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百姓为什么接受汉朝反对秦朝?

沈静轩


秦国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秦朝之前,中国处于长达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在分裂的几百年间,各个国家相互攻伐,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俗和饮食习惯等,最终秦国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下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是建立在武力压迫下,在统一的过程中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六国人民,许多人民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朋友等,因此,在六国人民的心中还并没有认同秦国,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后就急于着手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等文化方面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又有数以万计的百姓被无辜镇压杀害。而在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篡权,残害忠良,把朝政弄的一团糟。总的来说,百姓在秦国统一的十几年间,焚书坑儒,修建皇陵,修建阿房宫等,先是被残酷的刑法约束镇压又亲眼看到国家被宦官玩弄,百姓生活的非常困苦,生活的幸福度远低于原来六国时期,因此百姓都怀念过去,最终只要有一个振臂一呼,便群雄揭竿而起。

汉朝是在秦国统一十几年后经过秦末动乱建立起来的,百姓经过十几年的统一多多少少思想上已经开始接受统一了,再者汉朝刚建立起来时,国家也非常贫困,连皇家都凑不齐一种颜色的四匹马。因此,汉朝从一建立就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虽然刚开始过的比较贫苦,但并没有发生大的杀戮事件,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昭宣中兴等几任皇帝的治理,国家逐渐变得富强,特别是在汉武帝时,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空前提升,产生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民族自豪感。百姓在汉朝时期的生活幸福感也远远高于秦朝时期。因此,六国百姓都愿意接受汉朝反对秦朝。


小娱时刻


对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差不多。他们才不管天下是姓刘,还是姓嬴。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结束了七国混战的局面。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只要熬过建国初期的艰苦时期,等秦朝步入正轨(第一次开始大一统,不熟悉业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所以,老百姓其实是能够接受秦朝的。

但是,六国旧贵族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被秦朝给剥削掉了,是受秦朝迫害的一类。秦朝为了稳定地方,还把部分六国遗老贵族们迁到关中和边远地区。例如: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史记·刺客列传》·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汉书·序传上》秦灭韩,徙下邑。《通志·氏族略》

也是因此,秦朝末年闹得最凶的,都是这些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也是“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借用六国遗老的名义。在古代家天下环境下,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合适的借口和理由去反秦。

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六国遗老们如雨后春笋(浇了大粪)一样,统统冒了出来,一个不少。而六国老百姓之前一直受朝廷宣传影响,把秦人当成虎狼。再加上,老百姓也真不懂“家天下”的套路,真的好忽悠啊。于是,老百姓就这么天真的跟着这些贵族们干。老百姓也不想想,把秦朝灭了以后,皇位还是人六国贵族的,穷折腾。

等刘邦当皇帝以后,六国遗老又在战争中死了一大批,势力更弱了。不过,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准备好好收拾这些不稳定因素。于是,刘邦又把十几万遗老贵族迁到关中地区,进行严密监控。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汉书·刘敬传》

刘邦也知道,闹事的还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国遗老。把这些人看好了,剩下的老百姓就好忽悠,有口饭吃就不闹事。也是因此,汉朝初年那么穷,比秦朝还穷,也没有老百姓出来闹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严格来讲,并非是六国百姓不接受秦朝,而是秦始皇的“独夫之心”导致天下人都起来反抗。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自春秋到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攻伐,让天下百姓无需在饱受战争之苦,过上太平的日子。理论上,这对于六国的百姓来说,本来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秦朝的制度,以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转变罢了。

至于那些自始至终都想要扳倒秦朝的,其实也就只有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们。而他们起事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天下百姓,只不过是想要恢复过去的六国,恢复自己过去所享有的世袭特权而已。

可惜,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并没有与民休息,反而穷奢极欲、苛捐重税、耗尽民力,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不堪重负。这就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朝统治者的一系列暴政,最终让其彻底丧失民心。随着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不仅掀起了浩浩荡荡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时也激起了六国旧贵族们复辟的野心。这便是诗中所指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个伟大的王朝,就这样毁在自己的穷奢极欲之中。

但汉朝与秦朝不同,汉高祖刘邦崛起于草莽,他经历过秦末的战乱,对天下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当年刘邦入咸阳,马上便把秦朝严苛的律法烧毁,与百姓约法三章,并且做到”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刘邦的种种爱民举措,都极大的争取了天下民心。及至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登基称帝后刘邦,又顺应天下百姓想要休养生息的迫切心愿,复原大量的士兵,让他们返乡耕作,恢复社会生产。同时,尽可能避免再起兵祸,与民休息。这样的汉朝,自然能令天下百姓归心!



