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每當史書寫到朝代滅亡的時候,總會突出幾個紅顏禍水。

從最早的妹喜到妲己再到褒姒,之後還有趙飛燕、馮小憐和楊貴妃等人,似乎沒有她們,王朝就不會滅亡。

明末的陳圓圓同樣如此,按照傳統史書的觀點,似乎沒有她的存在,吳三桂就不會“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大明就還有救。

這種說法正確嗎?當然不正確。在我看來,這是典型的“甩鍋”行為。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在我看來,所謂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根本不是什麼重要原因。

吳三桂是什麼人?李自成以他爹吳襄做威脅,吳三桂依然選擇引清兵入關,導致吳襄被李自成所殺。

自成脅襄以書招之,令通以銀四萬犒師,遣別將率二萬人代三桂守關。

自成至永平,殺襄,走還明都,屠襄家,棄明都西走。

對於這樣一個心性狠毒的梟雄而言,又怎麼會把一個女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呢?而且這個女人也不是他的正妻,就是一個不錯的玩物而已。

如果用英雄史觀看歷史,整個關寧軍就只有吳三桂長著腦袋,其它人全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

這樣一來,吳三桂想投降李自成,關寧軍就會跟著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吳三桂想投降滿清,關寧軍就會跟著吳三桂投降滿清。

可只要我們用唯物史觀,緊扣利益點來分析,自然會明白一個事實:無論吳三桂做出任何選擇,他都代表著關寧集團大多數人的利益。

吳三桂雖然是軍事首領,但下面肯定還有眾多副手。能混到這種級別的大佬,誰敢說他們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

如果他們都不願意投降滿清,吳三桂卻一意孤行,肯定會很快被這些人清理出局。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很多人喜歡神話軍隊,整天把“軍令如山”掛在嘴邊。可實際上,軍隊的譁變從來都不會少。

五代十國期間的石敬瑭投降契丹時,有一位軍方大佬張敬達拒絕追隨他。

如果用英雄史觀看歷史,在張敬達的軍事集團裡,肯定只有他長著腦袋,他的手下全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而且張敬達忠君愛國,不願意投降契丹當走狗,肯定會一呼百應。

然而現實則是:張敬達是少數派,他的手下在簡單的串聯之後迅速達成共識,有人站出來一刀把張敬達砍翻,然後跟著石敬瑭率眾投降契丹。

敬達曰:“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為元帥而敗軍,其罪已大,況降敵乎!今援兵旦暮至,且當俟之。必若力盡勢窮,則諸軍斬我首,攜之出降,自求多福,未為晚也。”

諸將每旦集於招討使營,甲子,高行周、符彥卿未至,光遠乘其無備,斬敬達首,帥諸將上表降於契丹。

還有一件事同樣發生在五代十國,王處直面對中央政府的威脅,想和契丹人合作。

如果用英雄史觀看歷史,在王處直的軍事集團裡,肯定只有他長著腦袋,他的手下全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既然中央政府敢威脅王處直的利益,大家自然應該聽長官的。

然而現實則是:王處直是少數派,他的手下在簡單的串聯之後迅速達成共識,有人站出來取代了他的位置,順便把他的親信和子孫殺了個一乾二淨。

阿保機舉國入寇,定人皆不欲契丹之舉,小吏和昭訓勸都舉事,都因執處直,囚之西宅,自為留後,凡王氏子孫及處直將校殺戮殆盡。

面對這種事實,王處直氣得抓狂:我到底有哪裡對不起你們,你們要這樣對我?

明年正月朔旦,都拜處直於西宅,處直奮起揕其胸而呼曰:“逆賊!吾何負爾?”然左右無兵,遂欲齧其鼻,都掣袖而走,處直遂見殺。

王處直這話問得真是多餘,您老人家不顧手下的意見,非要一意孤行,還怪手下背叛你?

瞭解過張敬達和王處直的遭遇之後,我們就該明白一個事實:你作為一個領導,如果不能代表手下的利益,那就別怪手下把你幹掉另立領袖。

在利益面前,誰管你是民族英雄還是民族敗類呢?

