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這麼有錢,為什麼不去開自己的銀行?

貸款教授


李嘉誠為什麼不去開銀行?因為銀行並非是你想象的那麼賺錢!!!

銀行屬於“高杆槓”的金融企業,其經營業績極度容易受到經濟增長形勢的影響,即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時,銀行呆壞賬率持續攀升。而經濟增長率持續上行時,銀行利潤持續加快上行。也就是說,銀行是順週期的高杆槓行業。

李嘉誠長於投資土地和房地產。但是,開銀行,完全不符合李嘉誠的思維。即“合理的資產負債率”。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等知名旗艦企業來看,長期“資產負債率”維持在30%左右,而持有現金比例非常高。之所以這樣,一來是李嘉誠面對目前經濟形勢,高度“防備風險”的戰略,其次,李嘉誠在選擇退出而轉向英國。第三,李嘉誠喜歡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逆市行動。

這些特徵,都和銀行“順週期”的特徵不符或者恰恰相反。而從08年美國次貸危機來看,倒閉的中小銀行在幾千家。其中,雷曼倒閉,美銀富通等需要國家救助才得以生存,可見,銀行並非是你想象的那麼賺錢。

而我國銀行利潤總額高,是因為特殊的國情決定的,即大量的國企佔用了信貸資源,而國企相對來說,經營保守,規模巨大,對銀行來說,相對呆壞賬風險比國外的銀行小很多。


屠龍刀fei0598


題主搞錯了,縱觀世界,有錢人很少開銀行,開銀行的很少特有錢。世界財富排行榜前100名,有多少開銀行的?你看看下圖:


所以李嘉誠不傻,商人既要唯利是圖,又要審時度勢。李嘉誠不是不染指金融業,而是有比金融業更掙錢的行業。

一是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等金融業曾經是市場經濟初期最掙錢的行業,發展到二十一世紀,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許多銀行倒閉破產,特別是經濟危機時刻。新科技挑戰下,金融業的利潤增長更加明顯,但是平圴利潤年不斷下降,而風險卻不斷加大。在中國這個金飯碗早已變成了鐵飯碗甚至泥飯碗。馬雲、馬化騰開銀行不是指望掙大錢,主要目的是為穩定的流量和大數據。



二是不同階段有不同領先的行業。李嘉誠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判斷超過許多經濟學家。他善於抓住不同發展階段最掙錢的機會和行業。如香港經濟起飛階段,大陸開放以來不同發展階段,對地產、商業、電訊等把握有度。當互聯網時代來臨後,經濟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他迅速離開轉戰世界通訊、能源市場。什麼時候掙什麼錢,瞭如指掌!如5G時代他又提前準備了。


三是錢生錢關鍵在資本運作。不少人誤解有錢了去開銀行,錢生錢。事實是銀行的錢都不是銀行家的,銀行家玩的是借錢生錢遊戲,而不是自己的錢用來借貸。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善於運用資本市場錢生錢,迅速發展壯大李家資產。從這個角度講,李嘉誠是一個聰明又精明的企業家,值得許多中國企業家學習。九十多歲的李嘉誠退而不休,繼續著傳奇人生,創造更多的財富回報社會。


始寧郡主


最近,有網友提問,像國內馬雲、馬化騰等有錢的大佬們都在涉足銀行業,為什麼像李嘉誠這麼有錢,卻不願意去開自己的銀行?對此,金融專家指出,縱觀世界,有錢人很少開銀行,開銀行的很少特別有錢賺,世界財富排行榜前100名,基本上沒有幾個是銀行家出身的。

而我們認為,李嘉誠不願意開銀行有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李嘉誠在商界打拼幾十年,長袖善舞,其公關能力非常強,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做優秀的商人與做銀行家是完全不同的,做商人專業性要求並不是很高,但是做金融行業的高管都要有相關領域的碩士和博士,李嘉誠及其兩個兒子並不是學金融專業出身,自然就不會去涉及銀行業。

更何況,香港銀行業競爭激烈,李嘉誠辦銀行與國內外最有競爭力的銀行競爭,毫無勝算可言。既然如此,李嘉誠就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可能有人會建議,李嘉誠有錢可以聘請銀行方面的專業人士打理,但是這樣開銀行就沒有意義了。內部有專業人來決策,外部有銀保監會來監管,李嘉誠充其量只能是銀行的大股東。那還不如把錢直接投資現有的銀行,根本沒有必要去開自己的銀行。

