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人: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夜貓子”在做什麼?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疫情期間,你和孩子睡得好嗎?你知道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高質量的睡眠嗎?

近日,中國睡眠研究會等發佈了《2020全民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白皮書顯示,疫情期間,我國居民睡眠時長明顯上升,但普遍比平常睡得晚、睡得差。

@開封人: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夜貓子”在做什麼?

疫情期間“夜貓子”明顯增多

白皮書顯示,全民居家戰疫期間,“夜貓子”明顯變多。其中,有一半的人在零點後才就寢,是平常數據的5倍。

白皮書還對人們的晚睡頻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80%的人有晚睡習慣,16%的人幾乎天天晚睡。那麼,不睡覺的時候都在幹什麼?數據顯示:61%的“夜貓子”選擇了玩手機;47%的人會關注公共衛生消息,46%的人刷微博、微信關注時事和娛樂消息,46%的人用微信聊天。

據瞭解,該白皮書數據來自一千多份有效在線問卷,以及今日頭條近兩個月的大數據分析。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人們平均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且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比平時增長了20%,在臥室活動時長超過12小時的人增長了19%;28%的人在9至12點之間起床,21%的人失去了早起動力。

然而,雖然人們睡得更多,但睡眠質量卻更差了。

白皮書顯示,相比“宅”在家前,人們的入睡時長普遍延長了30分鐘,睡眠困難現象凸顯,作息更趨紊亂,平均睡眠質量下降。

@開封人: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夜貓子”在做什麼?

信息焦慮讓人放不下手機

如果平時睡眠質量不高,是因為工作太多太忙,為生活奔波勞累,睡眠時間太少,那麼,疫情期間上班族不用擔心起得太晚上班遲到,孩子們也不用擔心上學遲到,有“大把”時間可以好好睡覺,睡眠質量怎麼反而下降了?到底又是什麼影響了睡眠質量?

中國睡眠研究會常務理事、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認為,疫情期間特別是疫情前期,很多人陷入信息焦慮,日夜不間斷地用手機、電腦等刷新聞資訊。由於大腦長期大量接受、處理信息,造成大腦皮層活動抑制,產生失眠、食慾不振、頭痛、噁心等症狀。

專家建議睡前一小時關電腦,離手機儘量遠一點。因為手機和電腦總是充滿誘惑的,資訊、遊戲、電影、娛樂,隨便一個都可以讓人不知不覺熬到天亮,所以睡覺前儘可能把電腦、手機關掉。如果睡前實在不能關手機,也不要讓它觸手可及,最好別放在臥室。這是因為人們躺在床上,想看手機時還得爬起床來走出房間,“懶癌”會讓不少人放棄爬起來的念頭。

睡覺前還可以讓大腦“關機”,可以去做一些輕鬆的事情,比如做一下拉伸運動、閱讀紙質書等。另外,睡前三小時不要劇烈運動,飲食作息也要儘量規律。

@開封人: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夜貓子”在做什麼?

學生居家學習需重視睡眠健康

疫情伊始,全國的學校實行“停課不停學”的模式,直至今日,僅有少數省份的高年級學生復課。

一旦不用去上學,學生的睡眠模式會發生顯著變化。

“主要表現為睡眠不規律和補償睡眠。”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江帆教授介紹說,居家學習和生活,會導致身體活動減少、屏幕暴露時間延長,這可能會使兒童的睡眠變得不規律,容易出現失眠等睡眠問題。

還有研究表明:對於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孩子來說,健康的睡眠至關重要,睡眠質量不好的孩子患慢性病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數倍。睡眠質量不好可引發孩子心血管疾病,導致孩子免疫力下降,還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降低其反應、閱讀和算術等能力。除此之外,睡眠不好的孩子還會出現情緒低落、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的情況,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影響顯著。

在學生中,還有一個特殊群體,那就是爭分奪秒、全力備戰中考和高考的廣大考生。“他們不僅面對著巨大的升學壓力,且一時可能難以適應居家學習和線上教學方式,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並引發睡眠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指出。

陸林指出,如果急性失眠不能被及時糾正,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睡眠觀念和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可能發展為慢性失眠,甚至會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江帆建議,“宅生活”一定要保持作息規律,每天睡眠要充足。學齡兒童推薦是9~12小時;青少年是8~10小時。學齡期兒童青少年,看屏幕時間累計儘量不超過2小時,現在網課期間,應避免非學習相關的屏幕暴露行為。每天作息時間變化,不超過1個小時;每天保持不少於1小時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但睡前一到兩個小時避免劇烈運動。


來源:光明日報、首都教育、貴州教育發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