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莊子:所自以為是的優勢,卻是阻礙人生髮展的最大障礙。

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對於人生來說,你所自以為是的優勢,卻是阻礙自己人生最大的障礙。

人總以為自己有知識,有學問,有智慧,但是自以為是的智慧,卻成了自己永遠過不去的坎。

一個人不但會執念於自己的慾望之中,深陷於自己執念的事情之內,還會因為自己自信的優勢而困住了前行的腳步,當你自以為是優勢的時候,定然會固步自封,不會前行和改進,因為人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甚至會將自己的缺點當做長處。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人都認為自己是明智的,可在利慾的驅使下,就像野獸一樣落入危機四伏的羅網和陷阱之中,不知道逃避。人都認為自己是明智的,可是當他們選擇了中庸這一道德準則之後,卻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

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人總是在感慨自己的聰明,但是這一些聰明卻是自以為是的自作聰明,人認為自己是明智的,可是在利慾的驅使下,自己則會因為所謂明智,而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淵之中。

自以為明瞭一切事物的高深義理,但是自己的行為卻偏偏背離了客觀天道,就好像小人使用卑鄙的手段一樣。

很多情況下,小人的智商並不會低於某一些君子,但是小人卻依靠自己的智慧,深陷於慾望牢籠之中,而做出只為滿足一己私利的主觀偏頗行為,和人生的正義,社會的自然規律所抗衡,最後落得一敗塗地。

就好像“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一樣,因為自己會游泳,就以為自己水性好的不得了,無論多深的池塘都敢去,無論多麼背離良知和道德的行為都敢嘗試,對於別人不敢嘗試的東西,自己倒是不知道敬畏和謹慎,也不懂得適可而止,最後讓自己栽了跟頭。

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能夠了解別人,只是一種淺薄的聰明,對於自己有一種通透的認識,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對一個人來說,聰明永遠不是智慧,即便你擁有別人擁有不了的能力和優勢,也並不值得去炫耀。

反之,你能夠認知天道,站在自然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看待問題,不以自己的聰明為自以為是的資本,站在良知和天道的角度合理的謀劃人生,這才是智慧。

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王敦,世人對他有著非常高尚的評價,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放縱於女色,身體也因此受到損害。

身邊的人就勸他,王敦就說:“我竟然沒有察覺到,既然這樣,很容易解決。”

於是王敦打開自己閣樓的內室,把幾十名妾室打發上路,不管去哪裡都可以。

這件事情做出來之後,很多人對他的做法大加讚賞,王敦每次喝酒之後,總是吟著那一首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

王敦一邊誦讀詩句,一邊用如意敲打著盆罐,盆罐的口被打的都是缺口。

王敦在謀反之前戰功赫赫,贏得了世人的稱頌,但是他也曾犯過錯誤,當別人極力規勸他的時候,他及時認識到了錯誤,並且做出出人意料的決斷,這樣的品性和毅力,也奠定了當時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所以人不怕犯錯,不怕陷入執念之中,怕的就是知錯不改。

有一句話叫忠言逆耳,就是因為別人提出的建議,通常是背離自己習慣的言語,而很多人都習慣了某一種狀態之後,很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即便認識到了也難以改正,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及時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行為。

《莊子》之中說:蘧伯玉活了60歲,但是60年來一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改變自己對於外界的認識。

他每天都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與日俱增,即便剛開始認為是對的,然後轉過來就會批判自己所認為的是錯的。

所以,正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具備智慧,所以才陷入無知和愚昧的陷阱之中,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反省自己並且加以改正,這才是對於人生最好的修養與完善。

莊子:人性的悲哀,就是自以為是的過度執念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