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如果你掏心掏肺對待的人,說了很多傷害你的話、做了很多傷害你的事情,你會作何感受呢?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我想沒有誰會喜歡被人這麼對待,我想每個人都會願意用真心換真心。只是每個人確實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老師,老師,你能不能給我評評理。"

"朋友彆著急。如果發生了一些事情,朋友你可以跟我說說的。"

"我今年大一。現在在省外上大學。我也是第一次出省、第一次住寢室。到了新學校、認識新朋友我還是很開心的。所以,平時網購什麼東西,都會給她們帶、出去吃飯也都會給她們帶。本來相處的還是挺不錯的。直到有一天我買東西回來聽見她們在房間裡討論我,說我'跟個傻子一樣,稍微對她好點,就會給咱們買一堆東西'、'以後都不用自己買零食的日子真好'、'你說,她是不是太缺愛了呢,居然會這樣'。我就在外面聽著,一邊聽一邊哭,實在難受的厲害就去自習室呆了一天,到了門禁的時候才回寢室。我回去的時候,她們居然還笑嘻嘻的問我'是不是談戀愛去了'。我當時就想懟她們,但就只笑笑啥也沒說就上床睡覺了。我真的沒有見過這麼虛偽的人。後來有一次她們又讓我給她們帶東西,我實在忍不了了,就跟她們大吵一架,把心裡的話都說出來了。老師你知道她們說什麼麼?她們說'誰讓你那麼老實,活該被欺負,我們這是在幫你認清自己的問題,還不感謝我們,真不懂得感恩'。難道是我真的不知道感恩麼?難道我對她們好就得遭遇這樣的對待麼?我真是想不通!"

"那現在你們的關係怎麼樣呢?"

"還能怎麼樣。在一個寢室裡,她們過她們的,我過我的,互相不搭理。"

"那接下來你準備怎麼做呢?"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如果你是故事裡的女孩,接下來你準備怎麼做呢?

我想很大一部分朋友可能會選擇保持距離,然後在機會合適的時候就更換寢室吧。畢竟被那樣對待了,誰會願意繼續對她們好呢?

選擇這樣處理是人之常情,但我覺得繼續做自己才是合適的。

"這還真是大逆不道的言論"、"你是不是真的有點傻",看到我說的可能會有朋友這麼想。我知道,這確實與傳統的"受傷就遠離"的觀念相反,但你也知道低情商如我,確實會想要唱一些"反調"。那麼,如果你不是很介意的話,也許耐心看下去,會有一些"原來世界還有這樣一面"的收穫。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在這裡我們想象一下,想象自己的身高固定在1米54,體重呢,是在180斤。那麼,這時候我們自己的形象就是又矮又胖、圓滾滾的。

現在我們正在高中,情竇初開,對班裡一位學習還不錯的異性挺有好感。於是在某個夏天的晚上,我們將寫好的情書,偷偷的塞到ta的手上,然後飛也似的逃回了寢室。

第二天你收到了回覆,結果不出意外的是拒絕,只是用詞非常委婉。這就是你人生的第一張好人卡。

在隨後的歲月裡,你陸陸續續的喜歡了一些人,但沒有收穫任何愛情,增加的只是好人卡的數量。

那經歷過這些之後,我們的心裡會有什麼想法、會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呢?

我想大概會產生類似"我大概要孤獨一輩子"、"我不配談戀愛"、"沒有人會喜歡我"、"愛情都是騙人的"這樣的想法。

而且你看,這與我們剛剛提到的"受傷就遠離"也是一個邏輯。不過這裡傾向的是"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配"這樣情感,以及心理上對"愛情"的遠離。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那這會帶來什麼呢?

