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份子钱该不该给?

暴走小熊1


我觉得你拒绝也没有什么错。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随份子的习俗是这些年兴起来的,而且越随越大,甚至已经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收入不多,支出过大,甚至拿随份子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和人情好坏的标准。这就脱离了生活中人们交往的良好习俗的味道。

按道理来讲,在农村,人们之间的交往是讲究礼上往来的,如果双方之间没有往来,又要随份子,那就脱离了正常交往的味道,有借机敛财之嫌,拒绝是勇敢的行为,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至于你姑姑不高兴,可能是让她觉得没有面子了才这样的。你可以跟姑姑解释清楚拒绝的原因。不过你姑姑让你随份子,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或者是你家,或者是你本人得到过这个人的帮助,姑姑知道这件事而你或者你家不知道,姑姑又没说明白,这才趁机会让你随份子表示表示。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礼仪之乡,感恩是要有的,事后再补一份也是说得过去的。


贰零贰零111


农村份子钱只要是正规的还是要给的,比如我们老家一般都是这几种,孩子结婚,生小孩子做满月酒,老人70-80大寿,还有就是老人过世,像这几种情况一定要去,还有现在农村也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比如小孩十周岁,十二周岁,做新房子了过香火,还有做三十六岁,孩子考上大学,考上了兵都要请客,说实在的每年我在份子钱的开销都一万多,真的随不起,我不喜欢请客,别人有事就叫你,你还得去,最近两年要好一点了,村里成立了红白喜事会,少了好多过事的,对于我来说太高兴了!


青涩的农民


农村分子钱应该给,首先这个是从古到今的传统,哪家有喜了,亲朋好友邻居去道贺,主家也高兴,热闹,钱少就图个热闹,有了伤事大家出钱出力帮助办理,邻居亲朋的关系就这样联系,在农村小时候记忆最清的就是去别人家随份子,那个兴奋


那山那年那闲人


农村份子钱该不该给,我个人觉得看什么样的份子钱,象红白喜事应该给,(跟据自身条件给,不要跟别人比),但平时过个小生日(寒生)象我老家前几年买部么托车还请客,你还要给份子钱,个人觉得这些是没毕要的,你说买个车高兴,可以叫三朋四友吃个饭庆祝下就行了是吧。


乡野老牛


农村份子钱该给,我总结两个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农村生活一般都比较质朴、单存。邻里关系和睦。随礼的份子钱也是自古传下来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不但要去帮忙,还要随上一个份子钱,表示恭喜祝贺,这种邻里礼尚往来的份子钱是必须要给的,这是人情来往,你有事人家也会来给份子钱的。

第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思想文化意识没有跟上物质的进步程度。所以,现在农村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让人气愤的现像。不只是红白喜事要请客随礼了,一些人巧立名目的趁机收礼,什么老人六十六,甚至有的地方六十也办下;还有孩子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甚至上职高、技校也办;家里盖房子,甚至垒猪圈、盖鸡窝,这些都要办,巧立名目的请客收礼,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不去还不好意思,长此以往也吃不消。对于这种份子钱就不能去,去了就越来越多,没头没脑,大家都抵制一下,慢慢就消失了。

以上是我自己总结的两种农村份子钱情况,我认为对于那些正常的生老病死的份子钱,是一定要随的。对于那些巧立名目趁机敛财的,就不要搭理他,不去随份子钱,大家都不去捧场,以后这些人自觉没趣就不会再巧立名目收礼了。


心似朝阳


随份子,好像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交往方式,不论城市和农村,随份子好像都避免不掉的,婚丧嫁娶,生孩子上梁,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商贸往来之间,都存在要随份子的可能,

该不该随,这要有地区之分了,还有就分什么事了,为什么呢?具我了解,个别地区办事,是不用随份子的,但是呢?主家也会摆席,他们只要请一个大院的亲人或者周围邻居,再有呢?你分什么事,有的说红是大办要随礼,像白事就简单的吃顿饭就可以了,这也是:十离不同俗,五离不同风,

还有地方是,村里谁家有什么事了,村里能去的都去,该帮忙的帮忙,该干活的干活,到吃饭的时候主家管饭,不存在随份子这一说,横竖都是一个村的,谁都有用的着的时候,这是比较和谐的,

其实一个,正常的人际交往随份子,到也无伤大雅,但是,就会有些人会把你随份子的多少,有所区分,这就没意思了!

