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在北魏的台前幕后

冯太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个女政治人物吕后、冯太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中,过去一直不被史家注目,论及者甚少。名垂千古的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她是改革政策的制定人和执行者,其改革全面、彻底、成功;她生活简素;她精心培养接班人孝文帝。冯太后是值得大书几笔的女政治家。

冯太后在北魏的台前幕后

政治道路

冯太后(442-490年)是北燕亡国之君冯弘的孙女,汉族人。父亲冯朗降魏,官至州刺史,后因父亲落难她被没入平城宫中,幸好有姑母(魏帝拓跋焘的左昭仪)的照顾培养。

天生聪达的冯太后,养成了生活比较俭素,办事果断干练,任人度势有眼力的风格。

冯太后14岁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jun)贵人,18岁立为皇后。26岁时,文成帝死,献文帝继位,尊她为皇太后。精明强干的冯太后,不动声色的突然捕杀了图谋不轨的权臣乙浑,宣布自己临朝听政,控制了北魏大权。

皇子拓跋宏(后来的孝文帝)出生后,被立为太子,冯太后精心抚养,还政于献文帝。但是出现了母子争权,献文帝因此暴毙,476年,年仅5岁的孝文帝尊她为太皇太后,她再度临朝听政。

再度临朝听政的冯太后,大权独揽,孝文帝“事无巨细,以稟于太后”(《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列传》329页),前后亲政20余年。

冯太后在北魏的台前幕后

改革的背景

冯太后当政之初,面临十分复杂的政局,整体是胡汉联合体,社会制度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新旧制度交替及两种经济因素并存,阶级关系复杂。

还有天灾人祸,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各族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从471年至499年,各种起义和反抗斗争38次。

冯太后团结了一批精于政治的忠臣,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从476年7月到477年11月连续颁布8个重要诏令,干练果断地进行了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改革,这就是课本里的“孝文帝改革”。

首先实行均田制。把离乡背井的流民组织到荒地垦种,使流徙无定的鲜卑等少数民族牧民,安定下来进行农耕过定居的生活。

其次是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通过三长制,健全了县级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均田制的贯彻;新的租调制,采取了贫富莫辨的九品混通,使租调落到实处,有利于均田制的实施。

第三是整顿吏治。主要是解决官吏庸碌和贪赃枉法。

第四是迁都和汉化。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尤其是汉化改革值得称道,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鲜卑9大姓与汉族4大姓通婚(门望相当),两个民族上层的通婚,带动了两大民族更深入的融合,使民族矛盾下降。

冯太后是改革的奠基人和执行者,孝文帝是对其未尽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

鲜卑族是第一汉化较深的少数民族,改革的意义影响深远。

冯太后在北魏的台前幕后

改革“变易风俗”尤为高瞻远瞩,厉行汉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符合进步的时代趋向,加速了鲜卑拓跋部迈入先进民族经济和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对冯太后这样一个特殊的杰出历史人物给予充分肯定。

改革完成了鲜卑族向封建制度的飞越,也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向封建制度飞越性的总结。改革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民族融合的成果。

冯太后在北魏的台前幕后

尽管史书记载她为太后时,养有几个美貌多才的男宠,宠以高官,宠以财宝,宠以不死。这是她的私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注重政绩,看他(她)是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发展,《魏书.外戚列传上.李惠传》有评价,说冯太后“历政有美绩”。

把冯太后与武则天比较,武则天的社会改革,作用显著的只有一项,那就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不如冯太后的改革全面、彻底、成功,比起冯太后锐意改革的魄力,略逊一筹;在生活上比起冯太后的俭素,相距更远;在精心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冯太后是成功的,武则天是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