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文|鶴鳴甘棠

英國作家王爾德在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中有句很時尚的名言:“漂亮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

殊不知,臉蛋的漂亮有時靠粉飾,“恐龍”也會變“鳳凰”,穿梭於茂密的雨林,“驕傲”地四處張皇;而有趣的靈魂卻是孤獨的,寂寞到這個世界彷彿沒有時間的考量,夜如白晝,穿透心房。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劇家李漁便是最孤獨的一位。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王小波曾說過:“人生是一條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書來消磨旅途。

那麼,李漁傾心寫就的《閒情偶寄》就是這樣一本“有趣”的書,讀過之後,你會猛然醒悟,漫漫人生竟然有如此妙不可言的開闊境遇。

01 李漁的“閒”是一種灑脫,更是一種精緻

周作人說過:“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

李漁的“閒”從何而來?

他所處的時代正值明清兩朝更替之際,整個社會動盪不安,面臨政治生活的洗牌與重新開局,他沒有“閒”的機會。

縱觀李漁的一生,或貧或富,或卑或傲,或顯或沉,或清或汙,可謂是嚐盡了人世之間的酸甜苦辣,他沒有“閒”的資本。

雖然有過早年的“神童”傳奇,但是一次科考的落第就使他改變了人生的軌跡,毅然決然地拋棄了仕途之路,開啟了古代文人少有的“自謀職業”之旅。

這不是經受不住打擊,而是他有一種不同於平常人的思維和權衡 。

他的一生註定是神奇的,刊印自己的小說、經營自己的書坊,再到後來帶領自家戲班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儼然是一位風生水起的“大腕明星”,引來眾多的網紅粉絲。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他把“學而優則仕”的束縛置之腦後,用“灑脫”的標籤定義和包裝自己,苦與樂皆成了生活的樂趣。

也只有這樣,他才會把“灑脫”做成“精緻”。

比如房屋整潔問題,李漁認為這是一門學問。

他在書中寫到:

欲去浮塵,先用水灑......灑掃過數日,必留一日勿灑,止令童子輕輕用帚,不致揚塵,是數日所積者一朝去之,則水土交相為用,而不交相為害矣。

如何去“浮塵”又不致於“揚塵”?他手把手的教給你,好像是“潔癖”一般,我們反思一下,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房間裡的空間器物陳設也要有規律可循,不可隨意擺置。

  • 第一就是“忌排偶”:

當行之法,則有時變化,就地權宜,視形體為縱橫曲直,非可預設規模者也。

意思是講擺放物件的正確方法,應該是根據具體的地點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與周圍環境相結合;

  • 第二就是“貴活變”:

幽齋陳設,妙在日異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終年匏繫一處,則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機,非善用古玩者也。

這裡是說物品陳設位置的問題,要“日異月新”,經常變化,這樣一來呢,才能給空間增添生機。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讀到這裡,大家會有什麼樣的考慮?可以說,一個“閒”字不容易。

而這只是李漁“閒”學問的冰山一角。

他自視生平有兩絕技,一則辨審音樂,一則置造園亭,並且善於加以巧妙的類比,或者隨心所欲的結合,使人感覺既有新意,又不深奧,更具情趣。

比如在對女性才德的論述中,李漁談及妻妾之別,通過對園林設計的感悟來闡述:

娶妻如買田莊,非五穀不殖,非桑麻不樹,稍涉遊觀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

買姬妾如治園圃,結子之花亦種,不結子之花亦種;成蔭之樹亦栽,不成蔭之樹亦栽,以其原為娛情而設,所重在耳目,則口腹有時而輕,不能顧名兼顧實也。

我們一般認為,古代妻妾之分是很簡單的事,就是娶妻只有一個,納妾可以若干。

而李漁不然,“娶妻如買田莊”,“買姬妾如治園圃”,一場關乎風月情場的探討,他用“置造園亭”的學問給予了有趣地解答,不可謂不精緻,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李漁身處江南,而江南自古以來是富庶地方,推行重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江南文化歷來以細膩著稱,十分重視日常生活細節

這就是李漁“閒”的學問,“灑脫”之外的“精緻”。

現在的“細節決定成敗”也不過如此。

02 李漁的“情”明為閒情,而實為寄情

明清時期,由魏晉兩代開始萌發流傳的園林藝術漸趨成熟,私家造園之風日盛。

而這些私家園林通常建於鬧市之中,面積不大,也就是李漁所總結的:“一勺則江湖萬里。”

李漁也是一位優秀的園林建築家,曾先後為自己修建了層園、伊園、芥子園三座精品園林,他經營著這幾片小小的天地,看似閒情之舉,實則寄情於此。

比如說園林疊山吧,他認為是“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種學問,別是一番智巧”。

他在造園過程中注重更多的細節,對奇石的欣賞文化從通常意義上的“雕塑作品”,轉變為複雜的園林空間,一種獨特石構的景觀建築,可以說融入了自己的審美情趣,傾注了自己的才思情懷。

園林不再是園林,奇石也成了李漁自己的另一個化身。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同時,李漁的情懷是師法自然,更是融於自然發的。比如他對花的研究與品鑑,也是獨特的、深邃的。

李漁曾說:“予有四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蠟梅為命。

啥意思呢,他說如果沒有這四種花,也就沒有我這條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這一種花,那就等於奪了我這一季的命。

《春秋》裡說:“海棠有色而無香。”

他卻不然,不但對海棠“有色無香”一言給予駁斥,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大音希聲,大羹不和,奚必如蘭如麝,撲鼻薰人,而後謂之有香氣乎。

他認為,為什麼一定要像蘭麝之香那樣薰人才叫做有香氣,海棠花的簡素淡雅難道就不叫香味了嗎?

