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说到择校,真是一个大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城市的情况其实很不一样。比如普遍的观点来说,北京还是公立好,上海相对就私立更强,而好的国际学校就穿插在不同的城市里,似乎也没有太绝对的高下之分。

看看日历,最近也快到了小学入学招生的季节了。说实话,一年前在给潼小主选择小学时,我还真是在内心纠结了很久。

公立小学吧,我们户籍对应的学区房其实非常好,全市排名前几,但因为距离现在我们住的地方实在太远,上下学估计单程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搭在路上。要去那边住的话,大家都知道学区房都不大,我又不太想牺牲家庭住宅条件。

私立学校吧,天津的情况有些特别,好的民办基本都是top几那几所公立校的“合办校”,本质还是体制内的学校。但是,升学率普遍高于公立,课业压力极大,录取难度也难于上青天。

国际学校嘛,这里的确还有挺不错的国际学校,身边的人也都以为我们会选择国际校,但说实说,让我这么早就替潼潼决定“以后不走体制内路线”,不要国内学籍,我觉得也是对她不公平。另外,纯国际学校需要外籍身份,对我们来说,更换国籍可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还有很少一部分“双语校”,夹在前面三类的学校中间,位置稍有些尴尬。它们一般都是主打某国教育路线(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再结合国内的义务教育课程,等于两边兼顾,也有学籍,也不需要外籍就能上,但口碑没有特别出色的。

北京上海杭州之类的城市还有一些“创新学校”,有各自主打的特点和路线,也是不少观念新潮的家庭会考虑的方向。可惜,天津这片土壤没有。

最终,权衡利弊之下,我们还是选择了一所离家不算太远的私立校。这大半个学期的磨合下来,当然肯定有我觉得不理想的地方,但倒也让我对现行的体制内教育多了些了解(自己小时候念书时,还真没这么仔细全面的琢磨过)。

一些以前我觉得“简直不可理喻”的学习方法,现在细细看来其实也有它的道理。说真的,这经历也让我对体制内教育的看法有了不小的改观。

当然我还是做不到完全认同。尤其是对于一些在学习以外的日常管理模式,实在无法真心认可。

我就是时常“奢望”:

“如果有学校可以兼具国内教育的学科基础扎实和国际教育思维多元灵活这两者的优势,该多好。”

对潼潼的路线规划,我是想等她再大一点,跟她一起考虑的。在体制内的优势就是“还有得选”,以后真想转双语、国际,都不难;或者就一直走现在的路子,中学去考好的国际部也是一条路。

真没完全确定,还是要看接下来她自己的发展情况和想法,来选适合她的路线。等到太晚再决定肯定不行,但小学这几年的时间还是花得起的。

毕竟,如果我们想看一个决定是否正确,都是需要时间和亲身体验的,路还长,走着看吧。

今天下面的这篇文不是小暖来写,是工作室小伙伴Anita给她大女儿择校经历的分享,希望她的心路历程,也能给还在犹豫的朋友一定的参考。

当然,择校真是完全私人化的事情。没有最完美的学校,只有在现有条件下,最适合你的学校。

想清楚这一点,或许也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择校记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的情况。

我是天津人,从小被老师评价为“聪明但不用功的孩子”。一路走来没有太大风波,一直认为“人的成长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可走”,英国金融硕士毕业后去了外资银行,总被先生评价为“假情怀”。

队友“老学究”是河南人,在千军万马的高考大军中“搏杀”出来,属于高考的直接受益者。相信“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迷信”公立学校的绝对权威。在外企工作,常年空中飞人。

我们家两位小公主都出生在美国,是当年“老学究”在美国工作时,我们在美国生下来的。

就我俩那阵的工作,基本等于周末在机场相会的那种,要照顾女儿,真是想都别想。于是,姥姥、姥爷承担了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所以,大女儿的学前阶段,我俩一直秉承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孩子没有上过早教,也没有上过什么兴趣班,过了一个“放养式”的童年。

