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為什麼要不斷擴張?從接手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1453萬國土?

ID笑似花解語


滿清在入主中原、接替明朝之後,的確在清朝歷代帝王的雄心壯志之下短短百年時間之內就將明朝時期的直接疆域面積擴大了好幾倍。


清朝國土面積擴大是真,但是就題目當中所述的1400多萬國土而言,確實是有些誇大其詞了。要知道,清朝疆域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根本沒有1453平方公里一說。伴隨著清末步入近代化的開始,清朝最終在喪失主權和國土的同時,疆域面積也隨之縮水至1153萬平方千米。


民國政府時期,迫於前蘇聯的政治壓力和外蒙地區的獨立呼聲,外蒙終被民國政府割除開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便以國土面積高達960多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領土大國。


昭連在《嘯亭雜錄》中說:清朝“三載之間,拓地二萬餘里,天山雪窟,無不隸我版圖”。清代的疆域從乾隆中期至道光早期則是中國疆域最為完整、最為明確的階段,至十九世紀初期,一個完整清晰的“金雞疆域”首次展現於國人和世界眼前。

清朝疆域的擴大和基本定型,對我國如今的國土面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美國學者詹森說“清朝統治者在亞洲大陸執行積極擴張的軍事和外交政策,從而確定了近代中國的疆界,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此項政策在18世紀中葉尤為積極”。


其一:民族優越性的體現


滿族同所有遊牧民族都一樣,他們一直以來都時刻秉持著“尚武”的精神內涵,對於滿清統治者而言,擴大領土似乎就是他們入主中原之後與生俱來、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實不僅僅只是清朝這一個朝代在進行著“擴張”的使命,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朝代似乎都在積極地投身於擴大疆域的任務,只不過明朝後的清朝在此方面上比較突出罷了。


其二:民族敏感性的體現


上邊說到,滿族本質上是遊牧民族的特性。


公元1644年,滿清踏過山海關,順利打敗由李自成領導的農民政權,進而統一了北方。


公元1645年,攝政王多爾袞率軍將江南地區收復,此時縱觀全國政權,唯獨只有鄭氏家族所領導的南明勢力仍在做困獸之鬥,在順治、康熙兩位帝王面對著偏安東南一隅的南明勢力之時,深感不安,多次不遺餘力地對之進行剿滅。


這大概就是滿族人民族敏感性的體現吧?滿族前身是女真族,女真族在歷史上曾以金國的形象盛極一時,不過之後便被蒙聯南宋所撲滅。對於滿清而言,一方面他們銘記歷史;另一方面他們在對待好不容易建立的政權之時,自然會拼盡全力去守護、鞏固。


其三:少數民族共同性的體現

縱觀清朝入主中原後所擴展之疆域所屬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康熙時期從鄭氏家族手中收回的臺灣島外,其餘後來收回的領土基本上都是由少數民族統治,如青海、西藏和新疆。“康乾期間”可以說日期清朝疆域最為遼闊之時了,正是由於少數民族所統治的那些地區,因此同為少數民族的滿族在收復這些地區的時候,才更容易根據少數民族的特性將他們“區而別之,分而滅之”。


歷史總探長


這個題目有兩個錯誤的說法:

首先,“接手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國土這一說法並不準確。

明朝的疆域到明末時期,確實只剩下關內漢地的38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這並不代表清朝時期關外遼闊的國土都是清朝的嫁妝。這一觀點,實在有失偏頗。事實上,明朝鼎盛時期,疆域達到997萬平方公里,只是後來隨著國勢的衰退,疆域不斷縮水罷了。

再說,滿清的前身後金原來就是明朝的一部分,只是後來起兵叛明,才脫離開來罷了。而在此之前,滿清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一直都是大明的國土,明朝當局在當地設立奴兒干都司,對當地的漢族百姓和各部族進行管理。

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經過不斷征戰、蠶食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城池和衛所,才最終完全控制整個東北地區。也就是說,滿清在入關前的疆域,本身就是從明朝手中接手過來的。