任何人想要維繫自己的權力,都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否則,就算他職務和地位再高,也會喪失權力的基礎,輕則被架空,重則被擊殺。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話題拽回吳三桂身上,他爹被李自成扣下之後,吳三桂尚且不敢因為這種事情投靠李自成。

現在,劉宗敏不過是抓了他一個小妾(甚至可能是玩物),吳三桂就敢因為這種私事擅自引清兵入關,他到底長了幾個腦袋?

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持者,別說區區一個吳三桂了,就是貴為天子的崇禎皇帝,不也只能悽悽慘慘慼戚地在煤山上吊自盡嗎?

吳三桂為什麼會引清兵入關呢?主要還是當時的大環境所致。

在大明行將土崩瓦解之際,大明舊勢力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激進,那就是雙管齊下,一邊抵抗滿清,一邊收拾李自成;

中策中庸,那就是和李自成合作,大明舊勢力自我革新,雙方共建一個新社會;

下策保守,那就是和滿清合作,共同剿滅李自成。

再次申明,上中下三策無優劣之分,只是“激進”、“中庸”和“保守”的區別而已。

上策幾乎無法想象,雙管齊下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大明也不該崩壞至此。

事實上,當李自成進入北京城時,大明舊勢力就算與滿清或李自成任意一方單挑,都沒有任何勝算,更別說同時對付兩大強敵了。

中策同樣可以排除,和李自成合作,然後通過自我革新的方式,讓李自成集團融入上層社會,雙方共建新社會。這種主意聽起來很美,但註定無法實施。

大明舊勢力想要繼續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選擇下策,與滿清一起剿滅李自成,此所謂“聯虜平寇”。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很多人或許認為,“聯虜滅寇”只是吳三桂等少數人的選擇,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向異族低頭。

可殘酷的現實則是:大明舊勢力普遍認為“聯虜平寇”是當時的最優解,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可法在內,都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事大加讚賞。

人們常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史可法和馬士英描繪成截然不同的臉譜。事實卻表明,史可法與馬士英之間的差異比後來的許多史學家想象的要小得多。他們兩人的品質高下主要是在個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並沒有多大分歧,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正是這一方針導致了弘光政權的土崩瓦解。——顧誠·《南明史》

關於大明舊勢力普遍選擇“聯虜平寇”這件事,有人認為是李自成的錯,就是因為李自成一路追贓助餉,還用什麼“不納糧”的民謠邀買人心,自然會喪失與大明舊勢力合作的機會。

可問題是:李自成本身也是窮鬼一個,他不想辦法追贓助餉,又哪有錢玩那一套“不納糧”的把戲呢?如果不玩“不納糧”的把戲,他怎麼邀買人心推翻大明呢?

這個話題再深入下去,自然會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哲理問題,實在是沒有必要。

再說了,就算不考慮邀買人心,李自成手下的軍隊總要吃飯吧?這錢糧從何處來呢?難道不搞追贓助餉,反而去搶劫老百姓嗎?

那可就不是什麼義軍了,而是妥妥的賊寇啊!

能夠站在歷史舞臺上的梟雄,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某一股社會勢力的代表。

大明舊勢力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他們都知道百姓難百姓苦,但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向百姓加稅。

李自成是底層百姓反抗壓迫的代表,他自然知道想奪天下,就必須想辦法與大明舊勢力合作,但他依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損害大明舊勢力的既得利益。

我之所以把大明舊勢力和李自成的無奈選擇全部梳理一遍,只是想告訴大家:在任何時代,領導都必須全盤考慮自己集團的利益,吳三桂不過是順勢而為。

從大明舊勢力的角度來看,吳三桂做出引清兵入關的選擇實在是英明至極,關寧軍跟著他一起行動,豈不是天經地義?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如果不考慮後來滿清坐天下,也不考慮吳三桂後來造反失敗,單論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事,其實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也實在談不上有多大錯誤。

李淵父子在造反時,曾向突厥借過兵;大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安史之亂時,也曾向回紇借過兵;石敬瑭在造反時,同樣曾向契丹人借過兵。

我們現在蓋棺定論地來看吳三桂,他自然就是石敬瑭第二。可如果不開前後眼,誰敢說當時的吳三桂不會變成李淵第二或李豫第二呢?

全然不顧明末利益糾纏的亂局,卻簡單粗暴地把一切責任推給陳圓圓這個弱女子,實在是太沒有擔當了。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內幕:陳圓圓背上黑鍋,史可法大聲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