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說孔子有次序有步驟善於引導他人,用典制來豐富我,用禮儀來約束我。其中“循循善誘”後來發展成了成語,即善於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孔子是大教育家,而教育的方法中,有步驟有次序的引導非常重要。這個成語中的“循”,指的就是有次序,但這不是循字的本義,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講這個“循”字,“循”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在198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公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內),因此它是我們的重點記憶漢字,其詳情如下:

《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孔子像)

循。讀xú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循,行順也。從彳,盾聲。”形聲字。本義是順著,沿著。桂馥《說文義證》:“行順也者,當為順行。”《字彙·彳部》:“循,順也。沿也。”循字的“盾”,像以盾蔽目之形。

比如《左傳·昭公七年》:“循牆而走。”沿著牆趕快走的意思。又比如《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溢,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澭河漲水,荊人不知道,夜裡沿著河灘過河,溺死的上千人。又比如白居易詩《藍橋驛見元九詩》:“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白居易跟元稹的關係是真的好,他到元九經過的驛站,第一件事就是下馬在牆上找元稹的詩。

《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三遊洞白居易兄弟和元稹的雕像)

本義之外,循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依循;遵從。《篇海類編·人事類·彳部》:“循,依也。”《墨子·經上》:“循所聞而得其意。”孫詒讓《墨子閒詁》:“畢雲:‘循,猶雲從。’”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依循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又比如《淮南子·氾論》:“大人作而弟子循。”高誘注稱:“循,遵也。”長輩立法,晚輩遵從照搬。

(2)按次序。《玉篇·彳部》:“循,次序也。”比如《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即夫子有次序有步驟地善於引導他人。“循循善誘”後來發展為成語,即善於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又比如《莊子·天運》:“四時迭起,萬物循生。”成玄英《莊子疏》:“循,一切物類順序而生。”四季交相更替,萬物次序生成。

《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萬物次序生成)

(3)步行。《字彙·彳部》:“循,行也。”比如《戰國策·趙策二》:“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險。”郭希汾注稱:“循,行也。言被重甲而行,不可踰險,不若胡服之騎射便利。”重甲步行的中原兵種,不適合遠行作戰,正是這個原因,才有後來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

《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塑像)

(4)恭謹。《戰國策·趙策四》:“臣以齊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韓魏,能攻秦,能孤秦。”郭希汾注:“循,謹也。”我能讓齊國順從(恭謹)大王,大王便能夠滅掉燕國,能夠滅掉韓國、魏國,能夠進攻秦國,能夠孤立秦國。

(5)述;追述。《廣雅·釋言》:“循,述也。”《墨子·非儒》:“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孫詒讓《墨子閒詁》:“言所述之事,其始必有作之之人也。”

(6)安撫;慰問。《戰國策·齊策六》:“內牧百姓,循撫其心。”對內安撫百姓,慰問百姓之心。

《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安撫百姓)

(7)大;擴大。《呂氏春秋·明理》:“其殘亡死喪,殄絕無類,流散循飢無日矣。”高誘注稱:“循,大也。”它的國家滅亡,君主死喪,無一倖免,人民流離失散,大遭饑荒的日子沒幾天了。

(8)通“巡”。巡視。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循亦巡也。巡,歷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循,假借為巡。”比如《漢書·宣帝紀》:“遣使者循行郡國,問民所疾苦。”派遣使者巡視郡國,查問民間疾苦。

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3課:細說“循”字

(循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9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