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致家長: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興趣班”

導言:面對孩子的興趣班,很多家長苦不堪言,孩子堅持不下去了,到底是該放棄還是該堅持呢?



我們以三個男孩的真實故事為例,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吧:

致家長: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興趣班”

男孩小A,馬上就4歲了,媽媽聽說圍棋課開發智力,動了念頭讓孩子上圍棋課。先是買了一副圍棋讓爸爸在家裡一起培養興趣,然後是精挑細選圍棋老師,試聽了三次課之後,媽媽終於忐忑地給孩子報了名。

最開始跟的還不錯,每次課前都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孩子舉手到黑板上走棋,其實對每個孩子而言都不太容易,但只有小A,走的棋都是錯的,老師糾正了幾句,從那之後,小A就不再主動舉手了,再後來,媽媽就注意到再叫小A去上圍棋課,就有點困難了。

因為整個過程媽媽都有陪同,經過分析,媽媽認為小A在圍棋課上出現了畏難情緒,她認為這個階段保持孩子的自信心和內驅力更重要,就果斷把課停了。

男孩小B,同樣是圍棋課,媽媽帶著報名之後,就一直沒管過,只負責接送和看看比賽成績,其他的完全顧不上,學了一年之後一次圍棋比賽,孩子輸的很慘,但這次比賽反而成了激發小B想把圍棋學好的動力。

從那之後,小B每次上完圍棋課回來都會主動覆盤,在電腦上將當天老師教的內容再走一遍,這樣過了大半年,小B的進步很明顯,在班裡圍棋比賽中,從偶爾贏,到後來的經常贏。

而這個過程,小B的媽媽都沒有參與,她覺得孩子的水平已經超過自己,完全幫不上忙,而孩子,看起來也不需要媽媽的幫忙。

男孩小C,7歲的時候參加全國圍棋比賽得到冠軍,父母離異之後,他跟著媽媽,媽媽在圍棋上對小C寄予了非常高的厚望,要求非常嚴格,經常當著圍棋教練的面去指責他,有時候連圍棋教練都看不下去了。

小C每個月都會有一個週末跟爸爸一起度過,順便跟爸爸切磋棋技,每次從爸爸那兒回來,小C興奮地跟媽媽說起跟爸爸下棋的細節,都會被媽媽潑一盆冷水,媽媽會很緊張地問小C是不是後悔跟了媽媽,一定要好好練習別被爸爸看扁之類的話,這讓小C非常痛苦和糾結,一邊很珍惜跟爸爸相處的時光,一邊又擔心跟爸爸走的太近會讓媽媽不開心,久而久之,就對媽媽產生了逆反的情緒。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兩年,小C從9歲開始徹底跟媽媽對著幹,親子關係急劇下滑,圍棋上的表現也越來越不穩定,13歲的時候,孩子再也聽不進去媽媽任何一句話,放棄了圍棋,也放棄了學習。

致家長: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興趣班”

從這三個男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啟發:

第一:關於興趣班,父母的合理期待很重要。

你是想給孩子報圍棋班開發智力,報鋼琴課陶冶情操,報舞蹈班提升氣質,還是想讓孩子走專業的路線?而後者,是需要天賦的。如果孩子有這個天賦,難免會在課業越來越難的時候出現挫敗,那麼家長的堅持就變的極其重要。如果孩子本就沒這方面天賦,只是興趣班,那就不要把成績看的太重要,別給孩子太大壓力,讓孩子當個真正的“興趣”來培養,也許孩子會更加主動,更容易堅持。

與此同時,我見過非常多有天賦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過度施壓,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反抗情緒,每個比賽都不乏天賦異稟的孩子,父母需要保持自己平常心——孩子就是孩子,他需要玩耍需要放鬆。如果因為孩子有天賦就去逼迫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反而是害了孩子。

第二:這是孩子的興趣班,不是你的。

興趣班,說到底,應該是孩子的興趣,不是家長的。很多家長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標準,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鋼琴考級了,別人家的孩子都能欣賞梵高了,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最感興趣的是什麼。

家長需要做的是,放棄攀比的心態,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放棄將自己的夢想移植到孩子身上的執念,你想學畫畫就自己去學,別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機會就希望孩子彌補自己的遺憾,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不要讓孩子長大以後,還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第三: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是不同的,培養自信和保護內驅力更重要。

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有的孩子遇挫愈勇,有的孩子則需要大人的幫助。最瞭解孩子的那個人應該是家長,你需要花時間觀察和了解你的孩子,到底屬於哪一種?如果孩子自主性很強,家長需要給予更多自由生長的空間,放手就是一種信任。

如果孩子出現了畏難情緒,需要更多的鼓勵,家長就要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給孩子適時的鼓勵:

比如看到孩子主動練習的時候,給一個描述式鼓勵:我注意到你今天主動練習了老師教給你的走棋方法,這就叫積極主動。比如孩子在棋技上取得一個小突破的時候,給一個啟發式鼓勵: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些點滴的鼓勵會成為種在孩子心裡的一顆顆種子,慢慢生根發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刻,給孩子力量。

請記住:每個孩子是不同的,千萬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作為評判標準,一不小心就會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

致家長: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興趣班”

第四:不要讓孩子成為你情緒的出口

最後這條,並不僅僅體現在興趣班上,成人世界裡有太多複雜的故事,父母離異、家庭變故,都不要讓孩子來承擔後果,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你情緒和壓力的出口,經歷了離異之痛的男孩小C的媽媽,顯然是把失婚的痛苦和對爸爸的抱怨都無形中遷移到了孩子上,痛失了親子關係,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為人父母,我們沒有經過培訓就匆匆上崗,很多事情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無論如何請記住:教育是需要走心的,我們需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面對興趣班以及各種教育的問題,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作者趙欣Ella:3歲男孩的媽媽,座標青島,科恩親授遊戲力講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頭條號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