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舅舅,一代传奇人物祖大寿,他的墓为何出现在加拿大?

大侃历史


一、一代名将,两朝贰臣,祖大寿生平

吴三桂兴许是人尽皆知的一位历史人物,冲冠一怒为红颜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但他的舅舅祖大寿或许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而事实上,祖大寿的一生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是跌宕反转的一生,既可以为忠义厮杀疆场,又不得不为前途自作打算,所以历来就有人对其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出生于名门大族,其祖父官至总兵,其父则官至副总兵,他依靠自己摸爬滚打,不断从基层的军士升职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

可能是祖大寿同时期的牛人太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满桂、左良玉等等,把祖大寿的光环压制了一部分,但是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祖大寿用炮火将进攻宁远的努尔哈赤炸成重伤,努尔哈赤退回大本营后不久便死去,单这一笔就足以令人咋舌。

祖大寿最受人诟病的是他两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祖大寿在同皇太极的大凌河之战中奋力抗敌,终因粮尽援绝,权宜之计,被迫投降,后设计返回锦州,继续抵抗清军;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松锦大战,锦州被困,援军洪承畴兵败投降,祖大寿在坚守了一年后,终因粮尽军疲,为保存军民性命,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率部第二次降清,皇太极封其为汉军正黄旗总兵。

二、祖大寿的墓出现在加拿大的来龙去脉

时间追溯到清末民初。那个时候的中国列强欺凌,内忧外患,外国传教士、资本家和投机者对中国大肆搜刮。一些投机者看中了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祖大寿的墓,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一个叫做怀履光的外国传教士转卖到了加拿大。怀履光,英文名字威廉·查尔斯·怀特,1897年初,怀履光以英国圣公会的名义来到福建,后担任基督教河南圣公会的主教。他利用主教的身份大肆攫取河南的文物,尤其是对洛阳的两处周代贵族大墓,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掘,他将盗掘来的大量文物都偷运贩卖到了加拿大。期间,他亲自到丰台铁匠营一个墓地现场经过考察,在取得安大略皇家博物博物馆认可后,花了50大洋买下了一整座古墓,然后不远万里,通过轮船海运到加拿大。当时怀履光提供给博物馆的墓主姓名是英文译音,馆方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墓主是谁,只把它当作一个典型的明清墓葬来研究。一直到了许多年以后,经过专家的研究鉴定,方才确定墓主是祖大寿。

三、加拿大的祖大寿墓真伪难辨,众说纷纭有人说加拿大的祖大寿墓实际上并不是祖大寿的,而是拿大的祖大寿墓实际上并不是祖大寿的,而是他侄子的墓;也有人说历来中国的达官贵人惯常修造假墓,以混淆视听,防止坟墓被盗。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博物馆则认为他们馆藏的就是祖大寿本人之墓,孰真孰伪,难有定论!





文史墨客


中国人如果去加拿大多伦多旅游,有个地方非去不可,其便是位于市中心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那是北美排名第五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总计超过3.5万件,很多中国博物馆也没有他们的藏品丰富。

而在中国展厅里面有一座非常完整中国古代高官墓冢,其主人乃是祖大寿!

祖大寿何许人也?

祖大寿是明代末期著名的将领,吴三桂的舅父,自诩为祖逖后人,他先是效力明朝,后来在明与清的战争中,归降清朝。

崇祯四年,明清在大凌河的交战中祖大寿因没有粮草和援军,无奈之下先投降于清,之后逃去了锦州城,在这里可以等待援军的带来,但在崇祯十四年的明和清在锦州的大战中,来支援祖大寿的援军失败,祖大寿无奈之下便投降于清军直到去世。

祖大寿死后葬于北京,他的墓地是在一处四合院里,到时候后来他的墓却出现在了加拿大?

