唐王朝晚期“南衙北司”格局中“北司”宦官集團的基礎,宦官集團藉助內諸使司系統來與外朝以宰相為首的三省“南衙”的官僚行政系統所抗衡。

南衙中以宰相為首,而北司中以“三巨頭”為首。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代權閹王守澄劇照,曾任樞密使

晚唐宦官三巨頭

在宦官的北司系統中,神策軍中尉是宦官控制下唐王朝主要的武裝力量;樞密使是掌握著參政議政的權力,有內相之稱;而宣徽使則是這個內諸司系統的大管家。在唐朝晚期,宣徽使是僅此於“宦官四貴”(兩位樞密使、左、右神策軍中尉)的使職。

宦官之中,權勢最大的稱之為“四貴”,樞密使掌握行政,唐朝的宰相杜悰也說過“宰相、樞密共參國政”;中尉則是掌握京師禁軍的重要使職。中尉產生於唐德宗時期,樞密使產生於唐憲宗時期。在很多時候,皇帝錯誤的判斷了宦官的權勢,託孤於樞密使、宣徽使,最後神策軍中尉卻因從龍之功不在自己,於是便矯詔擅行廢立。從這方面也能夠看出,掌握軍權的中尉,在三巨頭中的地位要遠比只掌握政權的樞密使更高。

關於宣徽使則與中尉和樞密使不同,本來宣徽使並不是唐代中樞機構的決策者,但是隨著宦官諸使的發展,宣徽使逐漸走進了中樞

,開始成為僅次於樞密使和神策軍的使職。宣徽使在肅宗、代宗之後出現,晚唐時期宣徽使開始成為可以和樞密使一起參與到皇帝擁立的過程中。宋朝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說“樞密、宣徽四院使,擬於四相也”,由此可知,宣徽使的權勢可以位列中樞,其權力之盛可見一斑。

中尉、樞密使、宣徽使三者相當於外朝“南衙”中的宰相內閣,即相互配合和外朝爭鋒,又相互制約。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代宰相:杜悰

宣徽使的職能

上文說到,宣徽使的地位經過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其職能也是在這一個過程中逐漸發展擴大的。

唐代宣徽使地位、職能的變化和宣徽院地位的變化是分不開的。在唐代宗年間,宣徽院還只是和教坊一樣為皇帝提供娛樂的機構。但是隨著歷史的遷移,其職能也不斷的變化,最後發展到了可以位列中樞,和樞密使一起參與到國家的重大決策和重大政治事件當中。

關於宣徽使的具體職能,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兩大類:

首先,傳告皇帝的重大詔命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遣宣徽北院使齊元簡迎鄆王......下詔立鄆王為皇太子”;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兩樞密使詣中書,宣徽使楊公慶繼至,獨揖驚受宣,三相起,避之西軒。公慶出斜封文書以授悰”。可見宣徽使可以有迎立太子、傳召宰相等職能,足以證明宣徽使已經位列中樞。

其次,總管內諸司及服務宮廷的職能

根據《文獻通考》中的記載,宣徽使還有著“掌總領內諸司及三班內侍之籍,郊祀、朝會、宴饗供帳之事,應內外進奉悉檢視其名物”的職能。

宣徽使雖然是總領著內諸司,但其地位卻要略低於樞密使、中尉。也正是宣徽使有著“總領內諸司”的職能,所以有學者才會認為,宣徽使是北司機構的大管家。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末宦官楊復恭,曾任宣徽使,後升任樞密使

宣徽使對唐代的影響

宣徽使作為宦官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唐朝後期宦官專權的局面造成了異常嚴重的影響。

首先是對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

宣徽使管理著龐大的宦官機構,在宣徽使的庇護下,宣徽院所管轄的下屬機構藉助宣徽使的權勢,做出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

在唐憲宗時期,宣徽使下轄的五坊小使十分囂張,經常憑藉宣徽院受到皇帝恩寵而作威作福,對當地的百姓更是索求無度,下郅的縣令裴寰對此十分不滿,所以對這些人也沒有好臉色。於是,宣徽院下轄的五坊小使,上告皇帝,說裴寰對皇帝大不敬。皇帝於是就以“大不敬”的罪名將裴寰下獄。古人說“十惡不赦”,其中對皇帝大不敬就是其中之一。可見,皇帝對於宦官的維護和宦官對於社會風氣的敗壞。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憲宗

