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每当历史动荡时期,总会迸发出一些思想大家,我国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是明清之间的一位重要学者,他被后人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他的学风严谨,作品能紧扣时代脉搏并且产生,反映出历史发展以及创新精神。顾炎武的作品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形成独到见解。顾炎武鼓舞壮士的话影响很多人,激发出大家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三人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公”,他从过军也写过诗,一生行过万里路,一生学以致用,没有因为学富五车就固步自封,他经常会出游,将自己所学与时事情况结合起来,开创一种新的自学方法,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作品,他也被称为“清学”的开山鼻祖。

恰逢乱世时期,顾炎武只能过着生死一线的生活,他曾经弃笔从军并且参加抗侵战争。在战乱之中,他在思想上有了觉醒,并且写出众多爱国情怀的诗句,今日我们一起品读一下顾炎武的诗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一)漂泊一生,不愿为大清做官

民国末年,朝廷上君主和权臣无能,使得国家溃败,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揭竿起义的声音。此时恰逢顾炎武抑郁不得志,参加考试他却名落孙山家中,又遭遇家中变故,家人背叛等事,使得顾炎武家中的财产尽失,此时的顾炎武过得落魄潦倒。此时的清军已经攻下畿辅城,顾炎武感受到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如果没有真的本事并不能够挽救这场危机,因此他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从此四十五岁的顾炎武离开自己的家乡,孤独一个人开启流浪生活,这一漂泊就长达二十五,他先后来到山东、山西等地,一边看着国家山河,一边读着万卷书。顾炎武虽然过着颠沛流离,但他却从未对文学懈怠过,很多人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古代没有几个人,能够忍受长途跋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由于历史背景和家庭原因,顾炎武真的过上这种“行万里路”的生活,颠沛流离的他只能四海为家。虽然身处馄饨困境,但是他心有希望,没有对自己的目标而放弃。在舟车劳顿当中,顾炎武依旧有闲情雅致书写众多作品,此时他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本书写这本书时,顾炎武还查阅了很多地方志书,为其创作增加了灵感。

这本书中记录明末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载描述出山川要地、民土风情等情况,属于一本地理著作,对于后世历史学家考察历史有诸多作用。

后来大庆建立之后,康熙帝网罗天下贤能义士,对于有学识的读书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过顾炎武却立下誓言,绝对不做新政府的官员,因此他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言语中表明对于他来说,为大清朝效力是一种屈辱,因此他宁可去死也不愿意去大兴当官,表达出顾炎武为人光明冷落以及他的为人操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二)“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应该鼓励人们追求私欲

顾炎武的作品和名言中,大多表现出家国情怀,他一生都在追求“大公”情怀,他认为人的私欲是合情合理的。顾炎武认为,封建思想中“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愚昧的想法,人类存在客观私欲是人之常情,私欲并不可耻,每个人都在追求私欲,道德并不能凌驾于人们的物质基础。因此顾炎武说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在顾炎武眼 中,人们生活就需要各种物质基础养家糊口,生活从来都是在追逐利益当中,人们的私欲是合情合理的,不应该受到批判,人有私欲与人是否善良没有矛盾。实生活中,没有物质利益也就没有道德上的向善,利益是驱动人们向善的动力。

这句话能体现出顾炎武曾经提倡的“利为民所谋”。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私欲,那就不可能有“天下为公”这样的理念。封建思想总是束缚人们的天性,道德和说教充满虚伪和谎言,顾炎武认为权贵们所谈的“有公无私”只是一种愚民政策,为让少数人的统治看起来更加合情合理。

统治者如果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不能否定人们对于私欲的追求。只要当统治者满足人们的私欲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统治者应该实施各种奖惩制度,以名为利,使人们乐于追求名利,给人们加官进爵,突出物质奖励才能净化民生,让人向善。

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生活好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以名为利”的根本。在顾炎武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富民思想”。在现今社会当中,他的这种思想依旧影响着我们,正如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民是国家的根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一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心怀天下子民,提出很多利民思想,他认为自私是人之常情,并且私欲能够引人向上,人们不能把这种想法解读为利己主义,因为顾炎武还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一个朝代灭亡,是“亡国”的意思;但如果统治者道德沦丧,处处压迫百姓,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互相残杀,这才是“亡天下”的意思。顾炎武提出“保天下”,捍卫更多子民的利益,保护我们优秀的传统,以此来保家卫国。

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天下,保护天下人民的利益和安危,即使是统治者 也没有优越性,不能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彼此都有相应的责任,能够相互制约对方。百姓们不应该绝对臣服于君主,片面忠诚不可取。

顾炎武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批判当时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并且提出“拨乱反正,移风易俗”这一主张,他提倡应该研究社会习俗,好的人心才是治理社会动乱的根本。顾炎武十分痛恨那些贪官污吏和腐败分子,并且提出“

“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封建天然尊长的脉脉温情消失,宗法制度的神圣光环退隐,这是家国灭亡的重要社会原因”,他希望国家的每位子民都为国家献计献策,以此来积极发展一个国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四)“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人类不能改变客观规律

“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

这两句诗出自顾炎武的《子房 》。诗中主要诠释出顾炎武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认为与人相处时应该顺势而为。“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这句话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古代人常说“天道即自然规律”,天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因为人的思想法和行为而发生改变。人们只能顺应天道,而不能进行其他的举措,去强行扭转一件事。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应该顺势而为,顺着事物发展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成功并且事半功倍。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如果一个果子在没有熟的情况下,人们就强行将它摘下来,这样人们就不会达到品尝甜美果实的目的,还会毁了一个果子。此时的果子还没有成熟,就被人摘下去,真是白白浪费了。提醒人们做事情一定要量力而为,懂得顺应趋势才能最大的发挥一件事的优势,有智慧的人能够审时度势,让自己的所想事半功倍。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诗歌,主要诠释了人们应该顺势而为,利用客观的环境来达到主观的效果,客观事物存在辩证的思维。这首诗中的大智慧与其他文人的诗词不同,顾炎武的诗句总揭示出人类普遍的道理。直到现,在这首诗中的思想依旧试用我们平时在生活。正如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人为非要改变一件事,只怕会让事情搞砸,自己还没有落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五)心向明朝,顾炎武以诗明志

“愁听关塞遍吹筋,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钩鱼糕。”这是顾炎武所作的《又酬傅处士次韵·愁听关塞遍吹笳》

这首诗中抒发了顾炎武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坚定的复明之心,诗句中体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以此来鼓舞着更多的同胞。“筛”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乐器,这种幽怨的筛音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更加抒发出当时国破山河的仇恨,顾炎武的这种感想基于整个国家民族。然而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清朝已经初成模样,明朝的势力也慢慢消散,但是这种愁容却一直萦绕在顾炎武的心中。

即使明朝势力逐渐衰退,顾炎武依旧对于明朝有着信心。他想起来历史中有很多由弱反强的例子,因此用“三户已亡熊绎国”鼓舞着大家,他相信在将领们的领导下,明朝很快会光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顾炎武的胸襟和创新思想

最后一句表达出顾炎武期待胜利、实现光复的那一天。等到胜利的时候,他愿意再次和朋友们一起去钓鱼,过着退隐江湖的生活。这首诗中表达顾炎武对明朝光复的信心,鼓舞着更多人的斗志,在眼下危机的情势中,他以此来激励大家。然而当真正胜利的时候,顾炎武会同朋友们一同隐退,标志着暗含顾炎武心中向往的恬静。

顾炎武在这首诗中运用很多典故,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建议大家多去看一看相应的典故,以便更深层次的解顾炎武想要表达的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