其實,海棠的香味要像品茶一樣慢慢品味,它才會慢慢地沁入你的心底,就像冰融入水一樣讓你不知不覺,而不可牛飲猛嗅一般。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呢?美是客觀存在的,發現美是靠主觀的鑑別水平。

有的人處處尋找美,費勁心神只是枉然,最後一味怨天尤人,也不迷途知返,而美恰恰就在身邊,視而不見。

有的人時刻面對美,卻因情緒干擾,一改初心,把苦把痛的矛頭對準了美,使美變得悽愁悲涼。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這是李清照心目中的海棠。

相比較而言,李清照的“海棠之戀”只是閨婦之類的愁思情苦,李漁才是真正的“海棠”研究大師。

他尤其深愛秋海棠。為什麼呢?

相傳世上本無秋海棠,此花與斑竹相同,皆因女子懷人不至,灑淚而成,“同一淚也,灑之林中,即成斑竹,灑之地上,即生海棠”,因此,秋海棠又稱“斷腸花”。

而李漁對於秋海棠的“花語”理念呢,也深深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的創作,其中“大觀園詩社”一節是以詠白海棠為開始的。

而據紅學專家考證,實際上“白海棠”就是秋海棠。

03 李漁的“偶寄”不是“偶然”,而是厚積薄發的“必然”

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說文章本來應為不經人工修飾,自發而成的,是有文化有底蘊的人偶然才思所得。

陸游詩中的“偶然”是有前提的,那是有文化有底蘊。而李漁的“偶寄”也是一生所學所悟、厚積薄發的“必然”。

一個人的閱歷與經歷都是成長的財富,沒有這一切的積累和沉澱,論及都是畫上的“一張餅”而已。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冬,李漁將其一生的心得匯聚成一書出版,此書便是《閒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

  • 1、李漁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是特殊的。

明朝是手工業和工商業突起繁榮的時代,商業城市也隨之興起。到了明朝中葉以後,國內出現了雲集的大商賈和大量的富豪,商品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古語云:“倉稟實則知禮節”。可以說,經濟的繁榮帶給人們更廣闊的審美空間,在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漁便是這個“新階段”中成長起來的弄潮兒,年輕的時候家庭富裕物資殷實,雖說此後沒落了,但也給李漁切實的生活反差體驗。

  • 2、李漁的“生存需求”也促動了自己的“功利目的”。

他寫文作曲除了愛好之外,主要的還是解決吃飯溫飽問題,由於自己早已放棄了仕途,也就沒有了固定的工資俸祿,只有自力更生一條路可走。

所以,他的作品受眾必須要有針對性,要做到實用高效,才會有出路,賣的多,才有錢掙。

於是,李漁瞄準了基層大眾,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很少有“子曰詩云”等官話套話。因此,李漁的小說和戲劇在當時就是“熱文”和“熱搜”,並且經常位居“熱榜”前列。

可以這麼說,他的一部新作,數日之內,三千里外就能見到刻本。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真是讓人難以想象。

漫話《閒情偶寄》||李漁之“閒”,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顯
  • 3、李漁的《閒情偶寄》更是凸顯了他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

他雖然經常處於經濟的窘迫中,可是在他的文章中看不到愁苦和埋怨,體現出的反而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他在用手中的“筆”發聲,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知社會大眾,生活的美好主動權在自己手中,生活的情趣要靠自己去謀劃和感知。

因為李漁經歷過,思索過,他要把自己對生命、生活、生存的真知感悟普惠這個社會,尋求內心的一種和諧,釋放一種自然的天性。

而這些努力,他不用刻意去想、去拼湊,他的生命本身就賦予了“拈手就來”的原動力,他在傳播著最純樸無暇的生活理念,最貼近實際的生存要義,最令人憧憬的世外桃源。

結語

林語堂先生曾在《悠閒生活的崇尚》中談到: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無聊。

讀罷李漁的《閒情偶寄》,我們可以看到,處處體現著他對生活的熱愛,他自己在享受人生的同時,傾入了對人生細微的觀察和深邃的思考。

浮生偷得半日閒,清茶一盞也醉人。這就是李漁,一位“閒”人的“真性情”,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華,奉獻了畢生心血的結晶,為後人留下絕美精巧的文化奇葩。

1、趙海霞《:閒情中見真性情》

2、李庚明《淺談中李漁的美學思想》

3、張海燕《李漁中的生活美學對的影響》

4、倪文吉《中的平民意識與生活智慧分享》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