我們不再覺得自己會擁有愛情、擁有感情,再遇到心動的人不會再主動去追求、生活中那些突然發現我們的好,想要和我們接近的人,我們也會因為"肯定不長久"的想法而選擇拒絕。

這時候我們就真的遠離感情了,即便感情確實會來到我們的生活中。

而且最重要的是,隨後我們因為打擊而突然暴瘦,但這份對“覺得自己胖”、“覺得感情不會來臨”的認知,往往不會因為我們自己的改善而改善。

在這個時候,這種模式不僅已經影響我們的判斷和生活,更上升到一種心理創傷。

我想你並不會想要過這樣的生活。

那看樣子"受傷就遠離"的模式並不好。可相對於知道這個,你可能對"為什麼會有這種模式",以及"怎樣做才合適"更感興趣吧。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在遇到傷害的時候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回顧過自己在遭受傷害前後的表現,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些表現的背後有什麼。

但我想你一定記得,當自己遭受傷害時,首先想要的是"你怎麼能這樣對我",接著"你居然敢這樣對我",然後"看我怎麼收拾你"。

這種看似水到渠成的思維邏輯,似乎確實跳過了"我做了什麼,才讓我被如此傷害"、"如果時間回到從前,我做些什麼樣的改變,能避免自己遭受傷害"。並且陷入了類似"我受傷,所以我有理"、"我受傷,所以你得補償我"、"我受傷,所以我得做些什麼來讓你知道我的厲害"這樣的邏輯裡。

這時候的對錯變成了:我受傷,所以我是對的、你傷害我,你就是錯的。

只是你有沒有想過,他人之所以傷害我們,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意間已經傷害過別人很多次呢?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到底誰錯了呢

我們會承認自己有錯麼?

可能在內心裡的火山噴發完之前我們都不會承認,甚至噴發完之後,也還是因為面子、不願意低頭等原因繼續把錯放在對方身上。

看樣子,我們確實不怎麼想承認自己才是責任最大的一方。就像前兩天看到的一個新聞,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跟家裡人在餐廳吃飯。自己吃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到處跑、開始騷擾別的顧客,甚至把其他客人桌子上的東西隨手拿起來到處丟。客人可不會慣孩子這樣的毛病,所以就稍微"教育"了一下。可接下來的展開是,孩子的父母與這桌客人打起來了。

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並不好麼?

他們知道,可看到孩子被教育,他們也就會陷入"我受傷,我有理;你傷害我,就不對"的邏輯裡。"我的孩子我教育可以,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碰一下",那至少你得教育好啊。

又不教育好孩子,又不肯承擔沒有教育好所需要承擔的代價,這樣的家長是不是像極了故事裡告訴女孩是在"幫她"的室友呢。

但從事實的角度來說,女孩無止境的對別人好,缺乏界限,這是不合適的;室友利用女孩的善良,事後還不承認,這也是不合適的。

雙方都有做的不合適的地方,都有需要調整的方面。從這個層面來講,都有錯。不過這裡有錯,不是針對對方的錯,而是從自己、從自己的人生出發是有錯的。

是的,女孩需要掌握好界限,才能在未來的路上少受類似的苦;室友增加真誠與感恩,才能在未來走的寬敞。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我們為什麼不肯面對自己的錯呢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遭遇危險的時候我們都會遠離、所以那些直面危險的逆行才顯得特別美麗。

可對現實風險的遠離,是為了保證自己的性命能夠得到保護、能夠繼續存續。這是我們的生存本能在影響我們。

只是呢,這種趨利避害並不是單純的只針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危險、災害、風險,也包括了存在於精神層面的衝突。

或者在直白點,在我們接受不了自己缺點、不願意承認自己缺點、缺點依舊是我們的逆鱗時,任何的觸碰都會使我們陷入莫大的情緒、壓力、衝突裡。這些東西會使那個活在肉體軀殼裡的"我",難以呼吸、找不到突破口、生存的異常艱辛。

而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這種危及"內在我"生存的狀況、為了避免自己不至於被刺激到崩潰,我們選擇"將錯誤推到對方身上"、"看重自己'受傷的事實'"、"強調是對方在傷害我們"。

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就好像那位一直收到好人卡的朋友,如果一直活在"我不配談戀愛"的認知裡,那可能確實會遺憾終生了。

我們啊,終究是要和自己的優點、缺點成為能夠平起平坐的朋友、成為能夠和諧相處的夥伴、成為能夠共同面對人生,解決難題的戰友。而它們啊,也一個都不能少。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代價

我總是會習慣性的去強調"代價",這並不是因為我是一個悲觀的人、一個利益至上的人,而是如果我們承擔不了代價,那相應的選擇便只會成為傷害。

就像,善良的女孩,想要繼續做善良的自己,那麼她必然會經歷類似室友的利用,即便不是來自室友,也還是會來自別人。所以,承擔相應的代價,是她成為自己、貫徹自己、堅持貫徹自己所必須面對和經歷的。

我知道,你還是會說我太悲觀了,“為什麼她不能被善待呢”?

