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同姓不婚”?

诗妹丶小小摄影师


“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周朝之前还是允许同姓结婚,周朝之后才有这个规定。古人其实并不了解基因的秘密,之所以会有这个规定,并不是为了避免畸形问题。


▲近亲结婚下的畸形

母系社会的外族婚姻

首先我们要清楚,古人的名字是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如今我们所讲的姓氏最早并不是一个词,是分开的两部分。

先产生的姓,后来才有的氏。而姓的本意是女人生下的子女,是一种血缘关系的表现。它在母系社会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繁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原先以群落聚居的状态不能得到满足,到了伏羲氏族时期,一个庞大的家族甚至会分散到各个地区。 为了保证血脉的延续,区别同一氏族之间的差别,才渐渐有了氏。所以姓成了一个家族的特征表现,氏是从家族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母系社会

氏族时期实行的是族外通婚,那么姓也就成为了区别不同氏族之间的依据。所以在古代记载的同姓之间不可结婚,这是说的是母系社会时期的状态。

一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姓氏制度也迎来了改革,氏也就转变为了姓。姓、氏的合二为一,则是要到秦汉以后,这个时候也就没有了同姓不可结婚的说法。

父系社会的伦理道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的观念深入骨髓。五常也常说做是五伦,即先有夫妇,才有父子,再有兄弟,然后君臣,最后师徒。古人所认为的乱()伦,不仅仅是指近亲结婚,也包括五常之间的混乱。

▲三纲五常下的伦理

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母系社会的分崩瓦解。再加上西方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宋代理学的出现下,伦理观念较其他国家比较强烈。虽然禁止近亲之间结婚,但是不禁止母系血亲关系之间近亲结婚。

比如说表亲兄妹或者表姐弟之间的结婚,在古代不仅被大家推崇,还给打上了亲上加亲的标签。

比如说汉武帝刘彻和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表姑姐弟,南宋诗人陆游和他的妻子唐琬是姑表兄妹。古代女子对于丈夫家这边父母的称呼是舅姑,也是因为姑表亲结婚的原因。

同时在古代社会当中,男性与女性的长辈之间结婚叫做“烝”(比如儿子迎娶父亲的小老婆,多见于隋唐时期。)男性与女性的后辈之间结婚叫做“报”(比如父亲迎娶死后儿子的老婆为正妻。),与旁系之间都是“通”。

▲配图

尤其要指出的是,“烝与报”在古代是合法的近亲结婚。而且“通”不单单是指与异性家人结婚,也有可能与家族少年之间结婚。

比如古代曾经流行过“男宠、弄男”,甚至还有几对夫妻之间交换……,这种在古代被叫做“易妻”或者“通室”。

一些姓氏的特殊“禁令”

随着中国几千年发展下来,有关于中国的姓氏,文献记载以及现今存在的有5600多种。一种姓氏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即使就是同姓也不一定是同源,比如说刘姓就有五处。就算是异性也有可能出自同一宗,比如吴和古都是古公的后裔。

古代同姓甚至是异姓之间不允许结婚,理由可谓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传说的历史故事,有的也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在民间出现了很多约定俗成的异姓之间不允许结婚的情况,我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

▲配图

姬姓与赢姓: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人攻打西周,致使西周朝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攻灭东周。姬姓作为周朝国姓,赢姓作为秦朝国姓,两姓也留下了世仇。

朱姓与李姓: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李自成发动起义致使明朝灭亡。到了唐朝时期朱温造反,唐朝灭亡梁朝建立。作为两朝的国姓朱和李,从此也结下了“世仇”。

岳姓与秦姓:北宋与南宋之交的抗金名将的岳飞,一心想赶走金兵,收复失地。奈何朝中秦桧卖国,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因此也就有了秦岳之间不允许通婚的说法。

杨姓与潘姓:在杨家将演义中,潘仁美陷害杨家人,因此两家也结下了世仇。在山西杨姓的后人当中,就把潘姓与杨姓不通婚的家训写进了族谱。


▲潘金莲与西门庆

武姓与潘姓:这是在水浒传当中的经典,武大郎与潘金莲结婚之后。因为武大郎矮小丑矬,潘金莲与西门庆出轨。后来则是含沙射影的表示潘姓易出轨,武姓过于无能,这种说法当然毫无根据。