这主要是因为在祖大寿去世以后的260年后,一位英国籍商人在中国买下了祖大寿墓地所在的院子。

加拿大博物馆委托这位商人在中国买一处明代或清代时期显赫的官员或者贵族的墓地,经过这位商人四处寻找和挑选之后,他最终确定并购买了祖大寿的墓地,加拿大的皇家博物馆经过验证和确认之后,从这位商人手里买下了祖大寿的墓地。

不仅包括整个四合院,还包括墓地中的物品,其中有很多石头做成的家具,包括石头做成的门,桌子,还有由石头制成的守墓人等。

甚至连祖大寿的拱起的坟丘,这些物品在古代中国高官的墓地中是很常见的,就这样,加拿大的博物馆买下了一整套的祖大寿墓地,并把这些物品运到了加拿大。

这也就是祖大寿在1656年去世于北京,但其墓地却出现在加拿大的原因。


白话历史君


祖大寿只是吴三桂名份上的舅舅,并没有血缘之实,吴三桂父亲吴襄,从边境调回京师,由于妻子早丧,就娶了辽西望族,名将祖大寿的妹子当续弦,其时吴三桂已有十岁左右,就此以舅舅称呼祖大寿,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祖大寿等的教诲影响下,文武双修,出类拔萃,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开始了军旅生涯,后来与这位名份上的舅父,发生了多次交集,并双双成为明朝的叛逆,却是始料莫及。


祖大寿出身将门世家,一生遭遇坎坷曲折,对于他的复杂人物性格,不能简单以忠奸论处。他在辽东守边生涯,先后跟随过孙承宗、熊廷弼、王化贞、袁崇焕等主帅,在袁崇焕时战功赫然,时努尔哈赤率兵强攻宁远,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击退,不久身死,祖大寿听从袁崇焕命令参与各次战役,并将宁远城将城墙加高增厚,从此在辽东宁远锦州与后金清军周旋,名闻远近。在己巳之变时,皇太极绕道从蓟门方向攻入长城,兵临北京,明朝上下震动,崇祯应对失措,把前来解围的袁崇焕凌迟处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经在狱中的袁崇焕书信的劝说下,祖大寿继续为明王朝效忠,防守锦州前线,大凌河之战强弱悬殊,急中生智用了诈降之策,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又向皇太极献策,说家属还有锦州城,城里人不知他也降,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喜出望外,同意了。祖大寿一进锦州就织人马抵抗清军。皇太极怒极,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这样,祖大寿诈降逃回后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足足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被擒投降;祖大寿孤城无援,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已陷绝境,只好再次投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投降后的祖大寿没有再反,皇太极依然礼敬尊重他,只是不给兵权,直到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在位时祖大寿才去世,降清后只有写信招降吴三桂一事颇受非议,并没有其他为虎作伥的事迹,死后葬在北京城。民国时,英国皮货商克罗夫茨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在中国采购一套明清之际高官墓葬,选定了祖大寿的坟墓。便将其坟墓与墓碑、石雕、石骆驼等全部运到海船上,漂洋过海运往北美洲,置于安大略博物馆收藏至今。


南方鹏


吴三桂作为明末大将,镇守三海关,负责抵抗清军,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清军,率兵一路打到云南,为清朝的开创立下赫赫战功,很多人都会将吴三桂和秦桂归为一类,而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更加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祖大寿的陵墓居然出现在加拿大的博物馆中,难道祖大寿和加拿大人有亲戚关系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虽然历史上关于祖大寿的评价确实存在一定的争论,但是不能将祖大寿归为秦桂这一类人的范畴里面。祖大寿原本是袁崇焕的手下,他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可以说祖大寿对明朝是很忠心的。他的争议来自于两次归降,第一次归降于清朝是因为没有任何出路,当时祖大寿为了顾全大局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次归降虽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是祖大寿也只能顺从清朝,当时祖大寿的心依然向着明朝,所以虽然清朝的统治者希望重用祖大寿,可是他在清朝基本上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他也是用这种消极的方式来做抵抗。不过请朝的皇帝对祖大寿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只不过祖大寿的心中依然很矛盾,他不想对不起明朝,但是也希望在清朝的统治下活下去,就这样,祖大寿直到七十八岁过世,也没有为清朝做出什么重大贡献。

有一种说法认为,祖大寿死后被埋葬在北京清河的永泰村,可是过去了两百多年后,居然有人发现祖大寿的陵墓出现在加拿大的博物馆中。原因是因为当时加拿大博物馆希望可以陈列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陵墓,所以当时一位常年在中国做文物买卖的商人就开始物色陵墓,后来就选中了祖大寿的陵墓。就这样,祖大寿的陵墓被陈列在异国他乡,也让外国人见识了当时中国所修建的陵墓规模和特点。可是后来对此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这个陵墓的主人根本就不是祖大寿。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可以发现,虽然有关祖大寿的记录不是很多,但是其中确实真实记录了他陵墓的位置,祖大寿被葬在辽宁兴城,而非北京的永泰村。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相似的记载,也就是说祖大寿死后很大可能性是被葬在辽宁,而不是北京。加拿大博物馆中陈列的祖大寿的陵墓主人另有其人,还有人推测应该是祖大寿的后世子孙。