至于该不该随份子,这都是人者见人,智者见智的事,你随,我随,大家都随,你不随,我不随,干脆大家都别随,


破晓0000


在农村一般有个什么喜事,结婚、生孩子、考大学、祝寿都会摆酒席,主家会请全村的人参加,图的是个热闹场面,村里有空的人都会无条件去帮忙,大伙也都会随份子钱。

如果你不随份子钱,村里人就会觉得你做人不行,你们在村里别人就会指指点点,以后你家要是有什么事,整个村的人都不愿意帮忙。

在农村生活邻里关系简单、和睦,份子钱也是大家有来有去、你来我往的。现在物价上涨快,主家也赚不到钱,像这两年不倒贴就是好的了,摆酒只是让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高兴高兴,也不存在说谁靠份子钱发财。

不过现在有些地方摆酒的借口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事情都请酒,什么订婚、40岁生日,连孩子考个三本的垃圾学校也要摆,反正只有你想不到的名目,如果是不合理的请酒可以拒绝参与。社会风气要摆正才能和谐相处。





厨易帮


客观理性看待农村份子钱的问题,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啥都应承。我的个人观点是:回归农村份子钱的本质。那就是以前农民之间的那种“互帮共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思想。

但是看题主的描述,有些不太靠谱。姑姑打电话让自己给一个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人随份子钱,有点说不过去,题主的拒绝我是赞同的,但姑姑的不高兴也可以理解,姑姑说题主不懂事,当然也是好心,害怕自己侄儿吃亏,在老家人之间落下不好听的名声。

看看大家都知道的份子钱的一般解释,份子钱是国人的一种习俗和传统,比如亲朋好友结婚生子、搬家升职以及其他红白喜事啥的,都要给予金额或者价值不等的现金或者礼物等。据考证,在古代是没有份子钱一说的,几乎都是送礼品,现代社会开始有送钱的,因为懒或者主家不愿意收礼物,所以直接给现金了。

结合到农村来说,份子钱原本的寓意是很美好的,代表着感同身受和美好的祝福等,但是农村有些地方的份子钱逐渐变味了,想起来一个很像是笑话的小故事,有的地方农村随份子钱成风,有个农户自家没有可以举办酒席的理由,天天给别人家随份子钱,只出不进,觉得也不是味儿,寻思着怎样也能借着份子钱赚一笔呢?恰好自家母猪下崽儿了,于是大喜过望地举办酒席,邀请村里人来赴宴,这不是明摆着要份子钱的么?

所以农村份子钱该不该给?要看具体情况。俗话说“谁家的烟囱不冒烟”?在现在农村,份子钱的地位和份量很重,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在农村的维持关系有多高?往往会牵涉到面子和威信的问题。比如邻居给你结婚随过份子钱,人家儿子结婚了你不随礼试试?谁家老人去世了你不随礼试试?虽然大家可能碍于面子不会明说,背地里不知道要把你记恨几百遍了,以后可能还会有绝交的风险,自己也会被村里人孤立,以后自家有个需要帮忙的红白喜事啥的,也没有人会主动伸头来帮你张罗了。

哪些农村份子钱要随?自己亲朋好友结婚生子搬迁升职等,几辈子关系的人,要随,还要区别对待高标准的随礼;本村所有的红白喜事要随,几百年的老传统和老习俗了,不能丢,但不能太格外,随大流人家随多少就多少,一般关系的不能搞特殊,以免背后被人骂;平时帮助过你的人要随,出于感恩心理;有怨仇的红白喜事也要随,人家收不收是另外一回事儿,这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哪些农村份子钱不随?很搞笑的,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不随;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不随,可有可无的也没啥损失;明码标价给出份子钱高标准的不随,看不惯是一回事儿,主要是不能惯着。在农村,每年农民因为各种人情往来送出的礼金和份子钱,吃高价饭等,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或者更高,农民也是有口难言的,也希望有一个破旧立新的契机来改改有些不良的随礼习气,刹一刹巧立名目的歪门邪道。


