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守护,“战疫”必胜

 寒冬未尽。立春向暖。

  庚子之春,有些不同。

  阖家团圆之时,有一群人离开家,走上“战场”,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剪短头发,他们放下牵挂,他们穿上“战袍”,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

  他们,就是北京的医务工作者。

  这个春节,在北京104家发热门诊中,在20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里,在江城武汉的重症患者身边,这些北京的白衣天使,化身“白衣战士”,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

  天使守护,“战疫”必胜!

  坚守 “我是党员,我来!”

  发热门诊的清洁区,57岁的郭立新正在穿防护服。

  郭立新是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发热门诊升级了防护级别,需要各个科室的医生来支援。“我是党员,我来!”郭立新在全科第一个报名,专门选择在大年夜值班,同事有点儿不好意思,“年轻人都回家团聚,我这老夫老妻了,家人都支持!”老郭笑笑说。同事担心他身体坚持不了,他挥了挥手,“我年轻着呢,身体好,能顶住!”

  除夕夜,老郭断断续续,为30多个发热病人看病,8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

  老郭脱下防护服时,已是新的一年。

  大年初五,天坛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珏雅遇到科里的卫生员曹兰玉。

  “今天我想请两小时的假。” 曹兰玉对护士长说。这让王珏雅有点儿犯难。曹兰玉和另一位卫生员吕月琴承担着天坛医院发热门诊和感染科病房的卫生工作。疫情出现后,两位卫生员表示只要医院需要,可以放弃假期,随时来上班。“说得好好的,怎么在非常时期来请假了呢?”

  见护士长不说话,曹兰玉不好意思起来,“儿子正月初六订婚,早上我坐5点的公交车先来医院,收拾到9点,回去一趟,两个小时,我保证回来……”听到这儿,王珏雅的眼睛湿润了。

  是呀,都是父母,谁不牵挂自己的孩子。

  在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出诊的内科博士后杨杏林,有一天收到了父亲的留言:“老爸和你携手共进,一同战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杨杏林望着手机,使劲点了点头。

  杨杏林的老爸是山东德州一名医生。17年前,老爸上了SARS战场;17年后,杏林已经是一名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杏林已像勇士一般和父亲并肩战斗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战场。

  坚守的不仅是医生、护士。

  北京市疾控中心,防病楼五层。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实验室中,一场场无声的战斗正在进行,全市检测出的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样本,都在这里进行复核和平行筛查。

  潘阳的办公室距离实验室只有十来米。办公室里最显眼的物件是张行军床,占据了大半个通道。这是潘阳和同事们的标配,从禽流感、甲流、黄热病到裂谷热,每逢重大疫情,连续作战成了家常便饭。

  这个春节,疾控中心有人取消婚礼,有人放弃团聚,就连大年三十和初一,他们也分秒必争地分析样本。稍微闲暇一点儿,潘阳就会掏出手机,关注疫情的发展,“虽然接触不到患者,但我们这里也是防控一线,我们把检测做得更快更准,就更有助于控制疫情。”

  温暖 “每一个人都要保护好”

  9个月大的奇奇(化名),是北京市最早确诊的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春节前,奇奇一家六口从武汉来北京旅游。刚到北京,奇奇爸发烧后就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紧接着,奇奇和妈妈也相继发烧,确诊后在北京地坛医院隔离治疗。

  刚刚住院时,每当有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走进病房,奇奇都会吓得嚎啕大哭。她畏惧的不光是这些打扮奇怪的阿姨,还有每天例行抽血检查带来的疼痛……每一次给奇奇抽血,对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一次莫大的考验。戴上几层防护手套后,护士的手指灵活度会受到影响,小婴儿的血管又极细……为了降低对孩子血管的损伤,每次抽血,感染二科护士长王颖都选择在奇奇的腿根部抽最少的血样。

  每一次抽血,王颖都全身绷着劲儿,一身汗不说,有时因过于较劲,抽完血,手都直哆嗦……

  奇奇似乎明白这些阿姨是来帮助自己和妈妈的。她从一开始的哭闹抗拒到后来的慢慢听话。现在,小家伙已经喜欢上全副武装的护士妈妈了,更神奇的是,她竟能只看眼睛,就在穿着防护服的众人中,认出王颖,伸出小手,要抱抱……

  感受到温暖的,不仅仅是奇奇;感受到温暖的,也不仅仅是患者。

  疫情袭来,北京的白衣天使们,不仅驰援武汉,还坚守北京,无论哪个战场,他们都全力以赴。“保护好每一个人”,成为各家医院的底线。

  在北京佑安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王蕻馨像年轻护士们的妈妈一样,从穿防护服就开始“唠叨”——“口罩戴上之后,一定要检查一下密合性”“内层手套、外层手套都要粘胶布”“防护服4小时更换一次”“脱防护服更要谨慎,每脱一层,手部要严格消毒”……“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经验给大家做后盾,我得保护好‘孩子们’。”王蕻馨说。

  驰援 “孩子,出发吧!”

  大年初一。晚上9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郭维正在父亲家里吃饭。他的两个儿子,正是调皮的年纪,在爷爷家里跑来跑去……

  郭维接起电话,“明天出发去武汉,可以吗?”电话里说。郭维没犹豫,回答了一句:“明天可以出发!”放下电话,郭维见妻子望着他,妻子眼里有担心,但更多的是理解;父亲老郭也望着他,眼眶已湿润。

  老郭好像看到了年轻的自己。2003年,老郭还在昌平一家医院工作,他冲上了抗击SARS的最前线。17年过去了,儿子也要到疫情最凶险的地方去,老郭抹了把眼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孩子,出发吧!”

  元宵节前一天,六家在京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再组医疗队,驰援武汉。

  得知组建第二批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医师夏鹏抢先报名,此时他的宝宝刚刚满月。麻醉科医师李天佳新婚燕尔,一边发喜糖,一边报名上前线。医院多部门协作,连夜准备了数十项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及系列应急药物,满满心意装满了300多个箱子。

  中日友好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护师杨坤杰也是援助武汉医疗队的一员。出发前,她紧紧抱着4岁的儿子一直不舍得放开,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怕父母担心,到武汉第二天,她才和母亲通了第一个电话,“你爸说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要照顾好自己。”听着母亲的话,杨坤杰的眼眶又红了。

  在武汉的日子里,杨坤杰几乎每天都要穿着防护服在病区里不停忙碌好几个小时,严密的防护时常让她呼吸困难,层层手套勒得手慢慢麻木,下班后脸上和手臂上都是勒痕、双腿酸疼……回到驻地,她都会看家人发来的孩子的视频,屏幕上,孩子不停地喊着妈妈,“好想尽快战胜疫情,回家抱抱他……”杨坤杰望着儿子的脸,轻轻地说着。但很快,她就收起手机,开始为第二天的工作准备着……

  目前,在武汉,有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组成的“国家队”,有北京市属12家大医院组建的“北京队”,还有北京的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也跟随国家中医局前往武汉支援……武汉医院的隔离病房中,来自北京的“精锐”,正在日夜奋战。

  春天已来,一切都有希望。

  天使们,请珍重。

  天使们,期待你们平安。

  我们坚信,有天使守护,“战疫”必胜!

  天使们,我们约定,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消退时,我们共享暖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