其次,清朝全盛時期的國土也沒達到“1453萬平方公里”。

清朝實際控制的疆域面積峰值是在嘉慶年間,那時的清朝國土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這一數字離1453萬平方公里還差距甚遠。

最後,簡單來談一下清朝為何要不斷擴張。

實際上,相對於漢族大一統王朝,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對外擴張的程度都要更大一些。因此,元朝和清朝的疆域都十分遼闊。

這其實與少數民族軍隊彪悍好戰的特性,其實是有很大關係的。不論是蒙古鐵騎,還是滿洲八旗,都是當時天下戰鬥力最為強悍的武裝力量。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征服比自己人口更多,文明程度更高的國家。而這無疑是給他們所建立的王朝留下了“尚武因子”。

元朝和清朝在入主中原,完成了對中華的統一後,統治者們都在不同程度的實現了漢化。但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祖先尚武的特性。所以,清朝前期康雍乾幾位有作為的君主,都崇尚武功,比如乾隆就洋洋得意的自稱“十全武功”。而這些正是他們血液裡頭的尚武因子決定的。只不過,隨著後代君主的不斷式微,清朝才開始走向下坡路。



這些歷史要讀


官方數據顯示:

明朝國土面積約:997萬平方公里;

清朝國土面積約:1316萬平方公里。

版圖上認可清朝的作用,雖然任何朝代末期版圖都縮水嚴重,好歹給你留了960萬,外蒙是民國時期丟的。二戰結束,戰敗國撤兵也是國際法庭原戰勝國疆域劃分的,如果是明末,版圖縮水成那麼嚴重,戰後還給了你兩江18省漢地的350萬平方公里。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朝代。從疆域面積來看,清朝最強盛時國土總面積達1316萬平方公里,遠超唐朝、宋朝、漢朝等,僅次於元朝。

不過,清朝的領土不是一蹴而就獲得的。想當年,努爾哈赤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時,也僅僅是一塊彈丸之地。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清朝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漸統一全國,成為擁有千萬平方公里的“超級王朝”。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宣告建立“後金”政權,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我們很容易就看出,那時候,後金政權的地盤,以建州女真為主,不僅遠小於明朝和蒙古,甚至還不及野人女真、海西女真。

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擴張性極強的努爾哈赤,和他的後代們,四處出擊,逐漸統一的遼東,還在與明朝的作戰中不斷吞食明朝的地盤。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來到1636年。當年,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後,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建立了清朝,年號為崇德。

從這張皇太極建立清朝時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清朝已經吞併了海西女真、蒙古科爾沁、蒙古察哈爾以及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此外,還從明朝侵佔了包括遼陽、瀋陽在內的大片關外土地。這時候的清朝,幾乎控制了整個遼東,對明朝形成了極大的壓力。

反觀明朝,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冷血殘忍,對大臣動不動就怒斥、問罪、砍頭、凌遲,還殺掉了被視為中流砥柱的袁崇煥等人,自毀國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清朝一步步坐大,最終成為明朝的掘墓人。

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明朝宣告覆滅。

那時候,在大學士范文程的建議下,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輔佐下,果斷揮師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順治皇帝隨即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從那一刻開始,清朝從關外一個地方性政權,變成入主中原的中央王朝。

不過,清朝剛剛入關,掌控的地域還很有限。從下面這張地圖,我們看到清朝與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權呈三足鼎立之勢,國土面積大致相同。

然而,清朝入關後,讓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轟然而倒。南明政權在清軍的攻擊之下,也很快就土崩瓦解。

雍正皇帝於1722年12月20日登基稱帝,時年45歲。1723年,雍正皇帝改元,所以1723年是雍正元年。

我們知道,清朝經過順治、康熙兩代皇帝80年的治理,國家趨於穩定,經濟得到復甦,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勢頭。從疆域上來看,清朝早已消除了大順政權、南明政權和大西政權,又通過《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穩定了西部邊疆,國土面積得到了極大地擴展!

