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这次疫情,“离婚”和“准备离婚”竟然成了高频词汇。


3月2日,西安市17个婚姻登记处正式复工,自3日开始,多个登记处离婚预约天天爆满,有的甚至已经排到了18号。

网友调侃:“大概是因为许多夫妻在家呆了一个月,终于看清了彼此。”

而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些预约离婚的大多夫妻不过是受疫情影响,在家里待的时间太久,产生矛盾,这才冲动离婚。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真的只是冲动么?


朋友圈还有很多这样的感叹。


”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啊!我感觉再这样下去,我都要爱上我老公了!”


“抓住他出轨的证据!等疫情过去,就去民政局办手续。”


“感情好的,天天除了啪㕷还是啪啪。感情不好的,天天除了吵就是吵。”


“感觉这次疫情最受打击的就是小三,因为老公必须回自己的家。可是,当这个结论刚刚下完,却发现,疫情还没有结束,老公却再也不想回家了!”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这是什么样的反转?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其后两年,四川省的离婚率都逐年提升,2010年更是高居榜首,竟然占到全国十二分之一。


社会学家分析:“四川离婚人数增多和汶川地震有一定关系,地震后人们更愿意反思生命的意义、重视生活的幸福度并关注个人的感受。对婚姻产生怀疑时,更愿意果断选择离婚。”


还有另一个关于汶川的故事。


地震那天,一个男人在小三家里,感受到地动山摇后,二话不说,提着裤子就冲回了自己的家。


这似乎可以解读成:灾难有助于婚姻。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但故事还没有完。


地震过去后,男人又回到了小三身边。


有人把这个故事比作一个灾难小寓言。


当人们面对死亡等危机时,应对死亡的本能会被唤醒,向死而生,人与人的连接更深。


但封闭在家、无聊至极时,经济压力和性格分歧会消耗彼此能量。耗到后来,疲惫不堪,就会非常想终结关系。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疫情似乎非常明确地属于后一种。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除了死亡本能的应激反应,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灾难降临,双方中的一方如果失业或者收入降低会加重经济负担,导致原本稳定的婚姻关系难以应付,面临崩溃和瓦解,俗话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次疫情中,不少家庭爆发出的家务争执中就滋生了离婚的苗头。


可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在这其中加入“离婚成本”的考量,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因为“离婚”是经济意义上的奢侈品,夫妻一旦离婚,意味着无法共享房屋、无法共同分担生活开支和子女抚养成本。而且,疫情长期居家,也会提升离婚和在婚姻市场重新搜寻新伴侣的成本。


这两种经济学的“负担压垮说”和“成本规避说”似乎都有道理。


那么,灾难降临时,一段亲密关系真的就全部由经济负担和离婚成本左右么?它还会给人带来哪些巨大而直接的冲击?


其实还有来自心理的压力。


心理学家认为:“恐怖袭击会降低离婚率,而自然灾害则会增加离婚率。”


这是因为,恐怖袭击让人更怕死,不愿离开婚姻。自然灾害重建让人压力增大,关系受损,从而压垮更多婚姻。


无论是灾难还是由之引发的经济困难,他们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个体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和刺激。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成了一座山。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正如这次疫情初始时,很多朋友在网络上看了大量疫区信息和新闻后,会“突然难过”“难受到睡不着”“眼泪止不住地流”。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这些“替代性创伤”的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当这种刺激从个体蔓延到家庭中,会在亲密关系中诱发敌对、暴力等危险情绪。


亲密关系是人们应对灾难压力最重要的“救火部门”,伴侣是“救火队长”,而亲密关系中的沟通行为构筑起一道“防火墙”。


反过来,在抵御灾难压力时,亲密关系也会首当其冲。原本存在的婚姻矛盾被压力放大,解决问题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很难获得来自伴侣的支持。


当“救火队长”和“防火墙”一起失效,婚姻就再也无法阻止压力魔鬼的宰割。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种叠加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压力理论似乎能解释离婚倾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而真实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

正如汶川地震次年,受灾地区的离婚率的确上升了,但结婚率在同期也上升了1.92%。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这是压力理论无法解释的,但它却真实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与压力理论同时出现的,还有依附理论。