我覺得,這不是善待不善待的問題。或者,只能被善待的女孩的善良,並不是真正的善良。因為你看,稍微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帶來了不好的反饋,她就堅持不下去了,那這份經不起折騰的善良到底有多少價值呢。

生活給我們一個不好的反饋,並不是為了告訴我們,或者教育我們"你這樣太傻了",還是早點改改吧。它是想考驗一下我們,看看我們究竟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是想知道女孩的善良會不會一碰就碎。

而現實中的我們,想要活成自己期待的那個人,但稍微遇到一些不好的反饋,便輕易的改變了自己,那這究竟是"人間不值得",還是我們"不夠堅定"呢、這究竟是"人間傷害太多",還是我們"太容易覺得自己受傷"了呢?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生活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喜歡雨,就會遭遇泥濘;如果你傾慕ta,就會接觸到ta的陰暗面;如果你選擇孤獨,就會遇到濃重的窒息;如果你堅持自己,就會經歷種種對自己的挑戰。而學會享受泥濘、讓自己能承受對方的陰暗面、與寂寞成為朋友、不因壞的反饋放棄自己,不正是我們做了選擇之後要去做的麼?

選擇,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並不是如我們所想的一樣,選了就可以、選了之後享受、變好、安逸就自然發生,而是需要我們實實在在的做一些、承擔一些、接受一些。這樣,這個選擇才能一直存續下去。

就像沒有被失敗打磨的自信,只不過是"樂觀的自卑"一樣,沒有經歷不良反饋打磨的自我,也缺乏堅定。因為它遭遇任何一點不舒服,就想要逃開、躲起來、不再面對,甚至僅僅因為一些不好的反饋,就放棄了堅持,就不再做自己。

所以,不是生活充滿了太多傷害,而是我們太容易受傷害、不是生活充滿了惡意,而是我們自己在傷害自己。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那這時候我們需要改變的,就是不再想著通過"懲罰對方來讓自己得到發洩",而是:

〇自己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〇自己消化反饋帶來的影響;

〇看到自己需要更改的地方;

〇認真改變需要改變的地方;

〇踏實堅持需要堅持的方面。

當然,這不代表在對方明顯做的不對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捍衛自己的權利,而是通過這些調整我們可以少很多情緒壓力和糾結,而少了這些我們的捍衛與表態都要輕鬆的多。並且在隨後的歲月裡,也不至於一想起就滿腹委屈與憤怒,這樣,以後的日子也會輕鬆很多。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雪崩的那一刻,沒有一片雪花是無罪的;傷害誕生的時候,也沒有一方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揪著對方的錯誤不放,認為對方必須改變、對方必須補償的心理,是把自己放在"未來不會再次遭遇類似狀況"的設想裡。如果生活如此純良,那確實可以。但現實並不是只有美好,所以一直活著這種狀況裡,其實我們也是在傷害自己。

所以,我覺得即便經歷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遇到一些不好的反饋,也不代表我們就有了充足的理由讓自己完全不再堅持自己、完全不再往這些方向走。當然,通過不好的事情、不好的反饋暴露出來的我們身上的一些問題,確實是需要調整和改善的。那位不斷接到好人卡的朋友,徹底對自己失去信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單純只是被現實打敗、向現實妥協。

而其實現實的意思是,"你現在這麼胖,確實不符合大眾的審美,而肥胖也對自己的健康不利,我不能直接改變你,所以用這些提醒你要稍微調整調整自己。調整之後,我會給你安排好的愛情的"。

心理學丨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你?

是的,就是因為我們總是誤解傷害的意義,所以才經常出現“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我”這樣的念頭、不自覺陷入“我一定會被欺負”的狀態裡,而如果想要改變,那也許是時候停止這種“自我傷害”的行為、也許是時候從中看到一些積極的東西了。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