郑姓与施姓:根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家族与台湾的施琅有着血海深仇。因为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郑成功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后来是施琅带人打入台湾,杀了郑成功儿子郑经的妻儿。因此两家也结下了世仇。


史之策


古代的“同姓不婚”,就如同今天《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童婚一样,都是一种优生优育的政策。


同姓不婚:古代的优生优育

同姓不婚这个旧俗,在今天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例如,2017年韩国明星宋仲基和宋慧乔结婚时,就因为韩国“同姓不婚”的传统,而遭受非议。


“同姓不婚”的习俗,开始于西周。

很显然,是由于同姓亲属的通婚对子孙健康带来了危害,所以才有人提出“同姓不婚”。例如:

  • 在《左传》中,就有记载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在《国语》中,也曾有提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这些记载,应该都是人们因家族内部通婚的悲惨代价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亲属之间的通婚,是逐渐受到限制的。

最初只是同姓不婚,但表亲之间的通婚都是允许的。特别是在古代的高门世家,都习惯彼此世代结亲,以此保持家族血统的高贵。


但随着时代发展,古人也意识到表亲之间不宜通婚。

例如,明清时期的法律就明确规定:

若娶己之姑舅、两姨姊妹者,虽无尊卑之分,尚有缌麻之服。杖八十,并离异。

当然,表亲结婚现象在民间极为普遍,所以这种法律只是一纸空文。

以上就是亲属通婚的历史。



HuiNanHistory


关于古代人的同姓不婚的说法,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了!

那个时候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情况,一方面是当时的优生优育已经受到了重视,他们觉得同姓男女成婚的话,是对子女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是政治层面的关系,那个时候他们认为跟异姓成婚,可以达到联姻的利益最大化,不管是权势的巩固,还是宗亲的伦常,那都是极为有利的。

除此之外,很多人认为这是在防止“近亲结婚”。因为古代宗族观念较强,交通不便,圈子也比较小,结婚基本都是本地。而一个地方同姓的人大都是亲戚,如此便是“近亲结婚”。

关于“近亲结婚”的危害咱就不讲了,反正影响后代。


这一点当然是有的。早在春秋时期,人们才对于近亲结婚就有了一定科学的认知,那个时候他们会就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考虑了。这个时期的优生优育观念跟西周时期相比,观念上是更进一步的,他们认为同姓成婚会造成后代不育。这个时期的同姓不婚,因为意识到危害性,所以有所禁止。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或者“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但古人对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认知不全面,仅仅限于“同姓”,很多时候甚至于推崇“异姓”近亲结婚,特别是一些大家族。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保证血统,很少会嫁外人。

比如说清朝,那基本上都是八大家族的人和爱新觉罗家族嫁来嫁去!

再比如汉惠帝娶了张嫣,他们是不同姓没有错,可是,这个张嫣是汉惠帝的外甥女,也就是说,他们的婚姻是属于近亲成婚。还有陆游的第一任妻子是唐婉,他们也是不同姓,但是他们的关系是表兄妹。

当然在现代社会,大家对于“近亲结婚”有了更加科学的认知,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了!

除了以上的说法,古代人的同姓不婚还涉及到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因为前面提到了古代宗族圈子小,当地同姓之人大都是亲戚,辈分不一。如果同姓结婚很容易就乱了辈分,造成尊卑失常,这在当时是违背道德,违背伦理的。

《唐律疏议》中规定:同宗共姓者不可通婚,否则两人都判刑两年;如果是同宗五服以内通婚,则以奸罪论,轻则判刑三年,重则处以绞刑。

当然,在如今自由婚姻的观念之下,人们逐渐地忘却古代人的那种传统说教,这样子的变化,本身就是对中国人婚姻生活的一种尊重。

当相关的习俗逐渐地消失于民间婚俗之后,也就意味着同姓不婚,已经可以说是成为了过去式


白话历史君


同姓不婚是一笔经济账,和一夫一妻制的道理是一样的。

遗传因素在种族繁衍的问题上根本站不住脚。亲兄弟结婚生的孩子一半畸形,但只要生的孩子足够多,种族是可以繁衍下去的。至于发现畸形怎么办?古人还能怎么办,掐死,淹死,扔了,都行。今天大家觉得不道德的原因是,我们道德水平提高了,但在古代,这都不叫事。