历史课课代表


这件事涉及到两段历史。

先说明末祖大寿生平

祖大寿是辽东宁远人,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家世代为大明将领,而祖大寿本人则在对抗崛起的女真后金政权时立下了奇功:

大炮开兮轰死了努尔哈赤。

皇太极继任再次攻打宁远,祖大寿又和满桂、尤世威率军与满清激战于宁远城下,结果是清军败走,明军取胜。


1629年皇太极绕开东北重镇,直冲北京,袁崇焕却想着如法炮制,像守宁远一样守卫北京,结果崇祯皇帝将其下狱,祖大寿听说后怕被牵连,跑回了东北,还是袁崇焕在狱中写信,才把他召回。

这里可以划条分割线,祖大寿在此之前是忠于大明,最起码是忠于自己老上司袁崇焕的。

1631年,对祖大寿来说是个分水岭,因为决定明清国运的大凌河战役爆发,而祖大寿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诈降满清,然后逃跑。

一个消息却传到了祖大寿耳朵里,原来狱中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杀死,这让祖大寿感到绝望,而此时满清又在不断笼络他,但祖大寿依旧没有投降。

十年后,1641年,皇太极发起松锦大战,洪承畴这个老汉奸投降,祖大寿也跟着当了汉奸,投降清朝。


对于这个杀了自己老子,沾满满清士兵鲜血的祖大寿,皇太极非常器重,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因为祖大寿写给外甥吴三桂的信,但被吴三桂拒绝,不过大家也知道了,吴最后还是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放满清进了中原。

祖大寿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死,病逝北京,忠臣不事二主这句话显然已经不适合他了,但他却比洪承畴这种骨子里的汉奸好太多了。

祖大寿的墓被卖给了外国人

接下来,就得说说祖大寿死后的264年说起来。那时候已经是清末了,外国传教士和考古学家看上了中国这块地,老百姓愚昧,把好多看似没用,却是考古价值很大的文物好东西都卖给了外国人。

祖大寿的坟墓相关的培养,连着遗骸都被一个传教士怀履光给倒卖给了加拿大。

祖大寿的墓都不算虽然,这个洋狗对中国文物破坏令人发指,他曾经破坏性发掘了洛阳两处周代墓,对我国文明之破坏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


于是祖大寿死后几百年后,自己的墓葬和陪葬品被漂洋过海做到了加拿大,成了人们观赏的文物,真不知道是不是他背明降清的报应。

但有专家说,加拿大的这个祖大寿墓有可能是假的,是当年文物贩子坑老外的时候故意搬出的祖大寿做抬高价码的噱头,明离子这次倒是希望专家说的是对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出身军旅世家的祖大寿,在明末的辽东战场可谓是引人注目。

辽东名将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

自明宣德年间正式迁居辽东开始,祖家便世守辽东。实际上,不仅仅是祖大寿,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包括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在明末清初的辽东战场上响当当的人物。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了表彰祖家世代的功勋,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足可见家族的影响力。

也正是因为祖家在辽东地区威望以及当时辽东明朝军队中的特殊地位,引得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重视,进而通过联姻的方式就此与祖家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吴襄迎娶了祖大寿的妹妹续弦,而祖大寿也迎娶了吴襄的妹妹,所以祖大寿即是吴三桂的舅舅,同时也是他的姑父。

祖大寿最早发迹于熊廷弼守辽期间,得到了熊廷弼的充分认可。之后,帝师孙承宗督师蓟辽,祖大寿同袁崇焕、满桂、赵率教、毛文龙、吴襄等人一起,得到了孙承宗的培养和提拔,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而在此期间,以及之后的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的战斗中,祖大寿皆与袁崇焕并肩作战,共抗强敌,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特别是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拿下的时候,祖大寿不仅上疏称愿用一世军功换下袁崇焕的性命,更是意图带兵杀进北京营救袁崇焕,只是最终袁崇焕还是为崇祯皇帝所杀。

整个“己巳之变”,除了袁崇焕被杀外,满桂、赵率教等人先后战死,在此之前毛文龙也被袁崇焕“计斩”,此时的祖大寿也成为了辽东地区最炙手可热的将领。


之所以称祖大寿为传奇,也是因为其两度“叛降”的经历。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兵攻打大凌河,此时大凌河也面临着当时后金军队的重重包围,城内弹尽粮绝。