唯一的缺陷是,準噶爾部還沒有徹底歸順清朝,還在等待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最後收復。

1820年,嘉慶皇帝病逝,道光皇帝即位。

道光皇帝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親眼目睹龐大的大清王朝被來自萬里之遙的英軍打成篩子。不過,難以置信的是,道光皇帝即位之初,清朝的疆域面積達到了最高峰——1316萬平方公里。

那時候的清朝,擁有直隸省、江蘇省、安徽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18個省,以及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5個將軍轄區。此外,還有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撾)、緬甸、暹羅(今泰國)、柬埔寨、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19個藩屬國。

總結:1316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是漢朝的2.16倍,是唐朝的1.06倍,是宋朝的4.7倍,是明朝的1.32倍。遺憾的是,正應了那句老話“盛極而衰”。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不斷在中國跑馬圈地、割地索賠,清朝的疆域面積逐漸減少,到清朝末年的1908年,已經縮水到1135萬平方公里。





古今騙局


清朝巔峰時期的版圖面積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並非1453萬,相比於明朝,清朝確實比較好戰,清朝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首先說明一下,清朝版圖的巔峰時期是在清中期的乾隆晚年,極盛時期總面積為1316萬平方公里,是非常遼闊的。

相比於清朝,明朝的版圖就要小一些。明朝版圖最大的時期是位於明朝初年,當時明軍武力正盛,對北逃的元廷進行持續的火力輸出,明軍越過長城,對蒙古南部、新疆東部和東北地區進行了有效控制。

(明朝初期版圖)

明朝初年在漠南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等,北元與大明之間的邊界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

在東北地區,明朝設奴兒干都司,下轄130多個衛所,將東北疆擴充至外興安嶺、庫頁島等地。至萬曆年間東北羈縻衛所增至384個,但是這些衛所都是任命當地部落酋長進行管轄,屬於羈縻性質。

在西北地區,明朝設立了關西七衛,管轄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地區。但是與東北衛所一樣,關西七衛所也是屬於羈縻衛所,明朝也沒有直轄該地區。

至於西藏和西南地區,明天同樣是設立都指揮使司和衛所進行羈縻管轄。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隨著國力的衰落和蒙古再度崛起,明朝對邊疆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尤其是在北部邊界。明朝與蒙古的邊界線不斷南移,最後明朝的北部邊界又退回到了長城沿線。

而為了抵禦女真和蒙古的入侵,明朝在長城一些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九個防禦重鎮,稱“九邊”。

到明朝後期,明帝國版圖主要停留在關內地區以及遼東,俗稱“兩京十三省”。而對於關外的領土,例如青藏和黑龍江流域,明朝政府主要採取羈縻政策,沒有直接進行管轄。(明代中後期版圖)

萬曆年間,遼東的後金日漸強大。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迅速奪取了東北和漠南蒙古,對明帝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1644清軍入關,之後清軍用了20多年時間基本平定了關內。到康熙中期,清朝的版圖包括東北、漠南蒙古和關內地區。

(清朝初期版圖,當時清廷剛剛平定關內)

在剿滅了三藩之亂和統一臺灣後,清廷徹底的撲滅了關內漢人的反抗,此時清朝剛剛準備放鬆擴張的步伐。但很快,位於新疆和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開始向東挺近,意圖吞併喀爾喀蒙古,統一蒙古逐步,然後進軍關內。

面對準噶爾部的擴張,喀爾喀蒙古無力抵抗,後經過討論,喀爾喀蒙古決定投降大清。

蒙古和大明朝打了200多年,明朝始終沒能征服蒙古。如今蒙古內亂,康熙皇帝怎麼可能放過這一天賜良機?康熙立即決定出徵蒙古,迎擊準噶爾。

也許是天佑清朝,在準噶爾大汗噶爾丹出征之後,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在後方自立為汗。