但是,同姓不婚的意义在于,随着人类财富的增加,我们需要与其他种族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时候,如果女人嫁给了自己家的人,对整个家族是没好处的。

但是,如果女性嫁给了其他家族的人,双方就形成了”姻亲“关系,整个家族的实力都会因此扩大很多。

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家族的姑娘嫁到外面去,到时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生活美滋滋。

一夫一妻制的原理也是这样,有资源的人老婆如果太多,穷人没老婆,意味着人们彼此之间合作的机会就变少了。举个例子,一个卖尿不湿的,当然希望每个人都有老婆,有孩子,他的尿不湿才卖得出去。

当然,任何道德都是社会发展后的产物,那些坚持同姓婚姻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没有了。

剩下的都是同姓不婚的了。


酒骑风


“同姓不婚”指的是相同的姓氏是不可以结婚的,它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婚俗禁忌。


在西周时期以前,其实夏、商时期还有同姓成婚的存在,是到了周代才出现的“同姓不婚”,《魏书·高祖纪》中有明确的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妻。”

其实人们早早就认识到了同姓结婚会给后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且在处于伦理和生理上各方面的考虑,确立了“同姓不婚”的制度。从周代开始,制度上已经开始了严格禁止同姓结婚。

据史料记载,不仅仅是周代,在往后的诸朝历代里,都对“同姓不婚”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们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但凡有人违反了规定,都要采取强制措施,其中不乏包含着体罚、判刑,解除婚姻等条例,《后魏律考》唐律就有明确的规定:“诸同姓为婚,各徒二年。明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杖六十,离异。”



为什么要禁止同姓结婚呢?

一、不利于基因遗传

据《左传》中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就是说男女同姓结婚,会生出不健康的孩子,从而子孙后代得不到繁盛。

记得我国有一句俗语:“五百年前是一家”(出自哪里不详)。是说同一个姓氏在他们看来可能很久之前是一家,是同一个家族,换句话来说就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祖先的话那就是流着同样的血脉。在古代姓是血缘关系的一种标志,如果同姓结婚的话那就是近亲,那就是对祖先的不尊重。近亲繁殖会对后代造成极大的不健康影响,例如:畸形,痴呆,遗传病等,还有夭折死亡率极高,所以才有“同姓不婚”的制度。



二、崇尚伦理道德

《白虎通·嫁娶》里记载:“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也。”这里表达的意思就有点重,是说同一个姓氏结婚会被人视为乱伦,禽兽不如。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伦理道德观念,认为同姓结婚有碍风化,为世人所不认同,被世人唾骂。



三、政治所需

古代很多贵族都会有联姻什么的,特别是皇室。异姓联姻不但可以壮大家族势力还能换来和平相处。电视上就有很多因为战事不得不以联姻来换取双方和平更处。



其实不只是古代,现在也还有很多地方遵守着“同姓不婚”的习俗。


小史感


传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就有氏族内部不通婚的规定。但在母系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男女交往混杂,婚姻关系混乱,父子同麀,形同禽兽,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男人的权利高于女性,拥有了社会财产占有权和支配权,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据说正好生活在这个时期,伏羲因为在氏族内部有极高的的威望,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伏羲氏死后,女娲在氏族成员的推举下继任部落首领,对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陋习进行了规范化改革,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婚姻制度。制度规定:男女结婚必须要有媒妁之言,女方必须嫁到男方家,子女出生随父姓,男人从事家庭生产劳动,掌管家庭财务和财产支配,女人理料家务活,生儿育女。同时制度还规定同姓之间不得通婚,父子兄弟不得共用女人,男女非婚不得同居,以别禽兽,使有人伦,否则要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这就是古代禁止通姓结婚的最早婚姻制度。


