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教育是什麼,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管是什麼樣的理解,我們的教育都是來自於兩個方面的,一個就是外界的教育,比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還有一種就是自我教育。很多人都會重視外界教育,而不會注意自我教育。

實際上,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遠比人想象的要重要的多,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什麼?

反思是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反思。主要是家庭教育中,父母沒有給孩子創造反思的前提,也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為孩子保駕護航,孩子會在周圍的環境的影響下不斷的完善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只有認知到達一定的程度,才會形成反思能力,客觀,全面的認識對於孩子反思能力的提升更有幫助。

孩子的安全感是從出生開始培養的,在剛出生的時候,孩子喜歡哭鬧,其實,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是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對於孩子哭鬧的制止就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就會減少,甚至是斷絕與與外界環境的聯繫,在失去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孩子的認知就不會增長,也就不會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失去反思能力的孩子,就不會有自我教育的意識,也就無法健康的成長。

當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培養出安全感的話,孩子的認知世界就不會失控,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在安全感的範圍內不斷的努力,給孩子的安全感越大,孩子努力的程度也就越深。當孩子認為自己能夠獨自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是控制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反思能力就構建完成,也就能夠進行有效,高效的自我教育。

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內在需求是什麼?

自我教育的內在需求就是接納孩子。孩子的人生體驗需要自我人格的保證。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這個人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人格對於孩子體驗人生之路有著重要的意義。孩子人格越是完好,對於人生的體驗也就越豐富,孩子的人格越是缺失,就越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

而孩子人格的完善最需要父母接納孩子,父母接納孩子的表現就是尊重孩子。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父母是不夠尊重孩子的。主要是不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干預孩子的成長。其實,父母會這樣做,還是由於自己陷入了孩子失敗與犯錯的陰影中,自己過於執著於孩子的失敗,就不會理性的思考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情緒化的處理孩子的失敗。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是他沒有能力去解決的,有的是沒有使用好自己的能力來解決,有的是無法解決等等。這些問題是正常的,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必須經歷的,只有經歷過之後,孩子才能夠在這些困難與挫折中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才會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而尊重孩子,就是要接納孩子的錯誤與不足。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孩子的錯誤不滿的話,會使得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失敗上,而不會去反思自己的錯誤,對於成長是沒有意義的。

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在生活中是沒有絕對正確的人,不管是多麼優秀的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就沒有完美的人。但是,有不少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絕對正確的思想。這樣的父母就是不會反思的父母,他們會把責任全部推卸到孩子身上,因此,也就會一直指責,批評孩子。這些父母自己未必能夠做的好,卻要求孩子做到最好。長期的被否定與質疑,使得孩子不願意接觸外界的認知,也就會變得越來越自閉。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反思能力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先學會自我反思,孩子是會模仿父母來成長的,只有父母學會反思,才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孩子會逐漸積極主動的去尋找自己做的失誤的地方,也就會不斷的去學習如何反思。父母的示範與指導,是孩子學會反思與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一個會反思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會反思的。

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是給孩子壓力還是給孩子動力?

關於這個問題,不少父母表示,給孩子壓力就是在給孩子動力。其實,這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動力是來自與孩子的內心,而壓力是來自外界的。孩子不會自己感到壓力,一般是父母給施加的壓力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

五歲之前,給孩子施加的壓力會形成內在的父母,在這之後,就算父母沒有直接給孩子時間壓力,孩子還是會感受到壓力,而且會成倍的增長。內在的父母會因為父母強加的意志而不斷的影響孩子的生活,而內在的孩子對於孩子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這是不利於自我教育的。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不會因為自己而感到快樂,只會在外界的認可下感到快樂,不會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只是為了別人的認可而不是為了自己而努力的孩子,會感受大極大的壓力,會越來越在乎別人的目光,始終是為了別人而努力。即使是在父母的強迫下得到的認可,在他們的意識中還是會否認這種認可的,在否認中的努力會使得孩子的壓力倍增,生活有就會會越來越感到疲憊。

父母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的話,需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只有內在小孩不斷的成長,才能夠使得孩子健康的成長。因為孩子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雖然會感受到壓力,但會被轉化成自己內在的動力,也就會努力做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遇到問題,也能夠在積極的心理作用下去解決。

教育的主體是孩子,父母在教育中的行為都是為孩子服務的,自我教育遠比外界的教育要重要的多,希望父母能夠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引導孩子積極,主動的自我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不斷的反思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與孩子一起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