正如前面那个例子中,地震中正好在小三家中的男人提着裤子跑回家一样,婴儿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哭,而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则会微笑。


受威胁程度越强,依附行为越强。


在极度危险面前,人们都会第一时间寻求亲近,关系更亲密了。所以,有更多的情侣选择在灾后走向婚姻殿堂。


这两种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也真实地产生着影响。


有人分析了1989年美国“雨果”飓风灾难之后的影响,惊讶地发现就在次年,南卡罗来纳州受灾地区的结婚率、离婚率和生育率都增加了。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认为灾难是导致某一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浅显的。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引致人们采取了行动,但从更多的意义上看,它只是成为人们采取行动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已。


也就是说,灾难改变了一切,也什么都没改变,既没有像压力理论说的那样让所有事情变坏,也没有像依附理论那样让每一段关系都更加亲密。


那些在灾难后离婚的人,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


他们只是在灾难的生离死别中认清了自己的婚姻状态,更坚定做出了选择。


而那些结婚的人们,灾难让他们丢掉了所有犹豫,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自己所爱的人。


这也是很多人在这场疫情中认识到的,疫情是生活的“照妖镜”,它不但让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且拨开了日常羁绊的迷雾,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而笃定。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在此次疫情初期,有一幕被刷屏,一位家属在为前往逆行的医务人员送别时喊出一句:“你安心去,老子包一年家务!”


一片叫好声中,也有泼凉水的:“喊口号容易,但日子不是喊喊这么简单的。后续如何,还不一定怎么着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自己更现实,更符合过日子的本质要义。


我没有逆行前往武汉,但也因为抗击疫情时常加班,当然,还尽一切可能地考虑维护好家庭的安定。毕竟,老话说得好,后院不稳,地动山摇。


但是,自认为较好地规避了老话劝诫的我,还是遇到了来自亲密关系的挑战。


葫芦姥姥年前回老家后一直没回京,因为腰部不适,暂且养病。这对葫芦妈是很大挑战,结婚十年她没过过全职带娃+家务的生活,公号更新还要保持。


两周下来,她数次面临崩溃,我都是安抚情绪。直到有一天,她严肃告诉我,这不是情绪问题,是必须拿出方案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吃了一惊,考虑良久。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这似乎完全符合压力理论的特征,说明相互紧密的依附关系开始面临挑战。重压之下,焉有完卵?


直至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则事例。


疫情期间,湖北洪湖一对夫妻因新冠肺炎先后住进了不同医院。


丈夫先被确诊,大年三十上午,感觉头胀得厉害,在妻子陪伴下去医院拍了CT,随后,医生便让他到发热门诊去。但当时以为只是感冒,就拿了药居家隔离治疗。


到了1月30日晚上,他一度觉得撑不下去了,才意识到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当晚7点到医院,直接被送进了ICU。


经抢救,昏迷的他终于苏醒。守候在病房外的妻子通过对讲机和他通上了话。由于身体虚弱,他说话困难,妻子又着急又心疼。


从来没有给丈夫写过信的妻子决定写信来鼓励他,并恳请医护人员将信件带进病房,拆开给丈夫看。


第一封信,她是找医生借了张CT检查单,现场完成的。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丈夫刚进ICU时,心思很重,连后事都交代了。收到妻子的第一封信后,精神状态有很大的改观。


“很明显感觉到他的精神状态、各方面情况都有所改善。”看在眼里的主治医生为他高兴。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丈夫说:“收到信的那一刻感觉蛮意外,也蛮感动。信就好像老婆给我写的情书一样,知道在外面有她陪着我,心里就更踏实。”


2月1日晚,丈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这个消息对妻子来说是晴天霹雳。而那时,妻子的身体还没有任何异样,但也得按规定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隔离期间,她坚持每天给丈夫写信,让工作人员帮忙转交:“无论在哪个地方,有纸的话我都会给他写。我写信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告诉他:我在外面等你,外边的树都已经发芽了;春天都到了,没有什么事情是过去不了的。”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没有让亲密关系隔离,信件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你一定要坚持,妈妈和两个孩子都好,大家都在等你回家”。那段时间,每天收到妻子的信是丈夫最开心、最期待的事。