在得知後院起火後,噶爾丹並沒有返回平叛,而是決定孤注一擲,率軍東進。但是由於喪失的後方的支持,他手中的兵馬實在是太少了,只有區區三萬人。

1690年,噶爾丹與清軍在烏蘭布通交戰,最後噶爾丹彈藥耗盡被迫撤退。1696年,清軍在昭莫多伏擊噶爾丹,噶爾丹慘敗,在逃亡的路上自殺。而清軍則順勢佔領漠北蒙古,完成了明朝兩百多年不曾完成的心願,清朝版圖空前擴大。

(康熙中後期領土)

不過雖然噶爾丹兵敗身死,但準噶爾部卻依舊割據漠西蒙古和新疆與滿清對峙,由此開啟了清準之間近百年的戰爭。

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區,佔領拉薩,消滅了盤踞青海和西藏的和碩特汗國,和碩特汗國首領拉藏汗被殺。

在接到西藏淪陷的消息後,康熙皇帝封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出征西藏。此戰清軍成功驅逐準噶爾人,清軍也正是西藏地區駐紮了下來。此後準噶爾汗國與清帝國就青海和西藏地區開始了拉鋸戰,雙方互有勝負。

平心而論,準軍的戰鬥力確實在清軍之上,而早在三藩之亂時,八旗的戰鬥力就大不如前了。對此清廷只得從東北征調索倫等族戰士編入滿洲,稱“新滿洲”,以彌補八旗戰鬥力下降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清軍在正面戰場上仍舊時很難佔到便宜,因為除了軍隊戰鬥力不如準軍以外,清軍的火槍裝備也不如準軍。

準噶爾部的火器技術源自沙俄和奧斯曼帝國,雖然這兩家的武器比不上西歐,但比清軍使用的明代火器還是先進很多。

不過好在清朝人口眾多,國力強盛,經得起消耗戰,最終擊敗準噶爾奪取西藏控制權。1727年,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衙門,正式確立了對西藏的統治。

(雍正時期清朝版圖)

清軍在奪取西藏後又準備趁勝進攻準噶爾本土,但均遭遇慘敗,迫使雍正皇帝與準噶爾議和,雙方劃定邊界,兵戈暫熄。

1727年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病逝,準噶爾汗國陷入了嚴重的內亂。

1754年準噶爾大汗和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發生嚴重內訌,阿睦爾撒納鬥爭失敗,逃往清朝,將準噶爾部虛實盡數報告給了乾隆皇帝。1754年乾隆皇帝乾綱獨斷,發兵進攻準噶爾汗國,並在同年消滅準噶爾汗國,至此清朝版圖進入全盛狀態。

(乾隆晚期版圖)

縱觀清朝的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相比於明朝,清朝更具有擴張性。明代的權利分配是皇帝、文臣和宦官之間相互制衡,雖然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皇帝,但文官集團和宦官對皇帝也有赫達的影響力,但凡大事的決定需要各方意見保持統一,而明朝文官們是不太喜歡將錢用來擴張領土的。

反觀清朝,漢臣在清政府中的地位較低,無法左右皇帝的決策,只要皇帝想打仗,官員們就得把錢給擠出來。而有了錢,皇帝就可以將他的戰爭進行下去,直到將敵人逼上窮途末路。


千佛山車神


首先說說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1310年元朝的國土面積達到鼎盛,北部至北冰洋、南到緬北、越北、老北、東到日本海、黃海、南海、北海、臺海,西到新疆,西南到喜馬拉雅山,國土總面積2267平方公里,是當之無愧的古代最強帝國。