此时的祖大寿杀掉了决心力战到死的何可纲,向皇太极投降,然而很快又以劝降锦州为名,逃离了后金,重新回到明军之中,继续同皇太极进行对抗。祖大寿这样的“不忠”的行为,遭到了后金朝堂之上大多数将领的反感与排斥,只有皇太极力排众议,甚至不但没有为难在后金帐下作为人质的祖大寿的儿子们,包括其长子组润泽、养子祖可法等,并且还给了他们极高的位置。

而返回明朝的祖大寿,尽管也受到了朝中众多官员的弹劾,可是崇祯皇帝却下令将其官复原职,并且是极尽安抚,这与在多年之前杀掉袁崇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崇祯皇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崇祯对于杀掉袁崇焕的事情已经有了懊悔的情绪,所以对于祖大寿也就此留有了余地;另一方面,则是崇祯此前亲自给祖家建祠立碑,如今却又批评其投降行为,无疑是在打自己的脸,这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所不会做的。

只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后的清崇德七年(1642年),祖大寿要再一次要面对与当年大凌河之战中一样的窘境。

这一年,松锦大战以明军惨败收场,主将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此时祖大寿所困守的锦州已经被清军围困长达一年的时间,城内早已是弹尽粮绝,甚至如同当年大凌河城中一样,再次出现了杀人相食的惨状,迫于无奈的祖大寿只能选择开城向清军投降。

尽管有着此前“降而复叛”的经历,可是皇太极依然不顾朝臣的反对,用极高的规格和礼仪欢迎了已经63岁的祖大寿,并且还被授予了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

此时的皇太极还能如此重视祖大寿,原因也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祖大寿的两个儿子祖泽润和祖可法,都是汉军八旗的高级将领和主要领导人,他们与石廷柱、马光远,以及李永芳之子巴颜、佟养正之子佟图赖(康熙的姥爷),这些人是有着同样的级别和地位,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稳住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其他的家族子侄更好的为清朝效力。

其二,祖大寿在明军中的影响力依旧非常的大,厚待祖大寿以及洪承畴等人,实际上也是为了树立怀柔政策的榜样,以劝导更多的明朝官员将领来降,进一步从内部对明朝的统治阶层进行分化瓦解。

其三,皇太极也是看到了祖大寿同吴三桂的特殊关系,而此时的吴三桂困守的宁远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个据点,同时也是山海关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吴三桂本人及其统领的关宁铁骑皇太极更是垂涎已久,于是他也希望借助祖大寿和吴三桂的舅甥关系对其进行劝降。

只不过,面对祖大寿三番五次的劝降,吴三桂完全不为之所动,而在山海关大战时,吴三桂又是阵前投降了清军,这就使得入关之后,已经年过六十的祖大寿对于清朝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其在投降清朝后并没有太多作为,也就此开始消失在政治舞台上,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祖大寿以77岁的高龄去世。

祖大寿去世之后,其被葬于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祖大寿的墓出现在加拿大,并不是家族后人的移民,而是被人“买”走的。

如今,祖大寿的墓整体被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

这个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中心,是北美洲第5大博物馆。馆内收有很多中国的艺术品及古董,是全世界上收集中国收藏品的大本营。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希腊、埃及、罗马等其它国家的珍贵收藏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在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显爵墓葬,克罗夫茨最终选择了祖大寿墓,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认可后,克罗夫茨掘墓后整体倒卖给了加拿大。

于是,整个墓包括石门,石供桌,坟丘,成对的石人和石骆驼,以及墓中的随葬品,均出现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收藏名单中,这位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将也就此“被安葬”在了异国他乡。


雍亲王府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有一个特殊的展厅,里面陈列着大量的中国文物,其藏品之丰富,价值之珍贵,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知名博物馆。

在其一楼的陈列大厅里,一座中国古代官员的墓园赫然呈现。坟冢、石人、石骆驼、石供桌等一应俱全,高大的石雕照壁巍然耸立,壁上画像栩栩如生,一侧雕刻着瑞兽麒麟,另一侧则是妙趣横生的鹿猴图。只见小猴子一手攀树,一手握着两个桃子,似乎正在引诱途经树下的野鹿。两只野鹿则怡然自得,在深情对望中款款而过。

在石照壁的两侧,站立着两个高达3米的巨大石人,重约4吨。右边的石人是一个武将,他大眼浓眉,虎背熊腰,身穿铠甲,手提一支多节钢鞭,神态威武庄严,凌然正气咄咄逼人。

左边的石人是一个文官,他身着宽大的古代官府,双手握着上朝时必备的笏板,头戴官帽,眼眉低垂,神态自若,一副儒雅之态展露无疑。

两只石骆驼安详地静卧在两尊石人之间,其背后是一个高大的穹庐形墓葬,前面摆放着雕刻精美的石供桌。

(祖大寿的坟冢)

这显然是一座高规格的古代高官墓葬。那么,这是谁的墓葬呢?

