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往事——西北軍的大刀片

武林往事——西北軍的大刀片

我們通常所見.的大刀,都是單手握刀柄演練的,而西北軍的“大刀片”卻有所不同。其刀柄比單刀的柄略長些,使用時雙手握柄,既可當刀劈,又可當槍挑、撥、柄上有一鐵環,上面繫有紅、綠綢帶。它的刀套是用牛皮做的,平素戰士們將其斜背在後背上 。

“大刀片”是一種習慣叫法,也有人叫它“大砍刀”,按照武術術語應稱它為“雙手帶” 。這種叫法源於抗戰初期《大刀劈砍術》一書,作者系二十九軍武術教官郭世豪。該書系統而完整地講述了雙手帶劈砍閃撩刺等招法,動作精要易行。這本書由北平琉璃廠武學書局出版,流傳很廣。江北一帶守軍將它作為典範操練使用,而郭本人教授的軍隊在通州、盧溝橋、長辛店、白洋淀等地,用雙手帶同日寇進行白刃戰,給窮兇極惡的侵略者以很大打擊。

武林往事——西北軍的大刀片

?C雙手帶及刺槍等傳統武術精華是西北軍必修的訓練項目,因為西北軍屬於舊式軍隊,後被國民黨收編一部分,仍是“雜牌軍”, 武器裝備較差,重兵器數量甚少,槍械混雜。當時,軍隊中有的戰士,僅有一把雙手帶作為武器。

值得一書的是, 大刀健兒在當年抗擊日寇的戰鬥中,曾用這古老而落後的武器大顯神威,留下了許多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 。震驚中外的喜峰口大捷就是一例。

武林往事——西北軍的大刀片

1933年3月9日,目軍鈴木、服部兩旅團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長城喜峰口展開全線進攻 。我29軍先頭部隊109旅,在旅長趙登禹率領下拼死抵抗,在敵炮火間隙,迎著逼近的敵人奮勇出擊,用大刀搏殺,重挫敵寇。由於日軍炮火猛烈,守軍傷亡甚重。 曽在馮玉祥將軍身邊擔任警衛的趙登禹指揮作戰,雖腿負重傷,仍奔走在陣地上,堅守不退,鼓舞士氣。次日黃昏, 他得知日軍正在休整,立即下令夜襲敵營,轉守為攻。他鼓勵將士們說:“抗日救國,乃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一時。要叫鬼子們知道我中華民族還有不怕死的軍隊!”

晚八時,500名“敢死隊”員做好了出發準備。他們腰掛手榴彈,身背大刀片,視死如歸。趙登禹拄一根木棍,強忍傷痛,帶隊出發 。是夜,皓月當空,風清夜靜,山坡上白雪皚皚 。勇士們由老鄉引導,沿灤河西岸急行,於拂曉前摸到敵營。剎時間,喊聲四起,兵從天降,揮舞大刀片的戰士縱橫衝殺,勇不可當 。不少日軍尚未從夢中醒來,就被大刀、手榴彈送上了西天 。勇士們斃敵無數, 繳獲、焚燬了日軍許多槍械輜重 。配合這次行動的張自忠師董升堂團也夜襲成功,他們於深夜零點到達小喜峰口以北三家子,後丈子日軍騎兵營地, 用大刀、手榴彈打得敵人人仰馬翻。

武林往事——西北軍的大刀片

喜峰口大捷, 共斃敵3000多人,大挫日軍進犯關內的氣焰 。這是日軍入侵我東三省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規模頑強抵抗。日本輿論界驚呼:皇軍60年來勝利攻取之聲威,被29軍“大刀片”剝削淨盡!據董升堂先生回憶說,此前,日本兵夜間都是脫衣大睡,疏忽警戒,輕視我軍。自遭此打擊後,鬼子兵不但頭戴鋼盔,頸項上還要戴上鐵圍脖,以防大刀砍掉他的頭 。因為日本兵迷信輪迴之說,怕作無頭鬼,不能轉生為人。

(郭景生)


往期推薦:

1,

2,

武林往事——西北軍的大刀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