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类别:吃货小厨

排版:杨 阳


山西菜点分为南、北、中三派。 南路以运城、临汾地区为主菜品以海味为主,口味偏重清淡北路以大同、五台山为代表,菜肴讲究重油重色中路菜以太原为主,兼收南北之长,选料精细,切配讲究,以咸味为主,酸甜为辅,菜肴具有酥烂、香嫩、重色、重味的特点。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了解山西的美食文化!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是山西晋中地区平遥县的特色传统名菜。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古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等一些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安,途经平遥,驾幸赵举人家过夜。晚膳时,平遥知县沈士荣为博慈禧欢心,精心奉上108种当地小吃招待。慈禧不屑一顾,挑拣品尝了几口,连连摇头。当御筷夹到薄如纸厚的平遥牛肉时,慈禧太后一连吃了几口,连连点头不止

从此,平遥牛肉成了皇家贡品,名声大振。随着社会需求量的猛增,一批批牛肉加工作坊、店铺在平遥涌现、发展起来。其中规模较大、名气较高的有“隆盛旺”、“兴盛雷”、“自力成”等老字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作坊的工艺技术逐渐得以交流、互补,促成了平遥牛肉加工工艺的日臻完善。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刀削面

山西面食尤其著名,品种多样,吃法别致,风味各异,成品或筋韧或柔软,无不滑利爽口,余味悠长。最奇的是山西面食可以成宴,且从头至尾不会相同。最为出名的还属刀削面。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门时,老汉捡到一块铁皮顺手揣在怀里

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过油肉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阳明堡进入崞县境内,抵达原平镇,在当地富户邢士廉家中休息。邢士廉尽心竭力款待“两宫銮驾”,以当地特产食品供应皇室人员。其时,他让府中厨师做了一道“过油肉”端上了桌。备尝颠簸劳顿、饥饱无着20多天的慈禧太后,只有进入山西后心情才宽慰了些,对饮食方觉有味。所以,当这一盘过油肉一俟上桌,色香味顿时刺激到了她的味蕾,她尝了一块肉,入口即大呼好吃,然后催皇帝也快品尝。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之后,从忻州到太原,再到晋南,这一路上,慈禧太后点名要吃“过油肉”。后来,慈禧太后回宫,一再夸耀说“这是先祖赐予儿孙们的珍馐,切切不能忘怀”。因此,过油肉在清宫中进一步改进,又称“抓炒里脊”,并成为“四大抓炒”之一。

品晋味美食,讲山西故事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快要抑制不住横流的口水啦?小编提醒各位看官,防疫期间还请控制寄几哦~看看图片解个馋好啦!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