转折来了。2月7日,妻子经核酸检测,结果也呈阳性。


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决定隐瞒自己的病情,连夜写了四封信,并且给每封信都编上序号,委托护士每天转交一封。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丈夫每天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都是满满的鼓励。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了信上的序号,开始觉得不对,“我猜我老婆肯定出事情了”。


再三追问医生,他才知道妻子也已感染住院。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又一个转折来了。这时的丈夫,反过来焕发出了极大的信心。他觉得他必须挺过来,还要以此带动给他写信的妻子。


此后,他虽然再也没收到妻子的信,但他把这23封信反反复复地看。在ICU最难熬、最孤独的时候,这些信件给了他温暖和力量。


2月18日,他从ICU转到了感染科病房,他和爱人的感人故事也给援鄂的南方医院肝脏肿瘤中心护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护士说,因为住院时匆忙忘带手机,他借手机与妻子取得联系,听到他在用方言跟妻子说了句“老婆,我爱你”,言语表达非常真挚。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3月1日,夫妻二人按照约定在同一天康复出院。虽然被安排在不同的隔离点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但两人每天通过微信互相鼓励,陪伴彼此。


丈夫说,从感染进ICU到现在康复出院,妻子一直就是他最有力的后盾,这23封信就是妻子写的情书,非常珍贵,他会一直珍藏。


网友看后纷纷泪目: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有人在外面等你,这是最美的情书”

“有人坚持帮他们传递了这份爱”

“春天到了,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或许有人会说,上面这个夫妻共同面对感染的例子,更多地还是应对生死的应激反应,选择相互依附。


这没有错。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压力与依附同时影响心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应对压力并对依附关系作出有效调整。正如这对夫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身不能依附,但心在一起,而且分别并作出了调整,实现共同成长。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正如灾难的降临,让我们如此措手不及,导致之前亲密关系中的某种平衡被打破,甚至打破得非常彻底。这个时候,我们应对压力作出依附抱团,是一种大调整。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化下去,小调整一直都在发生,积累起来就是大调整。如果忽视,其最后产生的作用很可能不亚于一开始的依附抱团,甚至发生本质冲突。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如果不针对变化进行有效调整,亲密关系的各个着力点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动摇婚姻的基础,挑战坚持的底线。


人在“照妖镜”面前,更多地还是要映照自己是不是有效适应并主动进行调整。


思考之后,我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表达,而是用行动作出了调整,作为对葫芦妈的回应:


1.白天上班时,也密切关怀家里的日常状态。其实并不复杂,起床了,吃饭了,该活动了,问候一下,不只是一句问候,而是对家庭事务的全面参与。亲密关系中,心在与不在,其实是在日常中最容易体现、也最容易忽视的。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2.晚上下班到家,立刻承担带娃一切事务,特别是哄娃儿睡觉,让葫芦妈保证良好睡眠。其实,应对疫情最关键的,不是“睡多了”,往往是“睡少了”。说得再直白一些,睡好则精神好,精神好则心情好,心情好则都好,坏则都坏。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睡眠不佳甚至极少睡眠造成的。所以,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关键是保持良好睡眠。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3.周末两天,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平时葫芦妈怎么做的,我就怎么来。亲密关系中要想保持维系的支柱力量,在于相互认同与体谅,而且是不断认同与体谅。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4.逐渐地让娃儿独立,比如他自己睡觉、学习、制定课表、支配时间,与他之间作为仅次于夫妻关系的亲子关系,要想维护好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自己也要学会成长与调整。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时间进入三月中旬,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环境下,我们还要应对国外疫情蔓延加剧的严峻形势。没有无辜的雪花,也没有逍遥的看客。如果按钟南山院士“四月底应该可以实现基本控制”的预测,我们也还有一个多月需要去适应、调整好小家的亲密关系,更不用说,“整个国际形势要想好转,到六月底都是比较好的估计了”。


不论如何,奢望在疫情这种灾难后,还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亲密关系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本来就是不可期、充满变化的,我们可以使自己和伴侣一起应对调整,创造心理成长的机会,学习在高压下解决问题的技能,增加支持的相互认同,筑起一道更坚固的亲密关系“防火墙”。


这个周末的午后,已经初具大厨气质的我,又主动承担洗碗之责。在抹了抹头上的汗水后,我看到葫芦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疫情结束后,我们还配拥有亲密关系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