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北格村

北格村,由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管辖,位于小店区东南10公里处,是北格镇政府所在地,小牛线从村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北格村的产业结构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现有农户1002户,人口3200余人,党员102人,耕地4450亩。全村劳动力总数1800人。以农业种植为主,促进发展养殖业、农机合作社等。

中文名称北格村行政区类别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所属地区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管辖电话区号0351

邮政区码030000人 口人口3200余人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车牌代码晋A耕 地4450亩

村名来历

《道光:太原县志》:……洞涡水在太原县东南三十里……经愉次永康镇……流入北格等村西於汾水经注刘琨为并州也刘聪邀击合战于洞涡即止。

《水经注》:“刘琨为并州也刘元海邀击之合战洞涡。”

刘琨;字,越石,今河北省安国县人,于晋永嘉元年(307)任并州刺史。刘元海(匈奴贵族)邀击合战一事发生于永嘉元年刘琨上任并州刺史至刘元海薨的永嘉四年之间(307—310)。刘聪(刘元海第四子)邀击合战洞涡在永嘉六年(312)。两事均发生在1680年以前,也就是说“北格”二字的历史已有1680年之久,可为什么称“北格”呢?原来历史上北格村中有两座“魁星阁”,坐落在青龙街中央十字路口的为“北魁星阁”她小巧玲珑,婀娜多姿,婷婷玉立如一位仕女别具娇媚。而坐落在现在北格村东南部(已毁有遗址)的“南魁星阁”却雄壮威武,气势轩昂,像一位久经沙场的武士,另人望而生畏。正是因为其“阁”高大威武,故古人在阁旁筑一寺院后就取名为“大阁寺”。(据;《山西省地名概况资料》显示“北格”因位居古建“大阁寺”北而得名,“北阁”后衍化成为“格”。)然而人们习惯的说法是萧河(古洞涡水)瀑涨淹没“魁星阁”后分为两村,“阁”北称北阁,“阁”“南称南阁,天长日久将“阁”衍化成为“格”。《南郊区志》也有类似记载(《南郊区志》将“大阁寺”与“北魁星阁”混为一谈本人实在不敢恭维,如果那样的话现在十字路口以南不就全称南格了吗?其实北格的“魁星阁”和“大阁寺”是两座截然不同时期不同规格和模式的建筑,众所周知“寺”和“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人怎么能将“寺”解读衍化成“阁”呢?)。“大阁寺”是唐代以前的建筑,而“魁星阁”还在“大阁寺”之前(先有“阁”而后有“寺”),这和早在1680年就有“北格”二字相吻合。明代以前四格为一村因当时的居民,商贾、驻军治所、行政治所大多在“北魁星阁”周围,所以四格统称北格。人们称北格或南格实际上就是指南、北两“阁”附近的居民。那么“北级”和“南级”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秦王朝设“止军城”以来,北格地已经经历了秦汉、三国、东西两晋、南北朝、隋到唐盛时已有800多年,此时的“止军城”以其特殊的军事地位,优越的地理环境,围绕在南、北两“阁”周围的居民、商贾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南、北两“阁”为主的两大集市。人们称北极、南极实际上指南、北两大集市附近的居民而已。说南格或南极仅能说明住在北格村的某个位置而并非两个村(明代以前)。正如太原市的居民说他住火车站、俯东街、桥头街……,北格村的居民说他住在张家巷、王家巷、猴儿山……一样。北格的“格”应为“阁”,北级的“级”应为“集”。天长日久人们把“阁”写成“格”,把“集”念成“级”。


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北格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