直到,我们遇到了择校的选择。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01

以2:1投票胜出的国际校


说到“择校,我们之前还真没认真想过。

就是有时会利用假期带大女儿出去,顺便就在美国、泰国都上过短期的幼儿园,她都挺喜欢的,语言方面也能接受并快速适应。

转眼到了大女儿五岁,该考虑择校问题了。在问她的意见时,发现她一直对美国和泰国的幼儿园念念不忘。而在天津,一些只招收外籍子女的”国际学校“不论是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授课模式,都非常接近我们曾经去国外游学的学校。

女儿听说天津也有类似的国际学校,高兴到不行,可“老学究”却一直摇着头强调:

“一个让孩子们都高兴的学校,那家长就会很担忧了!”

而我当然是站在女儿这边的了。所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2:1。最终,一家人约定,先上一年国际学校试一试,如果不行,就再换学校。

于是,女儿连面试都没用,就非常顺利地进入了一家主打英国教育路线的国际学校就读。

这里要说一下,英式的教育体系和国内有所不同,孩子从5岁开始上一年级,因此女儿在她5岁那年的9月,成为了这所国际学校的一名小学生。

女儿所在的一年级一共有2个班,但是都没有到满额的16名学生。每班配一名主班外教老师,一名中方助教老师,语文、艺术、音乐等课程要到特定教室去上,上课的时候两位老师一般不随班。

学校会把班里的孩子分到不同学院(类似哈利波特里说的那种),定期还会有各学院学生排名分享,让大家不仅认识自己班的小朋友,还能认识其他年级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而一年级的这两个班也经常混在一起上课,界限不明显,所以上课模式是完全不同于体制内学校的。

总之,这一年里,女儿非常开心。学校不给她们压力(毕竟才相当于国内幼儿园大班),那姥姥姥爷也没压力,我们俩身在北京工作也很轻松。

我本以为,日子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可时间长了,还是有些问题浮出了水面。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02

考虑到女儿的中文,我们“掉头”了


女儿在国际校上了一年学,感受也是不少。

对于我们来说,最欣喜的收获是,女儿变得更加外向和自信,敢于说话了!

要知道,女儿原来的性格可是有些内向的,和小朋友相处时也不太善于表达。

我和老学究聊,感觉女儿这样的变化可能和学校平时习惯做的“小组沟通”、定期的“项目展示”有直接关系。而国际学校开放多元敢做自己的校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变得更加自信。

当然,除了收获,也有不满和焦虑。

一是学校的沟通方式。

在国际学校这一年里,我们与老师的沟通全部都是通过邮件(这的确是常见的国际范儿),或者自行通过学校官网对孩子成绩、学校活动安排进行查询。每个学期结束都会有家长会,家长能和老师面对面沟通一下孩子的在校情况,而我一般还会单独约个和中文老师的面对面沟通。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每次我向老师询问女儿的情况,或者一些关于女儿近期表现的提问,得到老师的回复一般都是:

“很好,很好,一切都好,没问题的,我们会帮她的,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一来二去,我都不想再问了。这样的沟通,其实我本心是不太满意的。我是希望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孩子在校的表现和信息,也希望能就孩子的问题和老师有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可惜这一点,的确有点难。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件在学校发生的小事,也让我有了心结。一次,女儿课间在学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整个人栽在了塑胶跑道上,一张脸在跑道上来回摩擦,结果只是路过的校长带她去了医务室,并让保健医生通知家长早点来接。

期间没有任何老师跟我们介绍过当时具体情况,而且大家也都觉得这是件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我邮件问询了主班老师,她也说不太清楚,在我给女儿请了2天假之后,也没再问起过女儿的伤情,就仿佛整件事完全没有发生过。

我自问已经算是“心大”的家长了,也觉得小朋友玩耍受点小伤很正常,但是学校和老师这样“淡定”的态度,还是让我觉得是有点不舒服的。

后来有一次和女儿的芭蕾老师聊天,也听她说起

外籍老师对某些事情的认知的确与我们不同。

她家儿子在英国上中学,开学前由学校组织一周郊游活动,第一天孩子就在活动时摔伤了,整个手肿得像猪爪,随队校医大概检查过后,初步排除了骨折,就给孩子包扎后继续参加活动了。