它就是明末赫赫有名的大将祖大寿的坟冢。

祖大寿是中国人,他的墓葬,为什么会在加拿大皇家博物馆呢?

祖大寿出生宁远望族,祖上世代为将。及至他这一代,也是满门威武,将门虎子,多人任职总兵、副将、参将等各级军官,为大明王朝守卫着宁远、大凌河、锦州等地。

1626年,驻守宁远的祖大寿用大炮重伤了来犯的努尔哈赤。不久后,努尔哈赤伤重不治去世,皇太极继位。而祖大寿凭此一役,扬名关外,声名鹊起。

己巳之变后,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但城防尚未完工就遭到后金军队来犯,皇太极突率大军将祖大寿重重围困,在几次突围失败,援军被阻的情况下,祖大寿只好闭城坚守,终因粮草耗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时的皇太极爱慕祖大寿之才,多次送信劝降,祖大寿都不予理会,在苦苦坚守了3个月之后,城内已弹尽粮绝,百姓饿死甚众,杀人相食,祖大寿只好开门投降。

面对这位明朝大将的归降,皇太极亲自拉着祖大寿的手,祭天盟誓,厚赐财物。祖大寿随即提出,自己可以进入锦州城做内应,和皇太极一道里应外合,攻下锦州。

大喜过望的皇太极没有丝毫怀疑,爽快地答应了祖大寿的请求。没想到祖大寿一入锦州城后,便率领城内将士紧闭城门,并发誓与皇太极血战到底。

(祖大寿剧照)

恼羞成怒的皇太极,随后两次御驾亲征祖大寿,但都无功而返。1641年,皇太极又一次派大军将锦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在明朝援军洪承畴降清后,祖大寿再次陷入弹尽粮绝之境。苦苦支撑一年后,他不得不再次降清。

但让人奇怪的是,皇太极却没有为难祖大寿,反而委任他为汉军正黄旗总兵。此后,祖大寿除了给吴三桂写过一封劝降信外,再也没有为清军出战过一次。

1656年,祖大寿病逝于北京,葬在北京郊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那么,祖大寿的墓园为何会远涉重洋,来到了加拿大呢?

这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英籍皮货商克莱夫茨。

1919年,克莱夫茨来到北京寻找文物,在和一位自称是祖大寿后裔的当地人接上头后,他来到了祖大寿的墓前。

眼前的景象,让克莱夫茨大吃一惊。这个墓园在经过了25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不断盗掘后,墓中文物早已被洗劫一空,整个墓园已然残破不堪,杂草丛生,但气势恢宏的石雕照壁,还是显示着墓主人生前的显赫。照壁两旁的两尊高大石像,雕刻精美,气势逼人。后面穹庐形的坟冢和石供桌,默默地述说着其主人尊贵的身份。

(皇太极剧照)

精明的克莱夫茨详细询问了这个接头人,确信了这就是一代名将祖大寿的墓园。但仍有一个疑问萦绕在他的心头,既然是祖大寿的后人,为什么会不惜卖掉祖先的坟茔呢?

在此人声泪俱下的解释中,克莱夫茨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位“祖氏后裔”为了养家糊口,迫不得已出卖祖坟。只要价格合适,墓园里的东西可以任由克莱夫茨挑选。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都明白了,所谓“祖氏后裔”,不过就是一个文物贩子或者盗墓贼。不过,克莱夫茨才不管这些,他认定了祖大寿的墓园很有价值。

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交易最终达成。克莱夫茨耗费巨资,将整座墓园打包装箱后,动用了很多马车,从北京城将这些文物运到沿海,装上轮船,不远万里从水路运回了加拿大。

这些文物来到多伦多后,被刚刚开放不久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一眼相中,他们斥巨资从克莱夫茨手中收购了祖大寿的整个墓园,并完全按照其在中国的布局,辟专门的展室予以展出。

