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10歲的軒軒上小學四年級,在父母的安排下,每個星期參加了7個興趣班,每天放學之後都穿梭在學校和興趣班之間,從語文、數學、英語到藝術、繪畫、書法等。幾乎沒有娛樂玩耍的時間。


軒軒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這也使得原本聰明活潑的軒軒變得沉默寡言,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很長一段時間內,軒軒一到上課時間就犯困,打不起精神,對學習也不像以前那麼熱忱了,成績也在慢慢下滑,老師發現了端倪,把情況告知了軒軒的父母。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看著孩子萎靡不振的樣子,這可把他們嚇壞了,軒軒的父母十分著急,於是帶著軒軒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


醫生經過一番診斷,很認真地對軒軒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患的是‘學習恐懼症’。”聽到醫生的回答,軒軒父母都一臉茫然。


醫生繼續認真地說:“孩子的問題原因在於你們給他施加超出他承受範圍的壓力。你們想想看,如今的孩子本身壓力就大了,你們還給他報了那麼多的興趣班,孩子長期在這種緊張的學習壓力下,難免出現逆反心理,時間久了,內心就會產生恐懼,如果恐懼心理無法得到排解和控制,孩子就會出現不適。如情緒低落、心慌意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勞等。”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醫生對軒軒父母說:“孩子只有身心健康了,才能用心學習呀。”聽了醫生的話,軒軒父母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卻忘記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是健康和快樂。


自此之後,軒軒父母不逼著軒軒去上興趣班了,漸漸地,軒軒沒有先前的壓力,學習成績也開始慢慢提升了。


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給予孩子一定的壓力,是對孩子的一種關愛和鼓勵,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渠道,對挖掘孩子的潛力大有益處。軒軒的事例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激勵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往往對孩子提出太高的期望,導致孩子從小就忙著學習,既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好不容易放學了又要參加各種父母安排的興趣班,即使是節假日也很少有玩耍的時間,長期以往,讓緊張狀態中的孩子喘不過氣,患上“學習恐懼症”也不足為怪了。


與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相比,有一些父母擔心孩子壓力過大,總想著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所以就對孩子無限放鬆要求,甚至沒有要求,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合理。


孩子的潛力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巨大。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只有5%的潛力能得到運用,而95%的潛能未被開發出來,這95%的潛能就如藏在水下的巨大冰山一樣。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能夠合理地給予孩子壓力,會更好地調動他的潛能,讓他變得更自信,達到最佳的激勵效果。


那麼,父母在教育子女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的潛能呢?


心理學家表示,在激勵子女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倒U型假說”。“倒U型假說”是美國學者威廉森提出,指的是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一般不是很大。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將會擴大,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又會停止,並轉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個變化過程就像倒寫的“U”字,心理學家稱之為“倒U形假說”。


“倒U型假說”告訴我們,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只有適度的激勵才能對孩子起到正面的幫助。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正確地激勵孩子呢?


1、父母對待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過高或者過低的期望都不利於孩子潛能的發揮,如果期望過高,孩子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很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不願意再繼續前進了;如果期望過低,會讓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導致破罐子破摔。


父母應當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孩子設定的目標最好是讓他稍加努力就能實現。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2、父母要給孩子相應的支持


孩子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取決於父母給孩子多大的支持。孩子在一個沒有壓力也沒有支持的環境下是很難成長起來的。


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而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猶如孤軍奮戰,他的潛能也難以發揮,成功之路更是遙遙無期。


所以,父母對孩子施加一定程度的壓力時,不要忘記表揚和讚美孩子,更不要忘記關注孩子每次取得的進步,這樣孩子才會懷著積極的心態全力以赴。


小學生一個星期7個興趣班,父母直接送醫院,醫生的話發人深思

如果孩子承受較大的壓力,父母應當與孩子共同面對,讓孩子正確認識成功和失敗,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和過程,對於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水,人無壓力不成器。”只有適當的壓力和相應的鼓勵,才能適時地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

END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