独独散人


在先秦时期,贵族都有姓氏,姓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比如楚国芈姓熊氏,男子叫熊心,女子叫芈月,秦国赵国都是嬴姓赵氏,

姓是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部落名、地名,或者酋长的名,比如上古八姓都有女字旁,从女从生,是为姓也,后来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部落就有了不同分支,氏就出现了,氏是姓的分支。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刘恕《通鉴外纪》

《春秋·隐公八年》。按,神农母居姜水,黄帝母居姬水,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故从女生。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所以同姓不婚)。

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沿用到现在


南朝居士


如今,我国的《婚姻法》明文规定了并不推崇近亲结婚的行为,主要是因为近亲结婚,父母双方基因中的缺陷部分会更容易影响后代,致使后代畸形、残障等后果。虽说近亲通婚在今天被我们视作异样,但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这种“同姓不婚”的讲究。那人们早在古代就发现了同姓结婚会导致后代缺陷吗?还是说古代的同姓不婚有着别的原因?

早在我国还处于原始时期的母系社会时,就有了这种“同一氏族内的近亲不许结婚”的讲究。母系社会的氏族后代基本都是“同母异父”,虽说不允许同一氏族内部的近亲互相通婚,但当时的社会大力提倡不同氏族之间联姻。

野史上对近亲通婚有所传言,就是曾经近亲通婚的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但是近亲通婚所诞下来的孩童总是会出现畸形等等异样体征。当时的人们无从解释这种异状,只好总结规律、把孩童的畸形与鬼神之说联系起来。于是古时候的人们逐渐认为,同姓结婚是“禽兽之行”,作为人类,是不应该同姓之间相互结婚的。

在古代,“姓”是可以代表明显的血缘关系,人们获得姓,是通过血缘关系获得的,即子承父姓,父亲姓什么,儿子就姓什么。而后来分封制度的发展,导致单纯的姓已经不够人们使用了,所以以地区为划分标准的“氏”就应运而生。除却地域关系外,人们获得“氏”还可以从官位、从职业上面获得。

早在周朝时期,人类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同姓不婚”的规定和要求,当时由于礼乐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地埋下了“同姓结婚是鸟兽之行”的观念,即只有野兽会同一宗族内相互通婚,而人类是不会的。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大力推行联姻制度,你国的女儿嫁来我国,我国的公主再嫁给别的国家去。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大力地推崇异姓之间的联姻,所以同姓之间结婚更加受到蔑视。不过,大量异姓异氏的男女通婚,所带来的就是后来姓与氏的合并,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又开始了不辨姓氏的生活,那时候的同姓婚与不婚也都不受到重视了,随意就好。毕竟姓氏混合带来的后果就是:就算是同姓,也不能表明我们有着同样的宗族。

直到唐代,社会渐趋稳定,地方的氏族宗族都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这个时候,同姓不婚的制度才又被写入法律,《唐律》中就明确地提到了,如果同姓、表兄妹、同宗的亲戚不允许结婚,否则判刑。这时的同姓不婚才讲究了更多的人情与伦理意味,被后世所推崇。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同姓不婚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婚姻制度,在大部分时候是有律法明文规定的,它是外婚制的一种体现,不过到了现在变成另一种范围相对较小的禁止近亲结婚制度。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大部分人都知道,即最大程度的保证后代的健康,减少遗传病等的发病率,这是医学范畴的一种有效预防。

但在古代历史上,同姓不婚的原因和遗传基因并没有关系,它更多的是考虑的政治因素,即氏族的发展,而随着这种制度的不断发展,这逐渐就成为一种礼仪,一种在律法上做了相关规定的礼仪,是伦理层次上的,要求强制执行。

周朝之前是没有同姓不婚一说的,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到了周朝,就开始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先秦时期的姓氏和现在的姓氏相差很大,当时的姓和氏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先有的姓,用以别婚姻;后有的氏,用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同姓不婚。

