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引言

明朝的历史从136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1683年,从元末大乱朱元璋建明,到后来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的统治结束,前后一共319年。明朝经历过繁荣,也有过衰败与挣扎,最终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厄运。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从一开始的黄帝炎帝时期到后来秦朝,一直到后来的明朝,中原腹地的统治权大多数时间在汉族手中。但是在明朝后期,民不聊生,在一系列的政权更迭当中,中原腹地的统治权到了蒙古族手中。

《明奏疏》记载:"镇守山西副总兵魏庆拥众万余,闻风畏遁,凭城自固,犹原战惧失色。闻虏退,始出城尾之。遇其殿骑,复逡巡不进。虏有二骑直贯其营,庆军披靡不敢动,虏拊掌而笑其懦,其祸民辱国如此。"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种,统治者自身统治后期的失误、延绵不断的天灾、民族政策的失误、皇权与臣权的斗争。通过研究明朝后期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的变化与得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民族政策对于一个政权稳定的重要性。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明朝疆域图

我们如今的民族关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和睦的民族关系,这是历经千年的磨合,是来之不易的历史珍馐。我们应该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上面吸取教训,认识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关系的重要性,知古论今。

沉痼自若,政策失误使明朝失去主动权

少数民族在古代又称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问题一直都是古代封建王朝政权的一大难题。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夷、戎等少数民族的称呼,秦朝士卒的军事素质之所以强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秦朝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纷争不断,锻炼了秦朝的士兵。当时的各个民族的居住地可以说是犬牙交错,处于杂居状态,混乱的同时也在慢慢融合,相互影响。在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秦朝之后,中原的统治一直被少数民族骚扰,秦朝修建长城为抵御外族入侵。

在秦之后,汉武帝又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首开西域都护府,并且打败匈奴。少数民族问题一时间被解决,但是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和平,少数民族一直在休养生息。东汉末年的五胡之乱给濒临灭亡的汉朝统治致命一击,此后的混乱又让中原人民民不聊生。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少数民族的分布

"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代居辽泽之中, 潢水南岸,南距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南距幽州七百里,本鲜卑之旧地也。其风土人物, 世代君长, 前史载之详矣。"(《五代史》)

北魏孝文帝是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治家,他给出了另一条道路,他自己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同时他勇于推行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进入了一段稳定的繁荣发展时期。唐朝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与外国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当时的少数民族,如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虽然不是直接的控制与统治,但是保持了基本的关联。

唐朝时期的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并且唐朝对于西域有一定的军事权力。这对于沉积已久的少数民族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统一。可是可笑的是一个本应该被处死的少数民族男子,因为一曲异域风情的舞蹈活了下来,后来成了灭亡唐朝的罪魁祸首,他就是安禄山。大唐之强大,不仅在于封疆裂土,四处征伐,更在于它不分族别,不分贵贱,胸怀世界,包容四海的胸襟和气度。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唐朝宫宴上的少数民族

后来的政权再没有了唐朝那么开放的社会环境与民族政策,中原对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是怀柔政策为主。到了明朝,明朝的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可以说是失误不断,一直没有认清政局与形势,最终在一系列的错误决策之下,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既相互依存,又随时对抗

对于明朝的统治者来说,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说又爱又恨,蒙古族既是一种助力,也可以是毒药。比如,在大宁诸卫军加入靖难之师后,大大壮大了朱棣的军事力量。此外,朱棣又从三卫蒙古人组成的骑兵中挑选精锐三千人,组成了一支新军,这支队伍在朱棣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宁行都司所领兴州、营州、二十余卫、皆西北精锐。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元降将所统番骑扩卒,尤骁勇。……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卷145《陈亨传》)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明朝军队

明朝对于蒙古政策的变化一直都飘忽不定,基本上可以说明朝的历史中,对蒙古族的政策就没有一项政策能够持续超过20年的。明朝的统治者恩威并施,朱元璋与朱棣把蒙古族的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把蒙古族从中原完全清除了出去。朱元璋与朱棣将明朝的政权维护的很好,但是一味的打压肯定会在后期遭到强烈的反弹。

