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當時間精力有限,你要學會取捨和聚焦

01

這年頭,沒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父母可謂鳳毛麟角。我身邊,幼稚園小朋友的興趣班,英語、樂高是必備款,其它搭配還有舞蹈、繪畫、鋼琴、跆拳道、游泳、棋類……

想著什麼都讓孩子試試,能堅持有所長最好,不能堅持也可以開眼界拓思維。抱著這樣的想法,我也給千尋報了不少興趣班。

女孩子氣質薰陶很重要,報了芭蕾;藝術是未來的競爭力,美感培養不能落下,報了美術;聽說機器人會取代奧數,為了以後給孩子加分,報了樂高機器人……

但千尋5歲,進入大班後,我發現,如此這般地“普遍撒網”,有點行不通了。

1、苦了大人

進入大班後,千尋幼稚園的課程安排明顯比之前緊,數學思維課開始佈置作業了,閱讀和外教課也都增加了難度,每週還得準備一次全英文的小廣播。

這些都需要花時間來完成。

我每天下班馬不停蹄地趕到幼稚園,接了娃,再馬不停蹄地奔赴興趣班。娃上課時,就在教室外,腿墊著平板加班敲字,等她課程結束,再忍受著漫長的堵車開回家。

本來就很疲倦了,回家發現還有作業,還有要複習的課堂內容,焦慮感頓生!

感覺整個人就像一臺上滿了發條的機器,每天圍著孩子連軸轉,太累了。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2、傷了孩子

大人苦點也罷了,只要孩子學有所得,也是值得的。

但一次興趣班上的經歷,讓我有了不同的感悟。

有一天,我送千尋去機器人學院上課,發現跟她同組的兩個小朋友都特別厲害,從拼砌到編程,順溜程度遠遠超過了千尋。

因為跟不上夥伴的進度,千尋大部分時候都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根本插不上手,這對她的信心打擊還是蠻大的,到後面,我看她都有點放棄參與的感覺了。

這兩個孩子,明明都是和千尋同一時間開始學的,差距怎麼會這麼大?跟別人家長一聊,才知道,人家沒事就在家陪娃練習,孩子構建過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還會記錄下來,再給出指點。

每次下課,都會跟老師溝通,問孩子的學習進展怎麼樣,哪方面需要加強。回家後,再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有的放矢地覆盤。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相比而言,我們課後付出的努力實在是太少了!

這也怪不了孩子,那麼多興趣班,有限時間裡,根本沒法做到每樣都能很好地訓練。加上我的精力也被分攤,沒法樣樣指導,搞成了孩子學了很多,但很多都沒學好。

我甚至開始擔心,這樣的“打醬油”式學習,最終會讓孩子喪失了興趣,甚至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當兩個現實問題擺在面前,我不得不去反思之前的選擇。

興趣班,恐怕不是報得多,孩子收穫就多。東一榔頭西一棒,又沒時間練習,最後只會苦了大人又傷了孩子。

02

痛定思痛,今年秋季開學,我開始給千尋的興趣班做減法。砍掉了鋼琴、跆拳道、籃球……

砍之前,我也會糾結。孩子好像對每個興趣班都有點興趣,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反感哪個項目,再說了,今天看起來不擅長的,萬一以後擅長呢,砍什麼不砍什麼好難抉擇……

這樣的糾結,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體會。

可是,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自己精力也是有限的,這個不想放,那個也不想扔,結果就只會搞得更累,更糾結!

要破糾結,唯有專注當下,既然孩子以後到底擅長什麼誰也不知道,與其為不確定的未來擔心,倒不如穩打穩紮,把現在做好。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我先是篩選出學了一年以上的興趣班來做減法,因為一年以下,還看不出孩子的傾向性。

每個興趣班,孩子剛開始上的時候積極性都挺高。過了最初的新鮮勁後,往往就會陷入到疲倦期。待有些小成就,又重新燃起鬥志……孩子的興趣班學習就是這麼一個起起伏伏的過程。

還記得千尋剛學創意美術那會,專注到喝水上廁所都顧不上。後來涉及細緻部分的修葺和填充,就有了畏難情緒,天天回家跟我說畫畫一點都不好玩,不想學了。

還好我沒當真,陪她熬過了那段低谷期,又開始信心滿滿地學習。所以我的想法是,無論什麼興趣班,至少得堅持一年,才能決定要不要放棄。不要因為孩子的一時倦怠,就判斷他在這個興趣項目上沒潛力。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做減法還有一點很重要,不是砍掉幾個項目就完事,得加大保留項目上的投入。

看起來,我給千尋砍掉了不少興趣班,但我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並沒有減少,只是不像之前那樣急慌慌地一把抓,而是集中到了幾個保留項目上。

就單項投入來看,其實是付出了更多。

這裡的付出,除了接送,還得陪孩子一起練習一起琢磨,提供浸泡環境等等,對家長其實是更大的考驗。

總的來說,做減法就是精力時間的聚焦,逐漸從“普遍撒網”過渡到“重點培養”。

03

做減法後,千尋在興趣班上的表現發生了很大變化。

她的保留項目做得比之前好多了,這得益於我們終於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在單個項目上去努力提升。

比如創意美術,以前上完課就急著趕回家,現在每次上完課,我都會找老師溝通,瞭解課程進度和千尋在課堂上的表現,聽聽老師的看法。回家後,再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陪她做練習。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我們一起設計的水母家族的繁衍故事

每一次,我都會鼓勵她講出一幅畫背後的故事,再引導她設計一些小細節、小“機關”來表達錯綜複雜、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讓她的創意思維、想象力充分發揮出來。

平時,只要有畫展、設計展,我都儘量帶她參與,給她提供浸泡式環境。

這些努力,最終都從孩子身上體現了出來。

積極性大不同了,以前學的項目多,但每一樣都不出彩,甚至還因為練習不足而落後,孩子信心其實是受挫的,消極味很濃,有一種“隨便學學”的感覺。

現在因為練習多了,與同伴比提高很快,信心回來了,學習熱情也上去了。每週都是她催著我去上課,生怕錯過。

最近,千尋的一幅畫被選進ISTART兒童藝術節,歡喜得很。這興趣班學了好幾年,我還是頭一次看她這麼開心呢,可能是因為,終於有了點出彩的感覺吧。:)


看到這裡,不知大家是不是對興趣班的選擇有了些新思路呢?

其實,從身邊媽媽的吐槽來看,我的經歷並不是個例。

有幼升小或進入小學後,學業壓力倒逼興趣班重新做選擇的;也有興趣班很多,孩子什麼都學卻什麼都沒學好的……

一開始“什麼都試試”並沒有問題,是一直“什麼都試試”才出現了問題。

不斷報班的同時,我們忘了孩子其實也很辛苦,很不容易。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順利Get到新技能,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在被動接受父母一個又一個“為你好”的安排。

做加法,是給予孩子好的資源。做減法,又何嘗又不是給予孩子的另一種幫助呢?一起聚焦、共同努力,學得不多,但很認真、很值得!

曾經在書裡上看過的一段話,我很喜歡,也送給你們:

人生是一個不斷推倒重建,充斥刪減的過程。我們在每一次取捨中,去認清事物本質與自身所需。做減法,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END—



今日推薦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興趣班“什麼都試試”,最終傷了孩子苦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