这些历史要读


对六国百姓而言,汉朝是秦朝的延续,只是换了一个皇族而已!反秦战争的主力不是六国百姓,而是六国贵族!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七国贵族差不多都死了,因此汉朝统一后,天下没有大规模的反抗。刘邦得天下后,一直致力于消灭消灭异姓诸侯王,而异姓诸侯王中,没有七国王族后裔!

六国百姓反对秦朝吗?没有百姓的言语被记录下来,陈胜的“天下苦秦久矣”不能代表六国百姓,因为任何一个造反者都会这样说。我们看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以及各地割据自立的诸侯,绝大部分是六国王族后裔。这就说明反秦的是六国贵族,而贵族无法代表百姓,百姓造反是被裹挟的。



司马迁也说了,秦始皇死后天下万民翘首以待,希望二世皇帝变法而治,只不过二世皇帝变本加厉,导致了天下大乱。刘邦统一天下后,变法而治,因此老百姓才安稳下来。史学家说汉承秦制,汉朝全方位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可以说汉朝是秦朝的一个改进版。大家难道认为“约法三章”真的能处理好人民内部的无数矛盾?


秦朝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在于秦法没有及时休正。战时法令无法适用于平时,矛盾已经改变了,还用以前的方法,当然不会成功。秦朝统一前,最大的矛盾是天下要统一,而七国各国都想独立存在。秦朝统一后,最大的矛盾是人们要休养生息,而秦朝法令还是战争时期的法令。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万里长城,修驰道,修灵渠,这些事情可以一件一件的做,几代人一起做,秦始皇要一代做完,自然损耗民力!民怨沸腾而秦法不改,六国贵族趁机裹挟反叛,秦亡矣!


大秦铁鹰剑士


楚汉相争时所谓的“韩、赵、魏、燕、齐”诸国,早已不再是先秦所灭的“六国”。首先各诸侯国的新旧王室和贵族们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主导权利和资源分配的已不是六国王室后裔而是刘项集团。表面上看,各诸侯国相继复活,实则没有进取之心,只想着形成割据势力能够复国就好,实力和资源具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反观刘邦在灭秦的过程中吸收消化了秦朝大量的实力和资源,此消彼长下刘项集团的实力都让其余诸国感到了绝望和无助。

项羽在成为盟主后,主张以军功为分封原则将六国拆分为十九国,削弱了六国旧王室和贵族的权势,在新的分封制度下因军功产生了大量的新诸侯,他们为了自身的地位权势,又怎么可能去怀念旧六国。

楚汉战争后,话语权转到了刘邦集团的手里。刘邦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改用保守的政治策略,先将十九个列国恢复为战国时七国的状态,又给予关东诸侯自治的权利,将因风俗文化差异所体现出的东西矛盾给予了缓解,巩固了统一。

总上所述,灭秦后项羽大肆分封各路诸侯,希望收买人心以稳定局势,可结果反是战乱纷纷,仿若又回到了战国时代,促使天下民众明白了, 原来“爆秦”的大一统才是结束战乱安稳生活的最好办法。同时,西汉之所以被民众所接受,也是缘于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采用了双轨制,既大秦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并存。这样不但安抚了旧贵族守旧的情绪,也满足了新贵族对权势的欲望,从而最大程度的缓和了社会矛盾,使普通民众迎来了相对安稳的生存环境。


用户80752119016


得民心者得天下,汉得民心,故得天下

抛开单纯的军事胜败不谈,单从秦与汉民心向背出发,对比秦汉优劣。

一、秦国对待百姓方式

1、不惜民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天下因多年战乱,民不聊生;秦始皇非但没有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

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筑直道,从九原郡到云阳一千八百多里,一路凿山添沟,好几年都不能完工。