农村老俗话


大家好我是咏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随份子,起始于送礼,而送礼来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一直崇尚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家搞什么活动时候你送了礼给我,那你家有什么节目时候我也过去给你送个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随份子这种风俗。有个笑话,说原始社会如果大家随份子,就是送你一代野果子。关于随份子,我记得最清楚的两件事情就是,第一件, 春秋战国时期,因楚国没有按时向周朝天子送一车茅草,由此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这事也够奇葩的,份子好小,一车茅草,可引起的事件真够大的。第二件,就是刘邦随礼赚娇妻,话说吕公摆酒,当时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当时一万是一个天文数字,刘邦压根一分钱没有出,但吕公看中了刘邦的胆识和智慧,不但让刘邦到堂上喝酒,事后还果断把女儿嫁给了这位未来开国天子。可见其眼光之犀利。随份子历史由来已久,今日农村,随份子风俗依然无处不在,前不久,看见一则新闻,说重庆一位乡村医生不堪份子钱 拒绝一切无事酒,请一位小学老师给他写了一张《温馨提示》,大概内容是:因收入微薄无法承担太多应酬,除丧葬、嫁娶之外,拒绝参加一切酒席,望亲朋好友、父老乡亲多多理解。《告示》的落款人为“谢金华”。此文引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加入对份子钱的讨论中来。那么份子钱到底是该随还是不该随呢,这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支持的,反对的声音都有。

支持的一方大概有这样几个观点,份子钱的出现是农耕时期大家为了扶助一些贫苦一些的邻居,当那些贫穷的邻居有嫁娶,丧葬时,单独一家其实是不够力量来完成这些大事的,于是其他各家各户都会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出礼物的出礼物,比如说一些猪肉,鸡这些东西,帮他度过难关,是一种互帮互助的形式,这当然是好的,比如说村上有哪家小孩考取了大学,那么摆几桌酒,庆祝一下,村民过去喝酒的时候随点份子,一来表示祝贺,二来为他去读书凑点学费。第二,随份子呢才能摆酒,能够增强仪式感,很多大事情需要有完整的仪式才行,嫁娶、丧葬这些当然是,盖房子,办寿这些都是,一个仪式就是一份祝贺,才有气氛。第三,能够增进亲戚,朋友间的联络和感情。今天很多农村地方,大家常年外出务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借着摆酒席,随份子,大家互相走动走动,增进亲情和友情,也是好事情。而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随份子以前是互帮互助,但是慢慢的演变,就不管那家是贫穷也好,富贵也好,有大事情就要随份子了,甚至是买车这些小事情都要随份子,今天在农村,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很多人不管是婚丧嫁娶也好,搬家,过生日也好,通通都办酒席,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笑话,说有个村,给猪搬家都办酒席,都要大家去随份子。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堪份子钱的重负,毕竟有的人经济收入比较好,但是有的人经济条件就比较差,心里变得厌恨起来,但面子上又过不去,于是不得不死抗,像重庆那位乡村医生那样勇敢站出来的,毕竟是少数。



异乡人咏哥在苏州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来自北方农村。农村的婚丧嫁娶,都要随份子钱,也称之为随礼金。在城市也是一样。所以随份子钱不分在城市和农村。它是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一种传统。算是一种风俗。不光中国有这个民间风俗。国外也有。

首先肯定的回答你。有的份子钱可以不给,可是你这个份子钱该给。其次,再回答你,你的确做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有的份子钱可以不可以?但是你的份子钱该给呢。之所以所有的份子钱可以不给。是因为现在的份子钱已经变了味道。有些份子钱,尤其是城市里面随份子钱。成了一种攀比,一种炫耀。那么这种分子钱就没有必要给。那为什么说你这个钱还给呢?因为在农村随份子钱的一般都是认识的人。或者是有各种关系的人。这个人可能你不认识,但是他可能认识你父亲或者认识你爷爷,他们是朋友,而且关系不错。你们家庭之间的婚丧嫁娶一般都是互相走动着的。

而你说的这个人是你姑姑通知你的,那说明这个人肯定是和你们家有关系的,或者说之前你们家办事人家是随了礼的,随了份子钱的。只是你不知道罢了。而这个人是通过你姑姑通知到你,那说明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就是人家给你们家随过份子钱,随过礼金。

所以说,你这个份子钱该给。而且农村的份子钱也不是很多。一般别人给多少你就给多少就是了。或者说他们家过去给了你们多少,你就给他还多少。这是农村的一种风俗,代表了乡里乡亲之间的和睦。所以能给还是给吧。

至于那么肯定的说你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姑姑是你的长辈,而且她可以通知你,也可以不通知你。但是你姑姑费心的通知了你,你却拒绝。一个是你少了礼数。第二应该是这样,会让你姑姑在那个人面前很没有面子。

你可能不会再回家生活,或者说回老家很少。但是你姑姑还要在农村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让她情何以堪呢?所以说,你错了。

就是我给你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