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文 三江楊柳風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從都江堰返回成都,一路上非常順利,也非常輕鬆,大概兩點左右就到了城區。

先到租車公司還車,然後到文殊院附近,找了個酒店住下。少作休息,便去參禮文殊菩薩。

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始建於隋朝,是當時一位親王的妃子為尼僧信相所建,故稱為信相寺,此後歷代香火不斷,直到明末毀於戰亂。

清康熙年間,一位法名慈篤的禪師來到此地,修行弘法,重興古寺,漸漸又成了香火旺盛的道場。

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時,空中出現紅光,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信眾相信,慈篤禪師就是文殊菩薩化現,從此以後信相寺就改名為文殊院。此後,又經過乾隆、道光兩朝的翻修、擴建,文殊院成為西南名剎。

文殊院坐北朝南,但由於天陰,加上人地生疏,至今仍然感覺是坐西朝東的佈局,這就是顛倒眾生的顛倒。

山門外是一條步行街,各種小吃店和旅遊商品集散,遊人也不少,十分熱鬧。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佛門廣開,有緣進來

文殊院的殊勝之處在於如法弘教,住持方丈宗性法師為當代高僧,他主張,寺院是闡教弘法的道場,不該賣票,更不能借道教的名義斂財,因此,文殊院敞開山門,歡喜接引天下眾生,因此,文殊院雖然規模宏大,鎮寺寶物眾多,卻不收門票,完全依古法,廣結善緣,實實在在依照佛祖自渡渡人的慈悲,山門外還樹立著一塊宣傳板——歡迎回家,讓人有如歸的親切感。

寺廟收門票的討論已經持續了許多年,至今似乎還沒有定論,據說,很多寺廟還承包出去,變成了一種經營行為。因為對此話題沒有研究,不便發揮,不過,從經教發展的歷史來說,好像自古及今,類似寺院收門票這種事大概只有明朝的話本小說裡有,很多人借佛斂財,果報都不是很好,直到憨山、紫柏、藕益、蓮池等四大高僧出世,才重新振興了佛門的道場莊嚴。如今,像性空法師這樣的大和尚大概也肩負著同樣的使命,要以實際行動還佛門莊嚴道場的本來面目。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文殊院藏經樓

藏經樓中的梵音

進入山門,從左路進入,有一座碑廊,是名人題寫的經義,頗多可觀,但印象寥寥。

沿著曲徑向前,直接來到了最後一進院的藏經樓前。院中古木參天,鬱鬱蔥蔥之間,掩映著一座三層的藏經樓,香菸邈邈,誦經唸佛之聲悠悠盪盪,彷彿華嚴勝境傳來的梵音。

藏經樓的匾額為淨空法師所題,還有一塊橫匾:“汲引人天。”金字晃耀,十分醒目。

淨空法師是當代淨土宗的一位高僧,我讀過他講的《地藏經》,還通過網絡聽過他講的《華嚴經》。淨空老和尚十分的慈悲,講經的風格樸實無華,深入淺出,還帶有幾分智慧的幽默,於我非常契合。因此,看到藏經樓有他題寫的匾額,感覺如遇師長,倍感親切。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藏經樓前有數棵古樹,還有兩座石經幢,都富有年代感,古意盎然。

藏經樓的一層佛堂內,正在進行禪修活動,近百名優婆塞、優婆夷,在師父引領下正在經行,分左右兩部分,口誦阿彌陀佛聖號,步履舒緩,動靜分明,唸佛之聲整齊悠揚,感動得許多參觀者都駐足屏息,隨喜禮敬,同分甘露,受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

參觀寺廟的時候遇到佛事,是十分殊勝的因緣,要從內心隨喜功德,這也是普賢菩薩的功行之一。此前,到五臺山參禮文殊菩薩,曾經遇到過一次千僧齋法會,規模宏大,殊勝無比。今天在文殊院,又遇到禪修經行,自己感覺與文殊菩薩有大因緣,因此才能得此殊勝加持,內心充滿喜悅和感激。

由於怕打擾居士的禪修活動,沒有進入佛堂,隨喜之後就準備從右路返回。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偶遇善知識

剛走出藏精樓的院子,迎面被一位瘦小的老者叫住,用濃重的四川口音說道:“為啥子不上藏經樓?”

我停下來,見老人手持念珠,看著像是位居士,人很熱情,雖然又矮又瘦,但是卻聲音高亢。

“藏經樓可以上去嘛。國家花錢,整修一新,都是用真金貼滴。”老者的四川方言味極重,說的話只能大概聽明白意思。

他又問我:“你是不是佛教徒?”

我慚愧地回答:“還沒有皈依。”

老人立刻說:“皈依嘛,下個月就有。”他的意思很明白,讓我下個月初在文殊院參加皈依法會。

我跟他說自己不是本地人,明天就要回北京,恐怕這一次無緣了。

也許是看我面相還算和善,老人就主動要帶著我去參觀藏經樓,同行的還有一位跟隨他的年青人。

老人果然對這裡很熟,大步流星走在前面,帶著我們從藏經樓的左側旁門進入一層佛堂,在牆角沿著木樓梯上到藏經樓的三層。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那是我第一次進入遊人不到的密處,因緣絕對殊勝,因此心中滿懷感恩,腳步儘量放得很輕。

三層的佛殿正中供著文殊菩薩金像,兩側是千佛塑像,老人所說的全部用真金貼箔,大概就是指這裡的佛像,果然是金碧輝煌,無比莊嚴。

老人帶我們從左向右繞殿一週,先在文殊像後面的阿彌陀佛像前禮拜,然後繞到前面,禮拜文殊菩薩,這是在佛堂禮拜的規矩。

由於佛殿內沒有遊人,只有我們三個人,殿內十分安靜,確實是靜修的莊嚴道場,心生一時生起留戀,能夠到這裡拜文殊化身,應該是前生修來的福分,也是為來生積的福田。

拜過文殊菩薩,從右側樓梯下去,在二樓的藏經圖書館略作停留。

圖書館沒有開門,老人在門口取一本《阿彌陀佛經》給我,讓我結緣,我恭敬地接了,從此便隨身攜帶,時常唸誦。

從藏經樓出來,對老人這番引導十分感謝,將隨身的一掛胡桃核念珠贈送給他。老人推卻半天,最終在我的堅持下才肯收下,嘴裡還不停地說:“貪汙了、貪汙了。”

臨別的時候,老人給我留下地址,讓我再來成都的時候去他家裡做客,我連連道謝。

與老人道別之後,這才轉入文殊院的中軸。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圓如中道

印象中中軸是三進院,其中三大士殿前一幅楹聯印象深刻:

見了便做了,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智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還是無生。

前殿或後殿還有一幅門匾,上書“圓如中道”,頗有幾分儒釋和參的味道。

從文殊院出來,在附近一家川味館吃了些小吃,然後回酒店休息。

連日奔波,雙腳雙腿有些疲憊,因此,文殊院雖然殊勝,還是有些匆忙,就像打卡一樣。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成都文殊院遇到殊勝因緣,那一定是文殊菩薩的加持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