祖大寿一生充满传奇,被称为是“一代名将,两朝二臣”,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墓园会在他死去200多年后漂洋出海,来到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后人对吴三桂的评价大多为“乱臣贼子”,在明朝处于危亡殆尽之际,他出卖了国家引清兵入关并且杀害了自己的君主永历帝,不忠不义。这等卖主求荣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耻,此后他的一生都与“叛”之一字紧紧挂钩,这成为了他人生中永远洗不掉的污点。而因负面形象出了名的吴三桂,却拥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舅舅——祖大寿。

当然,后人对于祖大寿的评价也有很大的争议性,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他和吴三桂一样也是个卖主求荣的主儿。因为他在明朝末期曾两次投降皇太极,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实际上,第一次投降,祖大寿是诈降,当时皇太极以家人为筹码,要挟祖大寿投降,但这没有使他屈服,最后与清兵在大凌河决战。经过几天的战争消耗,军队的粮草消耗巨大,剩余的粮食完全不够支持士兵的生活,军心动荡,而朝廷的援军却迟迟没有到达。祖大寿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军队的粮食,但是杯水车薪,最后祖大寿或许意识到已无路可退,假意向皇太极投降。在投降之后他有找理由逃回锦州,继续为朝廷效力。那时候的他可能还对明朝存在一丝希望,所以在打败仗之后假意投降,想要为王朝赢得一丝喘息的机会。但当时的明朝已如一艘破败的大船,注定走向覆灭,再多的挣扎也无济于事,所以才有第二次迫不得已的投降。

虽然最后祖大寿选择向皇太极低头,也很受皇太极的尊重以及重视,但是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属于大明的,所以他一直不愿意向清廷效力,最后于1656年病逝。去世的祖大寿被葬在清河附近的永泰村,这位曾击杀多位八旗子弟的将军死后得到了顺治帝“持身敬慎”的评价,也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声名赫赫的中国历史大名人,在死后的两百多年,他的墓却出现在了遥远的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这实在让人疑惑。

安大略博物馆中的墓,高达六米,墓体、墓门等一应俱全,看上去倒是像模像样,墓上的雕纹也是十分的精美,栩栩如生,倒像个真的似的,这真的是祖大寿的墓吗?据说,1918年的时候安大略博物馆有意收藏一个中国名人的墓葬,于是就拜托皮货商克罗夫茨帮他们在中国购买一套。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混乱之中,各个势力割据混战,就有一群人开始趁乱倒卖文物,从中牟取暴利。那一段时期,国内有大量的文物流出,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而这种文物交易也恰好给了克罗夫茨机会,他走访了多地看了许多墓地,最后被祖大寿的墓的精美所深深吸引。于是他花了高价从所谓的祖大寿的“后人”的手里买下了祖大寿的墓,并运到加拿大卖给了安大略博物馆,所以才有了后来安大略博物馆出现祖大寿的墓这件事,但是这墓是真是假,无法证实。

到今天这座墓依然在安大略博物馆被好好的收藏,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有人在兴城也发现一座祖大寿的墓,并且在里面发现了御赐的祭文碑,这有力的证明了这墓的真实性。而在相关史料上,也曾有记载“祖大寿卒于清顺治十三年,寿七十有八,葬于宁远”由节选的这一部分可以证明祖大寿墓实际上是在兴城。相对于这座墓来说,加拿大的那个倒像是个三无产品,除了“皇清诰封光禄大夫”并没有能够证明墓主人的墓碑,实在缺乏说服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墓确实是来自于永泰庄,所以现在国内的历史学者大多数更偏向于这座墓不是祖大寿本人的,而是他某个子侄的。


木剑温不胜


说起祖大寿,可能很少人能够立即想起,毕竟在明朝末年能够统帅三军与清军对抗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袁崇焕的光环就占据了最大的部分。但是若是说起吴三桂,想必都有所耳闻,而这祖大寿正是吴三桂的舅舅。

祖大寿一门忠烈,三代都是名将,简直是卧虎藏龙。就不说祖大寿祖父、父亲和弟弟先后担任总兵官、复总兵以及高级将领,祖大寿担任在战场上的成就也是令人惊艳。

祖大寿受到家族的影响,很快在战场上杀敌立威,并且和当时颇负盛名的袁崇焕一同修缮宁远防御工程。两者的合作对于明王朝来说就是如虎添翼,但是一方面因为崇祯帝多疑,一味听任外界风言风语,而另一方面清军统帅多尔衮抓住这个弱点,令人散布谣言,导致袁崇焕被诬陷致死,祖大寿也失去了臂膀。