②建造阿房宫与天桥,修筑长城,调集全国七十万囚徒修筑骊山始皇陵,直到秦始皇死都未完工。

2、残暴法律:秦国法律严酷,百姓稍不注意就会触犯法律,进而受到严厉惩处。甚至自己没有犯法,而受到别人的连坐,发配、处死那是家常便饭。

仅以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为例,就有多达五十万囚徒被秦始皇流放到南越地区。而负责修建秦皇陵及宫殿的工匠中,更是有七十万人为囚徒。如此之多的囚徒,可见秦国法律之严苛。百姓稍不注意就沦为囚徒,人心惶惶。

到了秦二世胡亥继位,更是比他老爸还要狠。秦二世以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多的官员为贤能,以杀人多的官员为忠臣。百姓一半以上的受到过刑罚,每天都有大量尸体在街市上出现,百姓越发恐惧,也越发想反叛。

秦国两位丞相李斯和冯去疾在被赵高害死前,曾进谏秦二世,一语道出秦国各地狼烟的真谛:反贼之所以不断增多,是因为兵役、水陆交通、建筑工事等劳苦不堪,赋税又非常繁重。

六国的百姓是活活的被秦王给逼反的,民以食为天,能有口吃的,谁愿冒杀头危险去造反。


二、汉对待百姓方式

刘邦得天下的缘故是因为得到了民心,百姓有生存空间,就会臣服于刘邦。刘邦得民心最初是从他的约法三章

开始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关中,俘获秦王子婴。刘邦将关中父老、豪杰召集起来,与他们约法三章:原来的秦国法律废除、各级官员职位不变,军队对百姓秋毫不犯。百姓都非常欢迎刘邦,支持他称王。反观同时期的项羽,占领咸阳后,直接屠城,百姓均不能幸免,这样残暴谁人敢于支持。

刘邦在打败各路诸侯国称帝以后,也是广施仁政。废除了秦国严厉的法律,取消连坐;减免百姓赋税,与民休息。汉也不像秦那样大兴土木,刘邦有一次竟因为萧何负责建造的长安新宫殿过于雄壮,而斥责萧何乱用民力。

刘邦懂的照顾百姓利益,所以获得百姓支持;秦国损害百姓利益,所以百姓反对。天下的得与失无非就是百姓的利益取舍了。


史无眠


所谓的秦朝被百姓推翻事实上就是一个笑话。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起义虽然掀起了秦朝末年的动乱之战,但农民起义军根本就不是秦末乱世的主角。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昙花一现,秦末乱世真正的主角是六国残留贵族和秦朝的又一次争锋。虽然他们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但事实上百姓只是他们手中的刀,真正的挥刀人还是原六国贵族。这足以证明,所谓的百姓群起推翻秦朝就是一个谬论。

秦二世时期,秦皇胡亥昏庸无能,太监赵高乱政,导致秦朝时期农民更加穷困潦倒,没有任何活着的希望。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大量的走投无路的百姓投身到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大军中企图以命搏一个前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百姓,他们根本不愿意造反,或者不知道为什么造反。只是在那些六国贵族看到秦朝动乱爆发后,他们四处散播秦朝无德残暴的消息。企图以此来让百姓们排斥秦朝。正好当时由于赵高的原因,秦朝暴政越发严重,这就使得很多百姓不明所以的走上了反秦之路。说到底,造反的百姓,要么是吃不饱穿不暖被迫造反。另外就是被六国贵族欺骗洗脑裹挟着走上了造反之路。

事实上在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书籍,废除民间私人教学,改为官方统一教学之后,原六国大部份的百姓是顺从秦朝的。毕竟在当时黔首就是被当权者通知的,不管是六国还是秦朝,百姓依旧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谁坐天下实际上和百姓并无太大关系。关键是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太过于急功近利了。所以大肆征召了劳役修筑长城,和灵渠。这就导致百姓非常的不满。本身秦始皇计划的很好,自己施政严苛,扶苏继位后施政以缓,这样一来百姓自然会感恩戴德,并不会引发动乱。但谁知道赵高联合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篡改了遗诏,拥立胡亥上位,杀死了原本的继承人扶苏。这就导致秦始皇的几乎出现了纰漏。再加上胡亥时期赵高掌权更加肆意剥削百姓。这就导致百姓最后的忍耐都没有了。所以才有了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

而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什么六国百姓没有再反对呢?首先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之争。原六国贵族死的已经差不多了,再没有煽风点火之人了。其次,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谁坐天下,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而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刻开始了休养生息的策略,没有了战争,没有了劳役,百姓有粮吃有衣穿,他们又为啥去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呢?