當然了歷史學家還在爭議,元朝算不算中國歷史的一個朝代呢?蒙古人滅了宋朝屬於外族入侵,為了給臣服的大宋子民歸屬感改了國號,但是在世界史中國外的學者一直把蒙古入侵當做一場噩夢,龐大的蒙古帝國血腥的殺戮伴隨著歷史的退步,我們再來說說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二的清朝,在清朝入關的20年內,消滅了李自成的,張獻忠政權,基本統一全國。康熙繼位後,又平定了“三藩之亂”,消滅了鄭氏割據政權,將臺灣島納入版圖,徹底統一了漢地十八省地區。此時的清朝的面積面積已經突破了600萬平方公里,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當然滿族的發源地勢在長城以北山海關東北,屬於外族入侵,清朝開疆拓土的參照系應該以明朝為準。全盛時期明朝的疆域面積是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新疆、蒙古並不在內,明朝對東北和西藏的控制並不牢固。16世紀後期,在亞歐大陸東西兩端開始崛起兩個大帝國,一個清朝,一個是俄羅斯帝國兩個帝國從建立開始,就走上了大規模的擴張道路。在隨後的200年的時間裡,俄羅斯翻過了烏拉爾山脈,到達了太平洋沿岸。而清朝則幾乎將整個東亞大陸征服,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在擴張的過程中,兩國在原來的蒙古勢力範圍內進行著長達100年的爭奪。清朝的崛起讓廣大東亞的遊牧地區免於落入俄羅斯手中,為中國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晚期地圖直接顯示出明朝的核心範圍,非核心區已全部脫離控制,並且向核心區蠶食。清朝全盛時期疆域面積1316平方公里,將明朝沒有控制的蒙古、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納入領土,並且把明朝無法完全控制東北地區完全併入中央王朝,鞏固了對西藏的統治。

此外,與清朝接壤的所有國家均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清朝開疆拓土了319萬平方公里,並且鞏固了內部統一,增加了藩屬國數量。終清一朝,並無任何內部分裂勢力將國土分裂出去。康熙擊敗準噶爾汗國的葛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之後,清朝的疆域面積已經達到了1000萬平方公里。1757年之後,清朝的版圖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該面積一直維持到了1858年。後期的幾十年,清朝依然維持了將近1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史家爭鳴


首先糾正一點,清朝疆域實際控制面積在最巔峰時期也不過1316萬平方公里,所謂的從30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1453萬國土是不準確的。



但儘管是這樣,大清帝國的擴張卻是一個事實。

那為什麼去擴張呢?這種事情認真思量其實也不難得出結論: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一:資源

其實說到清朝的1453萬國土,我們應該想一想歷史上我國國土的鼎盛時期,也就是元朝。我們可以在一些歷史文獻中瞭解到,在公元1330年元朝的疆域面積達到了1372萬平方公里。

蒙古帝國成立的時候,就不斷地發動侵略戰爭以增加其疆域面積。現在較為公認的蒙古發展史是公元1218年蒙古滅西遼,1219年蒙古軍隊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東歐的伏爾加河流域,直到1225年才返回原來的駐地。緊接著1227年,蒙古又滅掉了西夏,1234年到1253年依次滅掉了金、東歐腹地的國家、吐魯番和大理。到了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混亂、分裂的局面,疆域面積大大增加。

國土面積大了,人口自然也會增多,資源自然也就多了,別的不說,單說每年的稅收,那就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數字。相信大家都知道有資源的好處,資源多了,皇族各項特權的根本保障就有了,與此同時國泰民安,資源越發增長,形成一個正循環,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


同樣,清朝擴大疆土,讓周圍一些小國家向自己稱臣,讓周圍的一些零散的部落成為國家的一部分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自1616年後金建立開始,清朝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在猛烈的擴張疆域。除了完全佔據東北,並從1644年開始完全佔據中原外,清朝還對傳統漢家王朝從不曾染指的蒙古高原、西域中亞以及青藏高原等廣大區域納入版圖,這些版圖的擴大無疑給清王朝帶來了無數資源。

