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5日突然宣佈大幅降息,聯邦儲備基金率降至0-0.25%區間,並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包括幾個月內回購至少5000億美元國債,增持至少2000億美元規模的抵押擔保證券。

美聯儲還宣佈了其他幾項行動,包括銀行可以從貼現窗口借款長達90天,並將存款準備金利率降至零。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美聯儲在短時間內接連出手,降息幅度之大、密度之高歷史罕見。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美聯儲託市意圖明顯,然而貨幣政策能否奏效仍然存疑。

首先市場給出了負面的反應,在美聯儲宣佈降息至0之後,當天美股期貨市場仍大幅下挫,金融市場緊張情緒未能緩解。

紐約股市16日開盤暴跌,並再次觸發熔斷機制,重啟交易後跌幅擴大,當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盤中最大跌幅分別達到13.237%、12.175%和12.597%,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下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添加圖片註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僅僅兩週時間,美股已經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四次熔斷,就連國際最具傳奇色彩的前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也不得不連連驚呼“活久見”,而我們與股神一同見證了3次美股熔斷。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那麼美聯儲將聯邦基準利率降為零,為什麼市場不買賬?

主要原因有三點:

原因之一,當前美國所面對的最主要問題是面對新冠疫情防控不利,疫情呈社區傳播和爆發之時,當前最主要的措施應該聚焦在控制疫情方面,當務之急並非降息刺激經濟,美聯儲此舉可謂是在錯誤的時間下藥,飲鴆止渴。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東時間13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發佈會,宣佈美國因疫情進入緊急狀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可為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提供額外500億美元應對疫情資金。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特朗普還公佈一系列行政措施,包括以公私合作方式擴大在便利場所檢測新冠病毒、減輕學生貸款負擔和賦予醫療專業人士在治療患者時額外“靈活性”。

而當日美股並沒有因為國家緊急狀態而陷入恐慌,不跌反漲,道瓊斯工業指數當日收盤上漲9.36%,因此只有對症下藥,才能給投資者以信心。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原因之二,美聯儲在不到兩週內接連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已無限接近於零,這說明美聯儲利率調整的政策空間已經不大,也就是說美聯儲的子彈已打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美聯儲有意緩解金融市場緊張情緒,但結果適得其反,導致投資者的擔憂從疫情本身演變為對經濟危機的恐慌。

原因之三,即零利率將導致貨幣政策掉入“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有效性存疑

那麼重點來了,何為“流動性陷阱?”

通俗的講,流動性陷阱就是央行發再多貨幣,利率再低也沒用,因為經濟衰退,大家不願意把錢拿出來投資或消費。

概念定義

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名義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於零時,由於人們對於某種“流動性偏好”的作用,寧願以現金或儲蓄的方式持有財富,而不願意把這些財富以資本的形式作為投資,也不願意把這些財富作為個人享樂的消費資料消費掉。

國家任何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都會以“閒資”的方式被吸收,彷彿掉入了“流動性陷阱”,因而對總體需求、所得及物價均不產生任何影響。

因此,經濟學家將利率已經降到極低水平時,單單依靠調整貨幣政策無法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極低的利率和國民總支出水平不會發生變動的狀況稱為“流動性陷阱”。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形成原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一般是用利率下調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來認識流動性陷阱的。


按照發行貨幣—經濟增長(包括負增)原理,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改變利率。


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假定貨幣需求不變),那麼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就必然會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國內投資和消費,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如果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此時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那麼單靠貨幣政策就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國民總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調的影響。這種無能為力的狀況,恰如落入陷阱一樣。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①根據貨幣需求理論,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當人們沒有用有利息的債券(儲蓄)來持有財富時,就失去了本來可以賺到的利息。當利率很低的時候,持有貨幣的成本就降得很低。

②利率下降會導致投機性貨幣增加。當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即意味著生息債券的價格已經很高,存在極大下跌的風險。此時人們對經濟情形判斷悲觀,認為債券價格只會下降不會上升,因此停止買入債券。同時預期利率上行,將貨幣留在手中,留至下次投機使用。

③同時,貨幣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轉換成其他經濟媒介的難易程度最低。人們會依據流動性偏好(也被稱為貨幣需求)的3種動機,即交易動機、謹慎動機、投機動機選擇持有貨幣,以及時地轉換成其他物品和勞務。

圍繞流動性陷阱問題,西方經濟學界爭論很大。凱恩斯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經濟學家J.託賓在其早期論文中,曾運用若干資料證明了流動性陷阱的存在,並明確得出貨幣政策不如財政政策有效的結論。然而,另兩位美國經濟學家M.布隆芬佈雷納和T.邁耶同樣進行了實證研究,卻得出流動性陷阱並不存在的結論。貨幣主義代表人物M.弗裡德曼則持某種折衷態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動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市場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因為人們需要以貨幣來替代其他金融資產的普遍願望會使利率的下降有一個最低的限度。

流動性陷阱實例

近年來,“流動性陷阱”也像瘟疫般在歐美國家間迅速蔓延,這些國家不斷投放貨幣來壓低金融資產的回報率,以期將資金注入實體經濟,量化寬鬆(QE)政策、負利率相繼而生,然而始終效果有限。

日本就是嚐盡“流動性陷阱”之苦的典型例子

美聯儲子彈已打光,美國經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泥潭嗎?


在上世紀90年代墜入“流動性陷阱”前,日本曾經歷了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然而由於在資產泡沫產生初期政府判斷失誤且宏觀政策滯後,導致泡沫最終破滅,日本經濟滑向10年之久的低迷與通縮。

2008年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陷入困境,任憑質化及量化寬鬆(QQE)政策與負利率都未能將其拉出泥沼。

日本經歷的“流動性陷阱”是名義利率接近零而物價仍然下降時,貨幣當局已經無法再通過貨幣政策來提振投資需求,經濟陷入通縮的惡性循環,即需求下降導致生產萎縮,生產萎縮致使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再導致投資消費需求不振。同時,物價下跌導致實際債務上升,通縮預期又導致消費推遲,對經濟造成多重、長期的打擊。

即使到了今天,日本政府仍面臨通縮風險與經濟增長乏力的困擾,雖然日本政府不斷向市場釋放寬鬆信號,但市場顯然已興趣索然。

日本經歷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過程可總結為:經濟高速發展-市場樂觀預期-資產價格上升-消費投資增加,伴隨投機性加大-泡沫產生,持續膨脹-日本政府連續採取緊縮政策-市場悲觀預期-泡沫破滅-資產價格下降-消費投資下降-跌入“流動性陷阱”

那麼美國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是否會走日本的老路,落入“流動性陷阱”呢?

如果把上面日本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過程中的一部分替換為:經濟高速發展-市場樂觀預期-資產價格上升-消費投資增加,伴隨投機性加大-泡沫產生,持續膨脹-新館疫情擴散-市場悲觀預期-泡沫破滅-資產價格下降-消費投資下降-跌入“流動性陷阱”,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