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梁實秋自稱不善品茶,不通茶經,卻能品遍各地好茶,寫盡茶香、茶色、茶道。他在《喝茶》一文曾說過,“

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裡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常見有蓋碗茶。”

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明】 陳洪綬 《停琴品茗圖》局部 (逐漸確立沖泡飲茶的方式)

在清宮劇中,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一身雍容華貴的首飾,纖細的手指輕拂精緻的蓋碗,平穩端起,用杯蓋撥弄兩下茶湯,小抿一口,平穩地放下。一捧一刮,微微搖頭,既是修養又是身份的象徵。尤其是皇宮內院、大戶人家都會直接使用蓋碗喝茶,而從不用杯子。

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如果用“武器”來形容茶人的茶器,沒掌握過“百般武器”,好像就不好意思說自己能當個“老茶客”。

不過,在千萬茶具中,新手、老手都一定用過的——非蓋碗莫屬!甚至有人說,使用蓋碗,是成為茶道高手的必經之路。

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然而蓋碗的命運一波三折。

蓋碗的前身叫盞託,相傳在唐朝被西川節度使崔寧家的大小姐發明出來。但到了宋代,“全民鬥茶”的文化氛圍導致了盞託的進化停滯。直到明朝朱元璋廢團茶,點茶、煎茶法的失寵,建盞一類的茶器也隨之沒落。這時候的蓋碗才又重新回到人們視線中。到了明末清初,為了除塵和保溫,蓋碗又加了蓋,才成了現在意義上的“三才碗”。

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蓋碗從直接喝茶的功能變成泡茶的功能的轉折點是在民國時期。

那時因為蓋碗的容量小,人多的時候添水換茶的場面非常混亂。於是人們就根據歐洲流行的馬克杯造型,把蓋碗加以改造成杯型,並且加了蓋子,利於保溫,這就是後來在會議場合經常見到的“中山杯”。

從此,蓋碗直接喝茶的功能基本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泡茶分茶的功能卻開始慢慢顯現。比起茶壺,蓋碗的好處是更加容易清洗,碗口大,利於散熱,成為人們熱衷的泡茶工具。今天,蓋碗已成為了整套茶席中的主泡茶器。

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市面上,蓋碗的款式和材質多種多樣,有陶瓷、紫砂、玉石、玻璃等等。慧品珍的蓋碗沒有用日常常見的材質,只用能自由呼吸的素陶材質,並且花了9年時間才研發出來帶有多種功能的素陶蓋碗

高溫素陶的特點一:安全

慧品珍的創始人顏育文老師走遍了中國5大陶土產地,通過採集31份陶土原料樣品比對,選用無汙染純度高的陶土材料,改良傳統制陶工藝,把陶土的傳統燒製溫度從900℃提升到1233℃,從而讓有害物質基本完全揮發,保證沒有重金屬超標現象

高溫素陶的特點二:弱鹼

一份由國土資源部廣州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素陶杯體內含有多種有益微量元素是鍺、硒、鋅、砷,更重要的是,在杯裡泡過的水的PH值真的是7.7,確實呈弱鹼性。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曾在其《茶經》中說道,泡茶最好用山泉水。慧品珍素陶蓋碗能夠軟化水質,泡出來茶特別好喝,即使茶葉放在壺裡泡半天也不會苦澀不反酸。

高溫素陶的特點三:匠心

慧品珍的創始人顏育文老師,花了9年時間裡,經過無數次試驗、改進、優化、測試,在2018年迭代出第五代慧品珍高溫素陶蓋碗。每一隻蓋碗,從揉泥、打眼、提筒、放形、收口、利坯、自然陰乾、二次修坯、燒窯,到成品,需要經過陶藝師傅30天的匠心打造。此外,傳統陶土的最高承受溫度從900℃,提高到1233℃,陶土分子結構隨之發生根本變化,高溫素陶產品性質更加穩定,可謂是業界技術創新工藝!

蓋碗是如何演變成泡茶的茶具?

慧品珍的素陶蓋碗,把素陶本色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面啞光效果均是素燒窯爐氣氛中的自然表現。素陶之美,從來不是色彩斑斕的華麗之美,而是大自然最淳樸的素雅之美,正如在茶的世界裡,每一口茶湯入喉,一路下來的甜、潤、爽、滑、生津、回甘感覺,沒有瘋狂的味蕾刺激,而是一點一滴地回味變化著,把簡樸而又內涵的意境發揮到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