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新型冠狀病毒,合理使用“退燒藥”

抵禦新型冠狀病毒,合理使用“退燒藥”

鑑於此,您知道哪些藥品屬於“退燒藥”嗎?正在發熱的您又應如何使用退燒藥呢?今天,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藥師教您認識“退燒藥”。

一. 體溫

人體內部的溫度稱體溫。保持恆定的體溫,是保證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根據測試體溫的部位不同,體溫的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的體溫包括:口腔溫度、直腸溫度和腋窩溫度。

1. 口腔溫度

將體溫計放置在患者舌下,閉嘴約3分鐘後取出,正常範圍為36.3℃~37.2℃。

2. 直腸溫度

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消毒後塗上潤滑油,然後插入肛門,3分鐘後取出,其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

3. 腋窩溫度

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夾於腋窩,五分鐘後讀取數值,正常範圍為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抵禦新型冠狀病毒,合理使用“退燒藥”

二. 發熱

發熱是指正常人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經常保持動態平衡,當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體溫中樞的功能障礙時,使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地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

根據發熱程度的高低(口腔溫度),可以區分為:

1. 低熱:37.4℃~38℃。

2. 中等度熱:38.1℃~39℃。

3. 高熱:39.1℃~41℃。

4. 超高熱:41℃以上。

抵禦新型冠狀病毒,合理使用“退燒藥”

三. “退燒藥”的常見種類

發燒難免會用到“退燒藥”,臨床上可用到的退燒藥有非甾體抗炎藥(又稱解熱鎮痛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抗精神病藥、中成藥等。而目前市面上最常用的“退燒藥”多屬於非甾體抗炎藥,其劑型有口服劑型、注射液、栓劑等。常見品種有以下幾類:

表1 常用“退燒”非甾體抗炎藥

分類

常用代表藥物

水楊酸類

阿司匹林

苯胺類

對乙酰氨基酚

對乙酰氨基酚

貝諾酯

貝諾酯

吡唑酮類

安乃近

丙酸類

萘普生、布洛芬、非諾洛芬、酮布芬等

吲哚衍生物

吲哚美辛

選擇性環氧酶-2抑制劑

美洛昔康、塞來昔布、尼美舒利等

四. “發燒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抵禦新型冠狀病毒,合理使用“退燒藥”

1.低熱不要急於使用“退燒藥”

發熱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當體溫升高時,人體內的吞噬細胞活性增強,抗體的產生增多,有利於炎症的修復。故發熱,若非高熱(>38℃),一般不主張用“退熱藥”。

使用“退燒藥”只能緩解“發熱”這一症狀 “治標不治本”,不能治療引起發熱的根本原因。因此,出現發熱需儘快到醫院就診,查明發熱原因,對症治療。

3. 勿擅自調整用藥劑量及延長療程

不可自行加大“退燒藥”的使用劑量和療程,需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或遵醫囑用藥;用藥療程不宜過長,若多次使用“退燒藥”體溫仍未恢復正常,務必要儘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4. 警惕消化道症狀

消化道不適為“退燒藥”最常見不良反應,多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尤其有胃腸道疾病史的患者,應慎用該類藥物。如用藥後出現以上症狀須酌情停藥,並及時就醫。

5.注意複方製劑成分,不重複用藥

多數“感冒藥”都含有非甾體抗炎藥的成分,故發熱時不推薦同時服用“感冒藥”及“退燒藥”,以免重複用藥。在不能確定發熱原因時,最好選用單一性成分的“退燒藥”,以減少用藥負擔。

6. 熟悉各種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

該類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皮疹、肝毒性、腎損害等,若用藥後出現不良反應須及時就醫,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7. 服用“退燒藥”期間應禁酒

服用“退燒藥”期間,不要飲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因乙醇可加重藥物的肝腎損害,還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等嚴重胃腸道反應的發生。

抵禦新型冠狀病毒,合理使用“退燒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