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是时期。细分来看,民国时期包括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多年多风雨飘摇,国势动荡,大部分国民都过着不算幸福的日子。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生活,即是生下来活下去,所以即便时局不稳,战乱频发,我们广大的劳动人民也不曾忘记对美食的追求。

美食,除了帝王将相的“何不食肉糜”、袁世凯对人参鹿茸的胡吃海塞,还有一些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为了生活而变得甜美的任何食物,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人民心中的“美食”。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民国“硬菜”

锦州小菜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民国时,在辽宁锦州有一道传统名产“什锦小菜”,深受百姓的喜爱。这道小菜,原名虾油小菜,发明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据说,清康熙初年当时,锦州城南渤海湾一带,有个叫硝盐锅的村子,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靠打鱼捕虾为生,每年在“小满”前后,他都在二界沟附近捕捞鱼虾。因为这一带是个漫滩,是海水与河水的汇合处,这儿产的乌虾(俗称大麻线)皮薄肉厚、肥鲜、味浓、无腥味。

他打回来的鱼虾都是担到锦州去卖。有时回家后,剩点虾就倒在缸里,因为怕虾坏了加点盐,久而久之,缸里的虾越积越多,由于经过日晒自然发酵,便散发出一股清香味道,变成黏稠状的虾酱。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慢慢地他又发现浮在上边有一层油,吃起来比虾酱味道更鲜美。他就把虾油采集起来,新鲜的虾油多了,他就用来油腌菜,一开始腌些黄瓜条、芹菜,以后改为用整个小黄瓜,腌后花不落,刺不掉,吃起来更清脆鲜嫰。逐渐又增加细嫩的江豆和外形美观皱褶均匀形似柿子的辣椒,腌制出了最初的虾油咸菜。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康熙皇帝来关东祭祖,经过广宁镇(今北镇县)中安堡时,锦州知府府尹准备去朝拜,特派侍从专程到硝盐锅李家取来两狗头坛(当时盛小菜的容器)虾油小菜,送到广宁镇行宫。康熙皇帝品尝后连声说好,从此名声大振。

清同治九年(1870)李家后代李广春继承祖业,开始大量生产锦州小菜,从此远近驰名。宣统年间,宫廷曾派人到锦州取去两大篓(十斤装)小菜,贴上了耀眼夺目的商标,扎上了红绳,带到京城敬献给溥仪。从此虾油小菜都扎起红绳,具有明显的特色。到了民国更加完善,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兰州牛肉面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民国时的兰州清汤牛肉面味美价廉,就已经是大众欢迎的快餐之一。当时的清汤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一清,指汤清。做汤时用带骨牛肉清炖后的原汁鲜汤,再兑入羊肝、牛肝及鸡汤。辅以佐料,清澈见底,味美鲜香。

二白,指萝卜片白。制作时将白萝卜切成正方形或扇形薄片,投入开水锅,煮到七、八成熟时,捞出用冷水漂过,去其异味,再加牛肉汤煮熟备用。有句俗话说得好:“萝卜炖牛肉,胜似人参汤。”食时软硬适口,老少咸宜。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三红,是指油泼辣子。菜油煮沸后,投入花椒、草果、姜片,去其清油味,再捞出调料,加入上等辣子面搅拌成稀糊状,食时还要调入辣子油,鲜红晶莹,芬芳扑鼻,鲜而不辣。色味更佳。

四绿,是香菜、葱花、蒜苗末撒在碗中的绿色。一碗面,红绿相映,独具风味。

五黄,则是面条了,白白的面粉,以蓬灰(用灰蓬草烧炼而成)水和之,面团呈黄色,面要和得有韧劲、有弹性。拉出之面条自然成黄色。牛肉面面条分毛细(俗称一窝丝)、二细、小宽、大宽、韭叶、荞麦棱等规格。扯面薄厚均匀,宽细一致。面煮熟后捞入碗内,浇上清汤、牛肉丁、白萝卜片,调入红辣子油,撒上香菜、葱花、蒜苗末。价廉实惠,食者称绝。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兰州清汤牛肉面,始创于清光绪时兰州回民马保子,后经第二代嫡孙马成禄不断创新,发展成为色、香、味、形皆佳的地方风味小吃。因其操作精细,誉满全城,至今仍多以马保子家传绝技为正宗,以招徕顾客。并且逐渐流传到全国,食者无不称绝。