再者说,实际上从秦朝开始,六国百姓开始相互融合,文化共同,秦始皇的统一文化书籍和思想,就已经使得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再也没有以前的排斥感。刘邦建立汉朝后又立刻对诸侯王展开了屠杀,在没有形成分裂局势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彻底解决了隐患。这也杜绝了新的国中之国的诞生。百姓没有了人为的刻意引导,自然就不会揭竿而起了。古代百姓事实上非常的质朴,有一口吃的就绝对不会造反。以上就是汉朝和秦朝的根本区别。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众所周知秦国在扫平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对后来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尽管如此,当时的百姓依旧接连反抗秦朝,这种情况到了汉朝之后却结束了,同样都是一统天下,为何汉朝可以做到这样?

从百姓角度看

虽然秦国统一全国带来了统一的货币并且采用郡县制,但是与之相应的是秦国的暴政,再加上秦始皇所造成“焚书坑儒”就彻底让百姓顺从不起来,原本秦国就是强行镇压六国达成统一,统一之后不进行管理自然容易出现问题。

百姓所想要的是什么?自然是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因为暴政和大肆徭役的出现自然没有盛世一说,自然也就不容易对秦国进行顺从,而汉朝就不一样了,刘邦出身于平民自然对百姓有亲切感,并且刘邦还是率先攻下秦国,对于秦国有执念的人自然也就放下了执念,并且在刘邦统一之后确实进行了改革,虽然汉朝不如唐朝和宋朝经济强大,但是百姓也都安居乐业,自然也就没有叛乱的心。

从刘邦势力看

顺汉之“六国”已非恨秦之“六国”矣

虽然在秦国统一之间六国皆给秦国送土地,但是六国的强大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秦统一之后六国就受到了秦国的统一大洗牌,各国势力自然有所改变,但对秦国的恨是一样的。

而到了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六国中的多国皆为刘邦的账下势力,韩王信曾一度追随刘邦进入汉中,其忠诚自然不言而喻,赵国国君张耳虽然早期追随项羽但是后期进入刘邦阵营,魏王彭越曾多次救助刘邦于危难之中,齐王韩信自然不必多说,由此可见多国的统治者皆已经顺从刘邦,而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自然不会对汉朝持有恨意。

从秦汉制度看

在秦国之间各国之间分封制的使用最为广泛,但是在秦国统一之后秦始皇选用李斯的建议,将原有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虽然郡县制更加便于管理,但是制度的突然转换再加上秦国的暴政,百姓自然苦不堪言,其中怨恨的源头自然是位于顶峰的秦国。

到了楚汉相争之时,虽然项羽恢复了之前的分封制,一时间确实收到很好的反响,但是百姓们又会发现分封制其实也并不完美,春秋战国的大乱都是由分封制所造成的,所以最终所造成的反响也并不算太好。

而刘邦不同于其他君王的就是深有自知之明并且愿意放权,于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选择上刘邦做出了让步,就是两种制度同时进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缓解人民和朝廷之间的矛盾,百姓看到君王的如此让步自然也不会有更多的要求,这时候除了感恩戴德之外哪里还会对统治者产生怨恨。

从统治者上看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就不再以国家的政治为中心了,而是想要长生,这样的心情放在现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天下归一皆奉他为始皇,而且不仅是秦始皇,在历史中很多统治者在做到君王这个层次之后都开始追求长生,但因此对国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并且在秦始皇之后的秦二世胡亥也不是一个明君的主,国家在这样的人统治下自然不会和谐。

而刘邦就不同了,虽然在功成之后杀死之前的功臣,但是在政治上刘邦还是没有犯多少错的,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刘邦所作所为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刘邦却是一个好的君主,对于功臣来说自然是恨刘邦的,但是对于百姓来说对于这样的君王还是心服口服的。

