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香妃"

在乾隆的后宫里,从来没有过“香妃”的记录,但是乾隆却曾经的确拥有过一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做“伊帕尔汗”。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伊帕尔汗,26岁来到了乾隆的身边。二十六岁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早已了没有了少女那般的娇羞可爱,但是乾隆对她宠的是一塌糊涂。乾隆宠伊帕尔汗,宠的不仅仅是因为她身上所散发的异香,更是因为她身上所特有的成熟气质。

乾隆二十四年,伊帕尔汗的家族因为协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功,她和叔叔额色伊,还有长兄图尔都被召入京城。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忠心,她被送入宫廷。初次相见,能歌善舞的伊帕尔汗所带来的西域风情着实令乾隆如痴如醉,初入后宫就被封做了“和贵人”。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和贵人和其他的妃嫔一样享受着平等的奢华生活之外,乾隆还给了她过多的照顾。每当西域有瓜果进贡,乾隆都会特意的为她多留上一份。和贵人是穆斯林,饮食上多有禁忌,乾隆还特别允许她的厨师努尔买提留下,为她烹饪可口的家乡美食。后宫等级森严,乾隆甚至下令,和贵人可以继续穿着本民族服装,伊帕尔汗也成为了后宫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转眼不过两年的时间,来到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和贵人被加封为容嫔。因为在行册封礼的时候没有合适的朝服,乾隆竟然亲自下令,要为和贵人缝制衣裳。乾隆无微不至的关怀,加上对自己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尊敬,使得和贵人备受感动。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威弧获鹿图

有时候感情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诠释,两个人从相见以来一直相敬如宾,互相倾慕。在《威弧获鹿图》这幅长卷中,乾隆引弓射鹿,伊帕尔汗骑马递剑追随。画卷中所表露出来的这种默契,正是两个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塞宴四事图

郎世宁还画了一幅画,叫做《塞宴四事图》。乾隆在避暑山庄摆下宴席,招待边疆各族首领,诸位妃嫔都是戎装出席。只有伊帕尔汗穿着一件集维、满、汉三族式样于一身的礼服现身,还梳着两个有维吾尔族特色的麻花辫。足以看得出来在乾隆的心中,伊帕尔汗更起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重要作用。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乾隆三十年,乾隆四次南巡。容嫔第一次离开北京,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江南的繁荣与富庶。一路上乾隆对容嫔是关爱有加,她的饮食起居都要亲自过问。此次南巡归来,在乾隆三十三年,34岁的容嫔被加封为了容妃。乾隆三十六年,37岁的容妃再次陪同乾隆皇帝东巡,一起登泰山,一起拜孔子,并且一同回到清廷的祖宗之地,盛京。这对于一个来自于西域的异族女子来说是无比的荣耀。

从遥远的喀什噶尔来到北京,一伊帕尔汗经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解她心中苦闷,乾隆在西苑建了一座宝月楼。并且把伊帕尔汗的乡众从西域迁到了北京,在离宝月楼不远处建了一座“回子营”建礼拜寺。每当伊帕尔汗思念家乡登上宝月楼向南眺望,就能解了她的思乡之苦。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方外观手绘复原图

乾隆还在圆明园为伊帕尔汗建了一座礼拜寺,名叫“方外观”。每当伊帕尔汗在寺中祷告,乾隆都会安静的坐在室外的五竹亭当中等待。乾隆甚至还可以用维吾尔语与伊帕尔汗一起花前月下,琴瑟和鸣。乾隆说过:“习回语(回部维吾尔语)不用劳烦译寄”。可以看的出来,他对自己的维语水平那是相当的自信。我们甚至可以脑补一下,在瑞雪初降的时节,乾隆面对着伊帕尔汗,用维语轻吟着自己写的诗。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容妃墓

从乾隆二十五年,婀娜多姿的伊帕尔汗第一次踏入皇宫的那一刻开始,到乾隆五十三年,她的赫然离世。这种其乐融融的甜蜜之旅维系了28年。从最初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猎奇感,到乾隆一生对伊帕尔汗民族宗教的尊重。可以看的出来,伊帕尔汗成为了乾隆后宫最特殊的存在。

“香”这个字在汉语当中是我们形容一个完美女子所常用的字。“香妃”已经成为了传说当中最完美的女子形象。“香妃”已经成为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代名词。

在伊帕尔汗薨逝后葬在了裕陵妃园,但是在她的家乡喀什还有一座“香妃墓”。可以看的出来后人的心中她美好的形象依然存在。所以为了这份美好,让我们在未来的记忆中依然把她称作“香妃”吧!

乾隆后宫的西域风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