祖大寿在崇祯四年的单打独斗中,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战役。在大凌河城中,被皇太极的军队围城,致使城中粮草断绝,而明朝援军又被清军阻断,致使无法支援,甚至使得城中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祖大寿不忍心看城中百姓因此受到诘难,主动出城投降。

本来祖大寿已经诚心归顺,但是麾下将士突生变故,在两军面前力证自己臣服于大明王朝。虽然祖大寿面色不改,果断杀了将士以防其动摇军心,但是内心早已经动摇。在祖大寿与清军商量里应外合,趁机为其夺取锦州之时,再次生变。但是锦州之城面临了与当时同样的困境,再次被清军围堵,祖大寿没有办法再次投降。

祖大寿虽然是大明的忠义之士,但是为了保卫百姓安危同时察觉到明王朝其实气数已尽,无奈之下投降清廷,同时出任汉军的黄旗总兵,且帮助汉军顺利入关,于顺治三年去世。


至于祖大寿的坟墓,其实当时厚葬在北京的。但是清朝末年列强进入中国,别说是强大的清廷都无法抵抗,只能签订一条又一条的屈辱条约,民间的百姓自然也是被烧杀抢掠,更别提厚葬的各方将士了。

这时候外国除了军阀,更有各地的贪婪之人趁机撰取民脂民膏,其中就有祖大寿的坟墓。祖大寿乃是一方将领,随葬物品自然是珠宝无数,引来贪婪的商人也是无可厚非。其中祖大寿墓葬墓就被辗转卖到了加拿大的安大略博物馆,并将之展览,而这其中所展览的物品如石门和供桌就是当年墓中所用之物。

所以,并非是世人所猜测的祖大寿因受到清廷责难,而辗转流落海外。其实是贪婪之人想要借此发一笔横财,所以连去世之人都不肯放过,其实民间此人数不胜数,历代帝王陵寝更是被惨遭毒手,其中的文物古迹更是因为没有被保护,导致文化浩劫出现。不过现如今国家对于文物的保护已经提高,不法之人不会逍遥法外。


小镇月明


他曾经炮杀努尔哈赤,击退皇太极的边境侵扰,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加拿大移民。

远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内,有一座明末清初的中国墓葬,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矗立着有墓体、墓门、旁边还有石雕、精美的石刻等,显然是一位达官贵人的墓,根据墓葬旁的文字介绍,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的墓葬。

祖大寿墓葬由来

祖大寿当年被称为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多次打败了满清的入侵,但作战末期由于朝廷腐败,国家腐朽已至骨髓,导致他不得已投降满清。

皇太极在接受他投降后,封他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可以说是当时投降清朝的人群中最富贵的那一批。

投降后祖大寿没有选择蓄意谋反,而是老老实实的当了一个低调的富翁。

纵使自己外甥举兵造反,他也是不闻不问,一生“难得糊涂”。

故此,祖大寿死后,得到朝廷厚葬。

祖大寿的墓葬又怎么会移民到了加拿大呢?

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后,各路军阀连年混战。

在那个动荡年代,国民物资贫乏,军阀作战更是消耗大量的金钱,但只靠搜刮民脂民膏很难凑够军费,买到大量的武器。这时很多军阀就把目光瞄向了盗墓。

随便盗一座古代名人的墓,里面出土的宝贝换得的金钱就可以支撑很长时间的军队作战,其实这也是当时最快最直接的一种办法。所以那时的很多外国传教士趁此机会疯狂收集中国文物。

大概在1919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在华商人克罗夫茨采购一套完整且是明清高官显爵的墓葬。

于是克罗夫茨从北京开始挑选,当他看到祖大寿的陵墓后,毫不犹豫地从文物贩子手中将其买下,并将其墓前的石雕、石桌、文武翁仲、石骆驼等等一并装运上船,漂洋过海倒卖给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加拿大能出现祖大寿的坟墓的原因,原来是加拿大人偷偷的帮他移民了。

不过后来据考古学家判断,辽宁兴城被发掘的明朝官墓疑似祖大寿陵墓,而出现在加拿大的极有可能是祖大寿的子孙后代之墓葬。就这样,历史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点,而关于祖大寿坟墓的真假依旧仍在考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