结语

结合所有角度来看,六国百姓对于秦朝的怨恨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对于百姓并不太关心所造成的,其实刘邦跟秦始皇相比较的话,刘邦只是将百姓放在了首位,虽然在做人上刘邦不如秦始皇,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刘邦的治理胜过始皇太多。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是生活,而不是现在谁当政。不管是谁来管这片土地,也不管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姓什么,只要当权的能让百姓生活过的下去,什么秦朝、汉朝的,都是无所谓的。

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就来简单说说吧,六国百姓为什么会反对秦朝呢?主要是因为秦朝的政治和管理制度并没有让已经经受百年战火的百姓有什么好的改善,相反的,秦朝建立之后在短时间内上马了多个超大型的工程。诸如,骊山陵墓、长城、直道、阿房宫等等。在当时本身全国总人口才3000万左右,每年需要的壮丁人数却是达到了300万。这让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雪上加霜。另外,修建工程需要大量的钱财,钱财最终还是来自百姓,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赋税制度。让百姓更是没有活路可以走。

百姓之所以会接受汉朝是因为经过秦末的战乱,黎民百姓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和平时代来休养生息。百姓已经厌倦了战火。而此时,汉朝的上位正好符合了百姓的愿望。加上,汉朝建立初期,轻赋税,重农作。让百姓得以安稳的生活,既然生活安稳了,百姓自然是乐得接受的,不管你当权的是不是汉朝。

总得来说,黎民百姓接受的并不是谁家的朝代,而是这个朝代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毕竟,天下百姓都不希望自己活着一个朝不保夕的年代。


浪里白条不再白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曾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觉得这句话形容秦汉更替时的百姓最为贴切。秦末,过于严峻的秦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被称为暴政,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自然是苦的;由秦到汉,经历多少战乱,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百姓也苦。

但,无论是秦朝的灭亡还是汉朝的建立,普通老百姓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很小的。陈胜、吴广虽然奏响了秦末大起义的号角,但实际上,真正打败秦朝大军的却是六国旧贵族。

大部分的百姓,并不能主宰自身的命运。所以,无所谓接受汉朝或者反对秦朝,更多人逆来顺受,沿着统治者划定好的路线走,谁的声音大,大家就听谁的。

具体一点,六国百姓之所以反对秦朝,最大的原因就是秦法严苛。当初商鞅在秦国变法,从根子上改变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这些法律严格到什么程度呢?往街上扔垃圾是罪行,要被罚款或罚服役;路上遇到不法之事,如果不见义勇为,那也是罪;胆敢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更是重罪,商鞅本人就是败于这一条法律。

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和商鞅早有宿怨的秦惠王上位,商鞅的另一位仇人公子虔告发他谋反,秦惠王立刻下令抓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关,欲宿客舍,主人却告诉他按照秦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不敢收留。商鞅只好回到秦国,起兵攻秦,兵败被处以车裂之刑。

不过,虽然商鞅死了,新法继续实施。

连一个边境上的客店小老板都熟知法律,可知秦法在秦国实施得有多成功。有效吗?非常有效,秦国因此而成为古代少见的法制国家,国力越来越强,最终吞并六国。

但是,秦法是在国家处于困苦之时制定出来的,为了资源的更好调配,等于是将整个国家实施军事化管理,短时间、小范围之内可以起到奇效,当秦国已经拥有天下,却还实施这种严苛之法时,可就行不通了。国家毕竟不是军营。

此时,最应该做的是调整秦法,使之更能适应新的时代,治国之道,在于一张一驰。秦国却无人能认识到这一点,导致最后的崩盘。好比一根绳子,绷得太紧,终于断了。

百姓们对汉朝的接受度要更高一点,是因为汉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对于百姓的束缚不是那么紧,大家的活动余地多一些,自然更喜欢汉朝。

尤其到了汉文帝时期,大施仁政,因而天下归心。汉文帝的妻子窦氏后期对朝政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她崇尚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对百姓也是种放松。

其实,只要上头不瞎指挥,在保障秩序的情况下,老百姓自己就能过得很好。

总之,六国百姓接受汉朝,唯一的原因是刘邦已经得了天下;而百姓们更喜欢汉朝,则是因为和秦朝比起来,汉朝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