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由王凱主演的宋仁宗趙禎讓大眾所周知。仁宗趙禎本名趙受益,出生於公元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4月14日。趙禎的生母是李宸妃。這件事,一直到他23歲的那一年才得知。

我們知道,宋真宗皇帝在位期間一共有三位愛妻,但無一例外,都沒能給他留下兒子。

宋朝初期一代名將潘美的女兒是宋真宗的第一個妻子。明清時期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將她描繪成了一個善於吹枕邊風、干涉宋與遼戰事的女人。可是,在現實中,潘氏在22歲那年就死了,也就是在宋真宗還沒有正式登基成為皇帝的時候,潘氏已經不在人世了。

宋真宗的第二個妻子是宣威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其也是宋真宗的首位皇后。公元993年(淳化四年)宋真宗承襲帝位,立郭氏為皇后。

但是,非常遺憾,郭氏僅比潘氏多活了十年,這位待人仁愛、生活儉樸的郭皇后,在32歲的時候因身染重病而亡。

郭皇后早年間曾為宋真宗誕下一子,不過,這位"悼獻太子"在九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果兒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在郭皇后病逝之後,宋真宗趙恆不顧朝中眾多大臣的反對,將川籍二婚女子劉氏冊封為皇后。

這位劉皇后與女皇帝武則天一樣,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而且其記憶力超強。史稱其"後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

劉皇后中宮正位以後,一方面將後宮大小事務打理得井然有序,一方面又輔佐宋真宗經管朝廷政務。由於劉皇后行事縝密,為人穩重,故越來越受到宋真宗趙恆的倚重。

"帝朝退,閱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後皆預聞之....周謹恭密,益為帝所倚信焉。"《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27》

劉皇后的攝政意識隨著治理政政才略的逐漸增強而慢慢孕育而出,於是就逐漸由內而外開始干涉朝中政事。

公元118年(天禧四年)開春,宋真宗久臥病榻,很多朝政大事都由劉皇后裁決。

根據古代封建歷史時期的基本法則,后妃的權力也只是:

"后妃嬪御,皆所以助釐陰教,贊成內治,閫外之事,非所預聞。"《樂全集.卷1》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關於劉皇后參政議政的問題,在朝廷之中,即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於是,從宋真宗病臥在床開始,到宋仁宗即位之初,宋朝統治集團的內部圍繞著這個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

縱觀這個問題爭論的具體經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宋真宗久臥病榻的時候。

"聖病彌留,今上位儲決… …劉後諷宰相丁謂謀臨朝,物議洶洶,搢紳皆濳有所去就,公恐計日,中宮挾外援,圖所非冀。"《名臣碑傳琬琰集.卷5》

面對錯綜複雜的局勢,朝中的一些大臣都紛紛避之,甚至有的大臣見朝中情況不妙,則主動上疏請求外調,遂遠離是非、溜之大吉。

於是,朝中的勢力就由此開始一分為二,一派力挺皇后,形成了皇后黨,一派擁護太子,自然就形成了太子黨。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為了便於閱讀,下文中某些段落將以"左派"代稱"太子黨","右派"代稱"皇后黨"。

"左派"與"右派"先後爆發兩次權力之爭。

第一次、 是擁護太子的寇準與力挺皇后的丁謂之間展開的鬥爭。

右派(皇后)和左派(太子)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樞密使丁謂和宰相寇準。

寇準和及其勢力一致商定,讓生病在床的宋真宗退居二線,去做太上皇,擁護太子為新帝,同時罷黜劉皇后參政議政的權力。

可是,當"左派"尚在密謀之時,也就是說這件事情還沒有開始實施的時候,由於寇準得意忘形,醉酒多言,遂將這個秘密籌謀的計劃洩露了出去。

"右派"的丁謂及其成員則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大興輿論,打擊以寇準為首的"左派"勢力。

按理說,寇準的這個籌劃是遵照了宋真宗的意思來辦的,但不知是宋真宗糊塗了,或者是屈服於來自皇后一黨的壓力。

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6月間,宋真宗竟然將"左派"的領軍人物寇準罷免了宰相之位。這無疑是幫助劉皇后及"右派"勢力取得了一次空前的勝利。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第二次、"左派"與"右派"之間的鬥爭是以李迪與丁謂為爆發點。

"作東宮賓客,誰不畏懼!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準矣。"《續資治通鑑.卷34》

雖說,母強子弱,但"左派"在朝堂之中的勢力也不可小覷,寇準被罷免相權後,則以李迪領銜。

寇準下臺後,盛怒之下的宋真宗打算處理其同黨時,準備將這次事件涉及到太子頭上。李迪問了一句話,宋真宗如夢初醒,宋仁宗的儲位方才得以倖存。

"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宋史列傳.卷69》

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7月間,李迪與丁謂相繼出任宰相。

丁謂力主劉皇后臨朝參政,李迪則主張太子監國。

丁謂率先向李迪發難:

"即日上體平,朝廷何以處此?"《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28》

李迪也不甘示弱,向丁謂反問道:

"太子監國,非古制耶?"《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28》

丁謂、李迪二人以"太子總領軍國事"頻頻展開唇槍舌戰,甚至在朝堂之上"左派"與"右派"相互大打出手。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宋真宗迫於無措之舉,於當年11月間將丁謂、李迪同時免職。

但是,丁謂背後是劉皇后這個後臺,皇后出面說情,丁謂時隔不久就再次復出為相。

宋真宗在右派(皇后)與左派(太子)之間搞權力平衡,於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11月間突然宣佈:太子聽政於外,皇后制裁於內。

這時,時任宋朝參知政事的王曾出面調停,他對劉皇后的親戚、崇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錢惟演言道:

"漢之呂后,唐之武氏,皆據非其位,其後子孫誅戮,不得保首領。公,後之肺腑,何不入白皇后?萬一宮車不諱,太子即位,太后輔政,豈不為劉氏之福乎?若欲稱制,以取疑於天下,非惟劉氏之禍,恐亦延及公矣。"《言行龜鑑.卷6.政事門》

王曾同時又通過錢惟演向劉皇后分析了太子與皇后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於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這場矛盾才算是暫時地平息了下來。

關於這次黨爭風浪,史書稱之為:

"兩宮由是益親,人遂無間。"《續資治通鑑.卷35》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第二階段、宋真宗駕崩之後。

根據《名臣碑傳琬琰集.卷5》記載:當時朝廷的情況是,"主少國疑,人無一志,大臣不協。"

劉皇后自公元1022年(乾興元年)2月間,開始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參政。

在古代封建思想沉澱下,很多人都認為"母后當陽,非國家美事"。

所以,就因垂簾聽政問題在宋朝政權內部引發了兩場衝突。

第一次、是王曾與丁謂之間的衝突。

宋真宗病逝的時候,曾留下過遺詔:尊封劉皇后為皇太后,權處分軍國大事。

宋真宗的遺詔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關鍵一點,則在於一個"權"字,主張皇太后參政的丁謂堅持去掉,而王曾卻執意保留,最終的結果是王曾勝出。

那麼,劉太后該如何聽政呢?

王曾則認為,可以參照東漢時期的建制:

五日一朝,皇帝在左,太后在右,垂簾參政。

相反,丁謂則建議:

皇帝每月初一、十五單獨上朝,重大軍政事務則由太后與皇帝召見輔佐大臣一起商議決定,一般政務可以由宦官雷允恭負責上傳下達,在交由皇太后做最後的定奪。

按照丁謂的這種說法,王曾甚是擔憂:

"天下公器,豈可兩宮異位?又政出宦人,亂之本也。不可。"《儒林公議》

王曾一語擊中要害,果不出王曾所料,宦官雷允恭因此得勢,權傾朝堂。非但如此,宦官雷允恭還是丁謂的心腹。所以,上傳下達的政務大權則實際上操縱在丁謂手裡。

於是,丁謂為一舉剷除政敵,就額外加碼,大肆打壓迫害以寇準、李迪為首的"左派"勢力。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由此,皇太后參政的實權就被丁謂、雷允恭駕空了,當皇太后發覺丁謂、雷允恭二人支持她是另有所圖,而真正的目的則是為了圖謀掌握朝堂政權,於是,皇太后與丁謂、雷允恭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

公元1022年(乾興元年)六月間,太監雷允恭負責監督修建宋真宗陵寢時,擅自違背劉太后的懿旨,同時又明目張膽的盜竊陪葬物品,事發後被下令處以極刑。

王曾則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落井下石,一一列舉出丁謂的假公濟私的禍心,更是太監雷允恭的幕後老大。

所以,劉太后當即就罷免了丁謂的一切官職,隨後,將其發配到了崖州(海南崖縣)。而王曾則於同年的七月間再次復出執掌相權。

關於丁謂為人陰險歹毒,京都開封一直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

"欲得天下寧,須撥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宋代宮闈史.第46回》

劉太后果斷出擊,懲辦了以丁謂等人為首的勢力,自是大快人心。所以,在丁謂被罷相後,劉太后自然是實權在握。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第二次、是捲簾還政之爭。

"垂簾可暫不可久"的道理,劉太后自然懂得這條規矩。於是,在她垂簾聽政之初就明確表示:

"予不欲行垂簾御殿之儀,卿等累請,辭不獲已,候皇帝春秋長,即當還政。"《宋會要輯稿.后妃1》

但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劉太后在垂簾參政之後,就沒有以此辦事。

有些大臣看到劉太后久戀垂簾聽政之權,就向其力諫:

"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時還政。"《宋史列傳.卷223.外戚中》

皇太后自我辯解到:

"我非戀此,但帝少,內侍多,恐未能制之也。"《宋史列傳.卷223.外戚中》

這種解釋並非毫無道理,但權勢對於劉太后來說,實屬是生死攸關之大事,她很難不貪圖眷戀。

不過,宋仁宗初立之時,年僅13歲,問題不大。但是,隨著時間的一再推移,大臣們要求宋仁宗趙禎正式親政的呼聲越來越高,各種輿論也越來越多。

范仲淹分別於公元1029年(天聖七年)冬、公元1030年(天聖八年)春,就曾兩次上表,力諫劉太后還政於宋仁宗。

同時提出太后撤簾還政的大臣,還有左司諫劉隨、殿中丞滕宗諒、秘書丞劉越、侍御史孫祖德等人。

對於這些讓其還政的呼聲,劉太后不是不予理睬,便是藉以各種理由將反對她垂簾者調離於朝堂之外。

更有甚者,進士林可獻、大理評事劉渙分別在明道元年、二年,極力要求太后撒簾還政,劉太后瞬間翻臉,下令將他們發配到了嶺南。

總之,劉太后在世期間,始終不曾捲簾,大臣們故議論紛紛。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第三階段、劉太后去世的時候。

她死於明道二年3月。人雖然已經死了,但是,她卻至少遺留下了兩個很可能釀成朝政風浪的問題

第一個、是遺誥問題。

劉太后死時,留下遺誥說,要以楊太妃(即宋真宗的楊淑妃)為皇太后,讓其垂簾聽政,參決朝廷軍國大事。

大臣們普遍對此頗為憤怒,御史中丞蔡齊提出抗議:

"天子明聖,奉太后十餘年,今始躬親萬事,以慰天下之心,豈宜女後相繼稱制?且自古無有。"《文忠集.卷38》

時任陳州(河南淮陽)通判的范仲淹上表說:

"太后,母號也,自古無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續資治通鑑.卷39》

朝臣們經過一番爭論,"參決軍國事"這一條終於從遺誥中刪除。

宋仁宗於是親政,史稱:

"帝始親政,裁抑僥倖,中外大悅。"《宋史本紀.卷10.仁宗2》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第二個、是李宸妃的問題。

劉太后死後,宋仁宗得知自己的生母不是劉皇后,而是李宸妃,他累日痛哭不絕。於是,就有大臣藉機煽風點火,挑撥離間,宣稱李宸妃的喪禮不符合皇家規格。

"言太后死非正命,喪不成禮,帝亦疑焉。"《續資治通鑑.卷39》

宋仁宗讓其舅舅李用和親自前去查看,結果是李宸妃"容貌如生,服飾嚴具"

宋仁宗發出感嘆:

"人言其可信哉,待劉氏加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2》

上面所述的兩個問題總算妥善處理了。某些大臣不知是何居心,還妄圖將劉皇后當政期間的問題逐一翻出來,肆意加以攻擊。

此時,范仲淹對宋仁宗說道:

"太后受遺先帝,保佑聖躬十餘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續資治通鑑.卷39》

宋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議,就下詔嚴禁對劉皇后妄議菲薄。他僅僅是罷免了一些大臣的官職、平反了一些歷史冤案。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說道到這裡,還有兩點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說明。

第一點、綜上所述的鬥爭完全屬於是封建統治政權時期的內部矛盾,從總體上說則無可非議,但是,具體地說又不是完全沒有優劣之分。

歷史地看待寇準、范仲淹一生的全部作為,他們無疑是封建歷史時期非常值得肯定的官僚主義者。

正是因為這種官僚主義的思想,所以,在上述左右黨鬥爭中的表現又並不全都值得鼓舞與肯定。

為何這麼說呢?

舉例來說,如寇準在宋真宗久臥病榻之時,妄想通過擁立太子為新皇帝,目的是為了防止皇太后干政,關於這一點,恐怕就應當給與否定。

因為,這時的宋仁宗才年僅11歲,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寇準真實的企圖或許有挾天子以令天下之心也未嘗不可。即使不是為了把宋仁宗變為自己操縱的傀儡兒皇帝,那麼,其至少也是迂腐的書生之見。

以當下的角度來看,寇準當時的出發點則是一種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

還有,對於范仲淹請求劉太后撤簾還政,似乎也不能給予過分的肯定。

至於王曾在宋真宗晚年勸說劉皇后以顧全大局、范仲淹在劉皇后死後請求宋仁宗禁止人們對她進行詆譭,這些則有利於穩定政局,以便安定社會風氣,這幾點是應當受到歷史的肯定。

大娘娘、丁謂、宦官,寇準之間的權力三角戀,母與子的皇權博弈

第二點、封建時期最高權力的轉化,在古代是非常棘手的一個問題,尤其是老皇帝病重之際或新皇帝年幼之時,往往會因此釀成一種動亂局勢,最終導致民眾遭殃受害。

所以,從宋真宗執政、到劉皇后參政、再到宋仁宗親政,這十餘年之中,雖說是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但無論是鬥爭的殘酷程度,還是政治風浪的波及面都不能與呂武時期相比。

我們知道,封建時期的階級內部統治矛盾在女皇帝武則天時期是憑藉武力解決的,而劉皇后垂簾聽政時期並沒有釀成兵戎之變。

反觀武則天掌權時期,清剿反武勢力的風浪從中央一直延伸到了唐朝的地方,而劉皇后參決軍國大事時期,這股風浪僅限於朝廷小範圍內。

總而言之,劉皇后從干政到垂簾的這個歷史時期,宋朝的整個社會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定的、協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