其次是對宮廷政治的影響

晚唐時期最突出的一個政治現象就是宮廷政變不斷,皇權更迭就像是女人的臉色,說變就變。而宦官就是這個女人,他們掌握著皇帝的廢立。

唐敬宗之死就是在宣徽院的宦官參與組織下完成的;文宗時期,失寵於前朝的宣徽副使劉弘逸,在文宗皇帝一朝升任樞密使;宣宗病重期間,託孤於樞密使和宣徽南院使,但是為了搶奪擁立之功,神策軍中尉王宗實將宣徽使等人抓捕,改立鄆王。作為能夠被皇帝信任託孤的宣徽使,由此可以看出宣徽使既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在外朝也擁有很大影響力,其作為宦官集團的三巨頭之一的地位,已經牢不可破。

而晚唐的宮廷鬥爭,很大一部分是三巨頭之間的權力爭奪,以及皇帝和三巨頭之間的博弈。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代宦官仇士良,曾任神策軍中尉

以宣徽使為例,看唐代宦官權力的逐步發展

宣徽使對大唐的影響,僅僅是唐代宦官使職對大唐影響的一個縮影。那麼,唐代的宦官又是如何逐漸發展成為可以與南衙對抗,甚至是可以超越皇權的一個勢力集團呢?

在唐初,內侍是可以任軍職的,還可以檢查南衙百官,內侍省只用宦官而不用士人,並且太宗李世民明令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隨著武周的建立,宮廷鬥爭愈發激烈,在宮廷鬥爭中,宦官為李唐的復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就導致了中宗以後,皇帝對宦官的普遍親近,但是對於自家的皇子卻軟禁在十王宅中。由於皇親的權力、自由被限制,最親近皇帝的宦官成為了皇帝唯一的依仗,於是宦官被任命為監軍、各種使職開始對官員、軍隊等等進行干預。

安史之亂後,各個藩鎮基本上都設立了監軍,而宦官李輔國還出任外朝宰相,魚朝恩等人執掌皇帝禁軍,擔任外朝南衙的重要職位。平定安史之亂後

,代宗將魚朝恩剷除,由此宦官干政的情況得到了緩解,並且明令宦官不得掌控禁軍。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唐代宦官劇照

唐朝在代宗誅殺魚朝恩之後,外朝的臣子沒有了制約,相權開始對皇權進行侵奪,於是從德宗開始,內廷開始建立起和外朝類似的另外一套組織架構。在新的組織架構成立後,就開始明確出了內外朝之分。皇帝對外朝越忌憚,內朝宦官的權勢也就越大,在唐朝中後期內朝北司逐漸侵蝕外朝的權力,以至於到了唐懿宗時期

,皇帝再也控制不住這個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野獸,自食其惡果!

宣徽使由低到高的地位變化,與唐代宦官的權力擴張是同時進行的。可以說,宣徽使的地位變化隨著宦官權力變化而變化的,而宦官的權力變化,是影響宣徽使地位變化的原因之一。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頭之一,如何逐漸成為唐王朝的大管家?

安祿山、史思明劇照

從宣徽使看大唐宦官諸使的危害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宣徽使下屬五坊小使侵擾百姓,導致民不聊生。還多次提到了以宣徽使、樞密使、中尉為主的宦官集團干政、亂政。

唐後期宦官的危害,除了上文所詳述的宣徽使縱容手下擾民之外,就是因宦官隨意干政而導致激化各個階層的矛盾。比如說,宦官多以監軍的名義深入到各地的藩鎮之中,監軍依仗自己是皇權的代表,以權謀私,更有甚者,擅自干預地方軍政、擅自殘殺邊將。監軍的隨意擅權,導致了大唐內部的矛盾紛爭,還引起了數次藩鎮軍將叛亂的情況。

尤其是監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他們急功好利,卻又貪生怕死。文官集團的官僚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和培訓,武官集團的官員身經百戰,有了一定的為官為將的能力。但是唐代的宦官長於宮廷,雖然是皇帝近侍,見識比起一般人要強,但卻缺少了統軍作戰的經驗和為官做宰的知識儲備,更加重要的是由於身體上的殘缺,導致了對道德、秩序的尊重和維護,他們更加註重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國家的利益。

最終,宦官在皇帝、外朝官員、藩鎮三方的合力下走向了滅亡

。宦官集團由奴僕變成超越皇權的力量,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了幾代皇帝的變革,但是宦官集團由盛而衰卻只是剎那間的事情。這也說明了,宦官集團只是存在於大唐這個巨人身上的一個寄生蟲,他們雖然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但是一旦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被打破,他們也將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