在最开始,是只有姓的,一般一个氏族或者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主要存在于母系氏族时期,实行外婚制,即氏族内部不允许通婚,而实行氏族联姻制。到了后来随着氏族的扩张和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单纯的一个姓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于是出现了氏,氏的命名是多种多样的,居住地可以成为氏,官职可以成为氏,地名可以成为氏,职业也可以成为氏等等。比如周朝王族的姓是姬,后面周天子将自己的叔叔、兄弟们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则有了不同的氏。

那时候贵族男子的名字是称氏的,比如秦始皇,他是嬴姓赵氏名政,因此叫赵政。但是女子则称姓,比如齐国是姜姓吕氏,齐国走出来的宗室女的称呼中都有一个姜字:齐姜、宣姜、文姜、庄姜等等。那时候是严格按照同姓不婚的制度来婚配的,因此诸侯国贵族之间基本都是联姻,比如齐(姜)鲁(姬)联姻、秦(嬴)晋(姬)联姻、秦(嬴)楚(芈)联姻等等。

这个时期实行同姓不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展和壮大氏族,只有氏族与氏族联姻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如果只是在氏族内部通婚的话,是不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对同姓结婚有这样的评价:“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或者“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也就是说对后代不好。但是很显然,当时的人们是不太可能知道遗传基因在其中的作用的,即便会出现大量的夭折儿或者遗传病儿,但是他们也不会想到近亲结婚上,因为古代本身生育率就是很低的,成活率也很低,因此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同姓不婚的要求实际上只是对父系这一支的要求,对母系却没有要求,因此表兄妹成亲历来都是亲上加亲的一件事。

所以同姓不婚的原因最可能的就是氏族要向前发展,部落要向前发展,要扩大圈子,要走出去,这样才有更多的可能。当然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礼仪逐渐完善,伦理制度开始形成,同姓不婚更有了道德上的支持以及律法上的规范。

不过到了秦汉时期,或者说从战国时期开始,姓和氏开始逐渐合二为一,即姓就是氏,氏成为姓氏,这样一来,实际上同姓不婚受到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因为姓氏制度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过去的姓代表的是一种血缘关系,但是氏因为在当时很多都是赏赐来的,或者取自官名、地名、职业等等,这一混合,过去属于同姓不婚的情况突然可以通婚了,比如姬姓是一个大姓,姓氏分离的时候,姬姓下面有很多氏,同姓同氏和同姓异氏都不可以通婚,但是姓氏合二为一之后,原先的同姓异氏就变成了异姓,这个时候实际上同宗可能不同姓。

所以在秦汉时期,因为这种姓氏的转变,索性对同姓不婚的要求也不那么高了,甚至同姓之间也是可以结婚的,毕竟同姓也未必代表祖上有血缘关系,因此只能说同姓同宗之间不能通婚。但随着历史的进一步推进,一个姓开始稳定下来,血缘关系就形成了。到了唐朝时期,同姓不婚再次被要求形成定律,倘若出现同姓结婚的情况,就会被判刑。

《唐律疏议》中规定:同宗共姓者不可通婚,否则两人都判刑两年;如果是同宗五服以内通婚,则以奸罪论,轻则判刑三年,重则处以绞刑。这个时期的同姓不婚实际上就是道德伦理上的一种礼仪,一旦破坏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唐朝之后的唐朝对同姓不婚制度也有各自的律法规定,到了近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近亲结婚对后代的影响,为了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保证后代的健康,将同姓不婚制度改为禁止近亲结婚制度, 它同时也否定了古代的表兄妹之间的婚姻。


尚宫女史


第一,同姓不婚源于周朝。大家都知道上古的时候姓氏很少,这样追溯起来,同姓的人往上可能都是同一个祖先,所以在周朝就有了这项礼仪,被记录在周礼里。在以后朝代中就有了这个说法,古人都比较遵从上辈人留下来的传统。所以便延续下来同姓不婚的这一说法。



第二,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国人觉得同姓的人肯定是同宗的,所以不管延续多少代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所以在伦理上是不能通婚的,这样也就形成了这一思想。同姓不婚遵守传统伦理。


总结:中国有很多优良传统,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中国的精粹,同姓的人不能说是近亲,但是同姓不婚完全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出于伦理和对自己姓氏的保护,所以中国古人同姓不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