二:方便統治整個國家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的統治者是滿族,可統治麾下的百姓大多數都是漢族,這對於滿族統治者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當清王朝擴大版圖後就不一樣了,各個民族都在滿族的統治之下,這些不同的民族與漢族互相掣肘。給滿清統治者管理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整個國家有著統一的管理,統一的文化,統一的制度,因而也少了一些由於混亂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煩以此來影響了國家的進步。眾所周知,混亂給管理者帶來的是接踵而至的麻煩,為了讓自己的統治天長地久,清王朝也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所以擴大疆域,就成了滿清統治者更好的治理國家的一條捷徑。



三:以戰養戰,再續八旗兵將彪悍之風

看過清宮劇的應該都知道,清兵的的戰鬥力相當之強勁,但是自從入關皇帝漸漸發現這些兵將漸有驕縱之風后,皇帝發現開疆擴土是一種極好的鍛鍊兵將的方式,由此再續兵將彪悍之風,以展現大清帝國的虎狼之威,而且在此期間也可以調派漢人將領領兵打仗,促進相互之間的融合,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安民

另一方面,統治者為了彰顯出自己的能力,清王朝只有一心擴大疆土,才能讓那些沒參戰的老百姓安心幹自己的事情,一心跟著自己幹事兒。就好像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一樣,只有企業在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管理體制,並且在每一次和其他企業的較量中,能讓自己處於穩定之中,這樣以來,員工才會覺得跟著老闆幹有發展,而不是混日子。

五,自衛

清朝崛起的時候,也並非一帆風順。不管是沙俄還是準噶爾,都把勢力發展到清廷統治中心的附近,嚴峻考驗著清廷統治者的耐心。

我不去打你,你就來打我。這種弱肉強食的環境迫使清政府統治者下定決心,北拒沙俄擴張,西征準噶爾。 尤其是對待準噶爾,清政府採取了“要麼不打,打就打死”的策略,宜將勝勇追窮寇,堅決挫敗,斬草除根。這種勇於知難而上、開疆拓土的發展策略,為整個清朝的統治打下了良好的基調。

我們中華民族向來是喜歡和平的,為了和平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同的朝代採取了不同的辦法,那麼大清帝國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一條路子,畢竟不管在哪個時代,戰爭的勝利,都是自己和別人談判的一個籌碼。只不過這個籌碼是用在了百姓身上罷了,只有讓百姓切身的感受到國家的強大,才會震懾那些不軌之徒以確保國泰民安。 所以大清帝國的擴張並非只是單純的擴張,而是有著一定的深謀遠慮的。

可惜到了清朝中晚期,清廷統治者昏招迭出,對內對外的戰爭左支右絀,頹勢盡顯,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沐浴在落日的餘暉下,沉痾難治,大廈將傾,無可奈何地墮落到王朝被更替的邊緣。


歷來現實


首先明朝300萬?《明史.地理志第十六》: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藩,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十里。永樂大帝期間為頂峰,約1100萬平方公里。

回到問題,清朝疆土確實比明大,我覺得擴大疆土是歷朝歷代都在做和想做的事,明也在擴大,只是沒那麼明顯,可能根朱元璋的話有關,《明皇祖訓》裡地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等,大意是不能一味的貪功冒進,開拓疆土要找有用的開拓,要不開拓了也沒用,反而是累贅!後人可能比較死心眼,就直接不怎麼開拓了。清朝開拓我覺得還是剛得天下,皇太極雄心壯志,開疆拓土,創立基業是正常思想,畢竟能當皇帝的人必然有野心。再有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強大的國家自然能做更多的事,管理更大的疆土。




避而不談歷史


明朝國土面積最大的時侯,比現在少了一小半西藏和一大半新疆,內蒙古全部和東三省小部分土地,多出了俄羅斯極少土地。總面積710萬平方公里。後來大為縮水,喪失了西藏新疆東北和臺灣,到滅亡時只有350萬平方公里。