每一届的明朝统治者都将对蒙古族的政策看做重中之重,明朝想要蒙古族各部族安分守己,但是又以命令的姿态来压迫蒙古族的各部族首领,野心十足的蒙古族首领自然不会同意。在明朝中期,尤其是在嘉靖与隆庆年间蒙古族各部族对明朝的边界发起侵扰与侵袭,改变对于明朝统治者来说迫在眉睫。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态逐渐恶劣,之前积攒的很多矛盾纷纷爆发,明朝政府难以腾出手来压制蒙古部族,当时的明朝的边境人民饱受摧残,民不聊生。面对如此情况,明朝的统治者开始妥协。明朝的统治者一改之前面对蒙古各部族的"天朝上国"的做派,手段也开始放缓,由之前的打压变成了拉拢与缓和。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明朝后期

明朝政府迫于形势与漠南的蒙古族右翼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隆庆和议"当然这对于明朝来说是让步,对于蒙古族来说是进步。和议的形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政府的压力,但是对于蒙古族的左翼部族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明朝政府为了拉拢右翼,甚至拒绝了蒙古族左翼的互市贸易的请求,史称"拒贡",这巩固了于蒙古族右翼的贸易关系,但是对于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飘忽不定,终成空

到了明万历时期,建州女真开始崛起,后金终于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他们强悍的战力令明朝胆寒。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一个强大的对手环伺在身旁,明朝的统治者深知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富庶的渴望。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建州女真

对于当时的形势,明朝的统治者认为自己与蒙古族右翼加之一起都不是女真的对手,当时有一句俗语叫"女真不破万,破万可敌国"。明朝的统治者决定在不改变蒙古族右翼的情况下,开始拉拢之前打压的蒙古族左翼。

《万历武功录》记载"隆庆末,黑石炭阴与三卫至关市,请比俺答索封贡,台御史张学颜亦欲比俺答献赵全事令生得速把亥、歹青来,然后可。是时胡中久布衣谷食,其酋长皆以锦相高,用以污贫虏,贫虏亦自以不得汉金缯诚羞惭"。

这条法令的颁布,这就相当于将蒙古族左翼的贸易也开放,左翼与右翼与明朝都互市贸易。而且明朝后期还对蒙古族左翼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益的诱惑,不惜花费重金来拉拢蒙古族左翼一起对抗后金。尤其到了天启与崇祯帝时期这项花费更是巨大,当时的明朝"天朝上国"的面子已经被明朝的统治者丢到脑后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但是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明朝天灾不断,大旱大涝,作物欠收。明朝的国库与财政已经接近崩溃,再加上明朝的官员腐败情况严重,皇帝也昏庸无能。庞大的明朝已经马上要走向灭亡,当时的明朝已经无力支撑辽东局势的庞大的开支。而且明朝政府自身已经开始对这么庞大的支出产生了怀疑。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建州女真

明朝的统治者对蒙古族部落的政策开始出现摇摆与不确定性,这人蒙古族对明朝逐渐失去的信心。相反,后金开始对蒙古族进行打压与拉拢,恩威并施。很快蒙古族各部落逐一归顺,天启年间的农民起义让明朝的矛盾爆发,吴三桂也投降了清朝,明朝在前后夹击中轰然倒下。从此,中原政权到了少数民族手中。

评价

明朝的灭亡,与辽东局势的恶化脱不了干系。女真族的崛起对于明朝后期的灭亡是主要原因,但是明朝自身对于蒙古族的一直以来的政策的失策与摇摆不定是其灭亡的关键因素,对于明朝对蒙古政策的得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崇祯帝

其一,从明朝对蒙古族前期的态度来看,明朝前期对与少数民族政策犯了很多汉族政权的通病,那就是自诩"天朝上国"。这样的交往态度,这种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虽然让少数民族一时敢怒不敢言,但是仇恨在心中憋久了总会爆发。而且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本来就比较自由,不停的侵扰也让明朝政府苦不堪言,边境民不聊生,国家开支极大。

其二,明朝对于蒙古族左翼,右翼政策的差异。明朝统治者一直将蒙古族的左翼视为元朝的后裔,害怕其会有反心,所以一直都采取强势的打压,对于蒙古族的右翼给予很多的便利,通商甚至是移民,虽然这使蒙古族分裂,但是从长远上看这不是长远之计。

明朝败于清朝仅是因为武力不敌?明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

成化年间对女真的战争

这在明朝后期同时也给了它自身很大的压力。蒙古族左翼为了躲避明朝政府的打压,一直居住在距离明朝比较远的草原上,这也给了明朝一种错觉,那就是它并不强大,以至于后来的对左翼的政策的失误。虽然明朝后期对于左翼的支援极大,但是也很难再挽回之前的错误。从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看,明朝灭亡也就不足为奇。对于少数民族政策的失误,是清朝最终打败明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五代史》、《陈亨传》、《万历武功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