再者,開銀行風險大,賺錢不多,在李嘉誠眼裡開銀行如同雞肋。每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倒閉破產的總有各大小銀行的身影,而香港的銀行業不僅競爭激烈,而且平均利潤每年都在不斷下滑。在香港或內地開銀行早已不是金飯碗,現在已經變成鐵飯碗,將來還會成為泥飯碗。馬雲、馬化騰開銀行不是為了發大財,主要是為了能有穩定的現金流和掌握大數據。

再次,李嘉誠對宏觀經濟的敏銳程度要遠超過真正的經濟學家。他經商幾十年,善於抓住不同的發展階段,最後賺到了大錢。之前國內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李嘉誠就投資地產、商業、電訊等領域。現在全球經濟放緩,國內經濟轉入中速發展階段,李嘉誠又佈局世界通訊、基建、能源市場,以賺得穩定的收益。如今5G時代的來臨,李嘉誠家庭又要開始進軍5G領域。其他行業比開銀行更賺錢,他當然不會想到去投資開銀行了。

最後,很多人誤解了有錢人必須要去投資開銀行,但實際上有錢人是要借錢生錢,而不是自己掏錢向外借貸。李嘉誠旗下的公司都善於運用資本市場的錢生錢,李氏家族旗下的產業,可以每年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李嘉誠既不缺少資金,也不需要把錢投給別人。即使李嘉誠需要資金,只要他一個電話給匯豐銀行,就可 以有大筆資金到賬。

李嘉誠有錢是一回事,是否投資開銀行,又是另一回事,因為開銀行專業性很強,又要受到各方監管,風險而且也很大,利潤也不如預期那麼高。這些對於李嘉誠家族來說,能賺錢低風險的地方有很多,根本沒有必要去開銀行。更何況,開銀行是要借錢給別人,而真正的商人是借錢投資再生錢。所以,李嘉誠可以投資銀行業,成為大股東,但再有錢也不可能去自己開銀行。


不執著財經


1987年李嘉誠轉向了石油行業,投資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後還不斷投資增資該公司,截止2019年十八年時間,李嘉誠先生的長線大手筆投資讓其虧損超過200億美元。

在國外銀行並非暴利行業

傳統銀行的業務都是靠利差,就是靠存貸款的利率差來盈利,在我國存貸款的利率差比較大,為傳統銀行留下了豐厚的利潤空間。但是在發達國家存貸款的剪刀差不大,很多時候都難以覆蓋風險,所以發達國家的銀行都是以投資銀行出現,在投資銀行裡,吸收存款後主要靠投資獲益,放貸屈居次要位置。而投資銀行的業務非常廣泛和專業,要想在投資銀行分一杯羹可並不容易。

傳統銀行的高增長主要得益於經濟週期

我們過去感覺銀行高增長高利潤,一方面得益於存貸款利差大,另一方面得益於我國的經濟長期處於上升週期,企業的數量、盈利能力和規模都不斷增長。

而且傳統銀行成為這波上升週期的最大獲益者。最強勢的時候,上市銀行利潤占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以上。

銀行的風險很高

銀行是輕資產公司,銀行的自身資產與其龐大的放債規模相比,微不足道。一旦經濟下行壓力很大時,不良貸款率就會上升,會輕易吞噬掉銀行資產,造成銀行的資不抵債。

1991年的日本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房價一年暴跌60%,造成2000多家銀行倒閉。

2019年上半年中農工建交六大銀行上半年集體裁員約3.4萬人,其實也反映了在經濟壓力變大後,銀行現在面臨較大壓力。

總而言之

在允許民營銀行開始參與自由競爭後,銀行已經開始跌落王座,接受充分競爭,而且在經濟下行之時,更要接受嚴酷的考驗。當年清朝末年的巨賈,紅頂商人胡雪巖,壓倒他的主要原因不是做蠶絲的霸盤(做莊),而是他在上海的兩家錢莊被席捲當時上海的錢莊倒閉潮拖垮。在巨大的風暴面前,紅頂商人胡雪巖也不過時一隻螞蟻,充其量個頭稍微大一些。

李嘉誠現在家族事業體量這麼大,選擇英國的公用事業當然是穩妥的做法,安全比利潤更重要。何況英國的公用事業股票價格穩定,分紅穩定,進可攻,退可守。發現了新的機會,也可以隨時兌現,再撲向新項目。


天下會會天下


筆者認為,李嘉誠不去開自己的銀行原因是幾個方面的:

一是李嘉誠的長處是會公關,是個頂級的公關高手,當年李嘉誠能公關到最高層,能得到高層信任,從此發家,就說明了李嘉誠的公關能力確實非常強。這種公關能力非常強的人最適合做的生意就是房地產等相關的產業,所以,李嘉誠的發財主要是依靠房地產,如果做別的生意光憑公關能力是不行的,例如,高科技或者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專業性強的銀行等。

二是銀行的專業非常強,在香港的銀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香港的銀行業都是來自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銀行,李嘉誠辦銀行與國際上最的競爭力的銀行競爭,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三是李嘉誠只有小學畢業,根本就不懂金融,也不知道金融是如何運作的,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是學歷最高的,金融行業高管基本都是碩士或者博士,沒有讀過書的人是不可能搞明白金融是怎麼一回事的,李嘉誠如果去開銀行很顯然是力不從心。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李嘉誠有錢可以請專業的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去幫李嘉誠打理銀行業務,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李嘉誠在香港辦銀行肯定是會請銀行方面專業的從業人員打理,問題是民營企業辦銀行,總會認為自己是老闆,自己總希望明白銀行的經營,也不希望自己投資的銀行完全是別人說了算,這一點上亞洲的民營企業家與歐美的企業家區別非常大。在歐美企業家與銀行家是有區別的,企業家可以成為銀行的股東,但是成不了銀行家。而銀行的業務並不是股東說了算,有專門的銀行監管機構,例如:我國的銀監會,現在改革成了銀保監會,銀行的所有業務都需要銀保監會審批和監管的,股東根本沒有權力去管銀行怎麼經營,這就是銀行的業務與傳統企業最大的區別。所以,傳統的企業家是經營不了銀行的,只能投資銀行當銀行的股東。

所以,李嘉誠要辦銀行,只能是當銀行的股東,那怕是大股東,也只是股東,李嘉誠經營不了銀行,也沒有銀行的從業資格,更沒有能力管理銀行。李嘉誠只有選擇不辦銀行。

您的企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投融資聯盟圈諮詢。筆者在頭條專欄《未來的暴利產業與模式》及《最賺錢的方法和行業》已推出。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的企業遇到,資金,市場,品牌,利潤低,投資,產業升級,資本運作等難題,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諮詢,謝謝您們的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商業銀行本質上也是企業。

李嘉誠不開銀行可能有幾個原因:

1、香港作為世界3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業高度發達,競爭非常激烈,開銀行利潤未必高。

2、李嘉誠家族已經控股了富衛保險香港,與銀行同屬金融企業,且保險公司比銀行還要賺錢,同質化經營沒必要。

3、李嘉誠是精明商人,深諳術業有專攻之道,在自己優勢領域做到極致,但是跨行做銀行不見得做好,沒必要冒風險,不如集中精力和財力提升自己優勢。



憤鬥de青年


題主你沒搞錯吧,為什麼有錢人就要去開銀行?完全沒有道理啊,難道就因為李嘉誠是金融行業的?但是他在金融行業的佔比也是很低的好吧~

作為香港的首富,李嘉誠的影響力簡直是讓人渴望不可及。他在行業內的成功可以說是很高配的典型案例。但是讓他去踏足銀行界?別說李嘉誠沒有想過,估計銀行都沒考慮過這個問題。題主之所以這樣問,可能是感覺銀行賺錢的途徑很多,也是暴利行業,但是真的如此嗎?

縱觀全球的首富排行榜,題主你能找到幾個是開銀行的?恕我直言,能排到前幾十的基本上沒有。所以,銀行行業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賺錢。李嘉誠不會去做沒有價值的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的行情也不允許他這麼做。

香港在國際上可是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金融中心也就證明他在金融行業的地位很高。銀行在香港其實真的是一個富有的行業,但是競爭也很大啊。本來市場就很小,在擠進去幹什麼呢?簡直就是找罪受。

李嘉誠旗下的產業已經有在金融行業的了,比如說他的富衛保險。保險行業其實跟銀行行業差不多,而且保險行業的盈利可比銀行多太多了。這樣的話他完全沒有理由進入銀行行業啊,更別說自己開銀行了,更不現實。

綜上,市場不允許,自己沒必要,銀行業不符合他的發展規劃,找不到理由自己開銀行啊~


EMBA人物


有錢人為什麼一定要開銀行呢?