清朝入關,明王朝滅亡,作為一新興的帝國,每一位皇帝都希望一統天下,讓整個天下的土地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所以就不斷向外擴張。清朝領土的擴張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首先順治帝入關後都時在爭奪和肅清當時明內地十八省土地來穩定局勢。到康熙時期才開始釐定彊域,並且保持對外戰爭的姿態,並且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嘉慶帝繼位達到頂封,領土面積有1316侯萬平方公里,後清王朝開始衰弱,喪失了部分領土,但是直到滅亡前,領土面仍有1135萬平方公里,和過去各王朝相比仍位居前列。



一生風漂流


今天中國的疆域是在清朝奠定基礎的,而清朝版圖的擴張只是對唐宋元明以來形成的疆域的確定,是一種歷史的繼承。

今天曆史學界形成了一種具有廣泛共識及重要影響力的主張:“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




清朝統治者為鞏固邊疆,加強對中國邊疆地區的管轄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新疆地區,康熙打敗了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乾隆平定了回族大小和卓叛亂,清朝政府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對西藏地區,順治和康熙分別冊封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通過金瓶掣籤制度,加強對活佛轉世的管理,設駐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務。對於臺灣地區,清政府從鄭氏家族手中收回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1885年設臺灣省,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對東北地區,康熙年間, 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皇俄國的入侵,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

至此,西藏、新疆、臺灣、東北都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由此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


閒時讀史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其核心區域基本上都是差不多,也就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也是和中原王朝的農耕屬性相關。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壤,是農業發展的理想之地。

為了維護這個核心區域的安全,僅僅守著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疆土是萬萬不行的,因為一旦外敵入侵,核心疆域直接受到威脅,為了確保核心區域的安全,把疆域的四至向外圍拓張,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歷朝歷代,中原王朝從長江黃河流域向外圍的擴張,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比如說漢朝開拓西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防止匈奴在西域形成氣候從而對漢朝形成威脅。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即是如此。

中原王朝的對外用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彰顯天朝上國的威風,維護自己宗主國的統治體系,說得通俗點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比如明朝遠征安南即是如此。

清朝的領土擴張,無外乎以上兩個原因。下面詳細分析一下。

明朝疆域的巔峰,大體上在朱棣時期,面積並不算小,但自朱棣以後,明朝疆域不斷內縮,到了崇禎當政,明朝的疆域已經不足400萬平方公里。清朝入關,在擊敗了明朝殘部和李自成的勢力之後,基本上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盤,但是這還不夠,必須要擴展疆域才能維護清朝的統治。

一、收復臺灣

進軍臺灣就很好理解了,因為鄭氏一脈割據在臺灣,讓清朝的統治者實在不能安心。畢竟,鄭氏一脈,屬於明朝的殘餘勢力,一旦強大起來,會對清朝形成巨大威脅。所以,清朝必須要把臺灣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二、進軍西南

清朝進軍西南的目的同樣如此。清朝入關之後,南明的一部分殘餘勢力退守西南及緬甸一帶,其中還包括明朝皇族成員。明朝經略西南已久,在那一帶還有巨大的影響力,清朝不可能坐視不理。因此,清朝必須要把西南一帶變成自己的。再說,之前明朝能做到的,清朝不能做到豈不是很沒面子。

三、降服蒙古高原

發源於蒙古高原的遊牧遊牧民族長期以來都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巨大威脅,他們依靠騎兵的機動能力,多次侵擾邊疆,掠奪人口和財富,清朝想要穩住自己的統治,同樣要解決蒙古諸部的威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四、開拓西北

西域一帶,長期以來都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各種勢力錯綜複雜,而且和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有著密切聯繫。在西域一帶的勢力當中,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強大的勢力對中原王朝造成了威脅,如唐朝的回鶻,清朝的準噶爾。所以說西北這一塊,也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包括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同樣也是為了確保核心統治區域的安全。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建立之後要不斷開疆拓土的主要主要原因,至於乾隆時期的進攻緬甸,可以歸納的面子問題上去!

在清朝幾代人的努力下,在嘉慶時代清朝的疆域達到了顛覆,約摸1300萬平方公里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