肠旺面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肠旺面是民国时贵阳著名的风味小吃,不仅本地人爱吃,外省来黔者亦以一尝为快,因而远近驰名。肠旺面的制作始于民国初年。当时猪大肠、猪血都少有人吃,价格极廉,有人使用特殊的制作方法,将大肠去腥、炖熟,放入煮熟的面条碗中,加上熟猪血和红油(辣椒做的油),味道竟变得十分鲜美,较之传统的脆哨(臊)面、鸡面、肉面等不仅制法创新,而且别有一番妙昧。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最早卖这种面的只有苏德胜一家,开设在南京街(今中华北路)。初名肠血面,因其价廉,味道可口,吃的人逐渐增多。但有些人忌讳“血”字,店主接受了顾客的建议,根据我国古时血又叫衁(本读荒,俗读旺),于是,改称“肠衁面”,至今仍有个别店的招牌写为肠衁面。

“苏记肠衁面”的招牌挂出后,有一顾客是文化人来店,边吃边琢磨招牌名称,忽有所悟,便向店主提出建议:“衁字认识的人不多,不如改用同音字,用长旺代替‘肠衁’,既寓长久兴旺之意,又是一语双关,岂不更佳?”店主大喜,并请这位顾客重新写了“苏记长旺面”的招牌挂了出来。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满族火锅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吉林市北三五公里的永吉县乌拉街镇,是明代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的都城,又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署所在地,是一座历史名城。该镇有一座饭馆,名叫“凤吉园”,是一家老字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这家老店,生产意兴隆,颇有些名气。当时凡是来吉林城的游客和各地商人,不顾跋涉之苦,都想到乌拉街,光顾下这家老店。据说,之所以引起大家兴趣的是这家店经营的满族火锅。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火锅是满族之名馔。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时,女真人狩猎野餐时,常用篝火烧陶壶、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用品的广泛应用,火锅就这样诞生了,成了女真人行军出猎的随行炊具,吃法又进一步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风味,而且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曾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等多种火锅。

雀火锅,是一种陶制的小火锅,仅能放一只或数只山雀,所以这种火锅往往成群放在篝火中烧煮。活雀入锅,味道当然新鲜别致,又往往在野外就餐,就更增添几分野趣。

天上锅,实际上是飞禽锅。满族先民有浓烈的灵禽崇拜观念,食用百鸟能使人敏捷、吉祥,所以,天鹅、水鸭子、鹌鹑、山雉等皆可人火锅,当然以飞禽为上品。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水中锅,即鲜鱼锅。古时常用一种石制方形锅,下部加火煮烧。鱼放进去时,往往还是活的,所以其味也佳美。

地上锅,即走兽肉火锅。配上木耳、蘑菇等山珍,就别具一格了。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再就是溃菜白肉火锅,这种火锅容积大,装的东西多,为各类火锅之冠。其吃法是,将冷冻的白肉刨成花状,放入锅中,再配以酸菜、粉条、冻豆腐、大海米、蛎黄、冰蟹等,腴而不腻,吃时蘸以酱油、韭菜花、腐乳,更增添几分鲜美。这种火锅不仅在东北盛行,而且在北京、天津的名饭庄中经营。

【民国往事】民国时期的美味你吃过几个?

还有什锦火锅,在丰腴的火锅汤里,放下切成薄片的牛、羊肉,味道醇厚,也是满族的一道名菜。

随着清朝入关后,火锅也跟着遍及全国,进而形成了地域性的几大类系,到民国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大奇珍。

结 语

当然,这些舌尖上的民国美食在今天有些已经被禁止食用了。

其原因本质上讲,民国时期的“山珍海味”做法复杂,在当时特殊年代里也只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吃得到的,但并不是社会普及的。

另一方面,有些食材取自国家保护动物之身,不仅不人道而且触犯了法律法规,因此一些美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