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目前已有8種疫苗在醫科院進行有效性評價

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藥物疫苗和檢測試劑研發攻關最新情況。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秦川針對動物模型實驗在科研攻關工作中的作用進行了介紹。

秦川介紹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科技攻關組積極推動了動物模型的研發和應用,將其作為五個攻關方向之一,組織國內的優勢單位,充分利用在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等歷次研究中有基礎的單位,第一時間建立了動物模型,為科學家認識疾病、病原體、傳播途徑、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動物模型是什麼呢?形象的說,就是在實驗室裡研製的新冠‘病人’。”秦川說,疫苗和藥物都要經過這種特殊“病人”檢驗,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已經建立了表達人病毒受體的人源化轉基因小鼠模型,也建立了恆河猴模型,中國科學院也建立了恆河猴模型,這些都是第一時間建立的模型,這些最早成功並經過鑑定的動物模型,使中國率先突破了藥物和疫苗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關鍵技術瓶頸,再現了疾病發生髮展的動態過程,加深了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

秦川表示,目前動物模型在3方面發揮了作用:

一是明確病毒傳播途徑,中國醫學科學院通過動物模型定性研究了氣溶膠、糞口傳播等多種途徑的可能性,實驗結論納入了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

二是用於藥物的篩選。很快篩選到了有效的成藥,並已經用到臨床救治中。

三是驗證疫苗的有效性。科技攻關組同步部署了5條技術路線進行疫苗研發,研發中充分考慮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個過程是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程序開展的。目前已有8種疫苗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進行有效性評價,部分疫苗的有效性評價工作已經完成了。

“疫苗是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我們將繼續嚴謹的按照科學程序來完成這項工作。”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