首先,有錢人會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或者感興趣的事,教育、健康、美容、地產、貿易等等有這麼多行業,為什麼一定要去做銀行呢?與其盲目橫向發展,不如集中精力在優勢領域做大做強。

其次,對於很多有錢人來說,金融只是一個工具。當然金融市場確實只是一個工具,一個提供資金融通的工具。企業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工具,而不是親手製造這個工具。像李嘉誠這樣的企業家,不知道會有多少銀行排隊等著為他VIP服務,這才是最方便最節約成本的做法。事實上,匯豐銀行就是他事業上的得力工具。

最後,李嘉誠實際上也不是完全沒有染指金融業,2014年和2016年對德國柏林保險代理公司Friendsurance進行了兩輪投資。但並不是說李嘉誠是看好金融行業而投資,而是Friendsurance有一套創新的商業運行機制,類似於“P2P”的互助保險,通俗的理解就是互聯網+保險的模式,才得到了李先生的青睞。

回顧李嘉誠的發家史,每一次進軍一個新領域,都是在行業的浪尖上,在旁人還在猶豫和徘徊之際,看準方向,義無反顧走下去。不得不說,他是個很有遠見、很有魄力的商人,而這種人不會流連於昔日繁榮產業,更會對朝陽產業產生濃厚興趣。


(家族財富密碼:金鐮刀)


家族財富密碼


看了一些回答,似乎都在說李銳智,在自己擅長的行業已經能賺夠錢了,沒必要去搞銀行業。這有些道理,但我覺得不全是。

銀行業或許存在競爭,但哪個行業沒有?有人說世界頂級富豪沒有開銀行的,這句也欠佐證。

我們現在知道的富豪無外乎是全球一些財富雜誌評選的,而這些財富雜誌也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收集公開的信息,那些沒有公開的或者不想曝光的財富,這些雜誌不能也不敢公佈。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陰謀論我們就不說了,但實打實的美聯儲我們都知道;國家制度經濟政策重點關注的是銀行業,經濟學的人應該知道利率對經濟調控的作用吧。

可以這麼說能開銀行的,不但要大富,更要大貴。

這幾天曝光的美國名校招生醜聞其實也反映了一些情況。難道美國名校就這些人是靠錢進去的?其實不然,被曝光的恰恰是那些沒有真正實力的暴發戶,而美國或世界有實力的人,他們的子女進去方式會更好看罷了。

這麼舉例或許有些隱晦,但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告訴我們,銀行業和權利階層是脫不了關係的。李雖然沒有自己開銀行,但不排除他可能入股一些銀行,但說到底他目前還沒有進入那個層次,要不也不會英國一發話,他就乖乖把錢投到英國了。


到底用什麼名字能通過


對於李嘉誠來說,確是沒有資格自己開銀行:

第一,隔行如隔山!

李嘉誠主營的是地產,所以對於銀行行業來說,其實涉足不夠深,沒有資格去打理!

第二,銀行都有國有資產。

李嘉誠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而在中國,大部分的銀行都是國有資產參與的,所以說李嘉誠的資產性質無法涉足於銀行這個行業。

第三,李嘉誠的地產生意都是問銀行貸款。

說白了,李嘉誠的生意都是問銀行借錢的,自己開銀行,問自己借錢嗎?不合理啊!所以,他不開銀行,意味著可以從別的機構,別的人身上獲得更多的資金。可是如果自己開銀行的話,就好比爸爸問兒子借錢,有意思嗎?

第四,李嘉誠做的是地產生意,不受銀監會管理,但是如果參與了銀行行業,無疑加大了自己投資的風險,甚至加重了自己的受監管的可能性。

第五,開銀行需要一個良好的聲譽和實力,是一個借雞生蛋,空手套白狼的活。

但是對於李嘉誠來說,他給大家的印象是一個“狡猾”的商人,那麼對於大家來說,誰願意把自己的錢給一個狡猾的商人呢?

再加上李嘉誠又是參與了許多風險投資,所以對於儲戶來說,風險擔憂的程度很高。所以不適合自己開銀行。

結論:

一次馬雲去拜訪李嘉誠,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你什麼都做,什麼都投,卻還能這麼成功,而別人一搞多元化就會死掉?”

李嘉誠一語道出成功的奧秘:“你可以做很多事,但你必須保證其中一件事,即使天塌了也能賺錢。”

這也許就詮釋了他為什麼不涉足銀行!因為他主營的是地產,有這個核心資產就夠了,如果在涉足於銀行,其實帶來的是更多的麻煩,可能還賺不到錢,得不償失。

就好比,馬雲的支付寶和螞蟻金服雖然涉足的是金融領域,但是自己也不涉足券商炒股一樣。

大家都懂一個潛規則:不要吃著碗裡瞧著鍋裡的!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財經背後更多的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