后来还是孩子和家长在打电话时提到了这件事,作为芭蕾舞首席的妈妈,对这类损伤非常敏感,特地给带队老师打电话,提出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校方这才派车带孩子去镇上医院拍了片子(在山里活动),最后的检查结果是轻微骨裂。

而学校对这件事的态度就是比较淡然,他们觉得也不用和家长特别沟通和报备。

其实想想有时看到外国妈妈们带孩子的方式,我们或许也可以理解,估计在她们心中,这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件,但如果是比较在意这方面的家长,在择校时还是需要慎重考虑双方差异的。

当然,这两件事只是让我内心起了隐隐的焦虑,最终促使我做出改变的,是关于中文的学习。

有一天,母亲和我复述了一段她与女儿的对话:

“姥姥,我想放弃中文了,太难了,尤其汉语拼音,完全搞不懂,和英文又像,我还是算了。”

姥姥问:“那其他小朋友呢?”

“她们不想上中文课就说不舒服,老师就会让她们去医务室休息,好多人都是,老师也不管。”


听完这段对话,我的内心真是……一言难尽啊~

这所国际学校一年级一周有2节中文课,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从拼音开始教起。相对其他传统学校,这个强度可以说微不足道了。

姥姥和我说,女儿已经提了好几次要放弃中文,还向我询问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改变女儿的想法。

我也找过老师给女儿专门辅导中文,毕竟单靠在学校那点学习中文的时间真的感觉不够,必须需要额外的补习,但是补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排除是个例,毕竟存在个体的差异,但大部分情况下来说,

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靠天赋,还必须要有大量的累积。

我又向周围上外籍国际学校的朋友了解了一下情况,发现在上海法语学校的朋友也有类似困惑。

她家孩子三年级,但是路上的标牌汉字基本都不认识。前两天去上了节武术课,教练让大家起立鞠躬,只有他和他同校的小伙伴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老母亲在旁边狂喊stand up才起立。至于后面老师讲的什么武德,完全是在听天书。

这孩子其实非常热爱学习,也有语言天赋。在家里完全没有学习法语的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法语成绩秒杀一众法国孩子,还自学了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梵语,英语更是早已当做母语一般。尽管孩子自己有时还会找视频自学中文,但就是这样一位学霸君,还是栽在了中文上。

我和朋友都认为,中文其实在各种语言中,也算是比较难学的了。作为中国人,在孩子学习的最初阶段,还是应该让孩子把中文扎扎实实学好。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对国际学校打了退堂鼓。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03

换哪去?公立?私立?双语?


即使很打脸,我还是诚实地把想法和“老学究”谈了,队友听了立马扬眉吐气,那两天在家说话都高了2个八度,声音也愈发得抑扬顿挫:

“我就说嘛,还是公立学校好吧!”

“几代人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案例,况且你们天津高考录取分数线又低,这还有什么可选的!”

好在,我父母住的房子对口的学校是和平区一所著名公立小学,才让我在家终于又挺起了腰杆。毕竟,和平区的教育资源,全市第一嘛。

“和平传统名校,升学率不错,走路过去10分钟,每天接送上下学,中午回家吃饭都很方便,就它了!” 两人叨咕半天,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有朋友向我们提议不如去读民办私立学校。但说实话,我和队友都觉得如果走体制内的路,倒不如选传统公立名校,教学质量也不错,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入学简单,接送方便。

私立学校竞争激烈,万一女儿成绩一般,就怕她在国际学校这一年来好不容易培养的一点自信,又会很快被消磨掉,那时就得不偿失了。

(小暖注:你们这排除的还挺干脆……对,这私立学校的“惨烈”环境就是潼小主和我现在每天正在面对的……)

但当我们去这所知名的公立小学咨询时,想法又发生了变化,就连一向支持公立的“老学究”也产生了动摇。

那是某个冬天的周二早晨,我和队友俩人特地一起请假去学校咨询。

之前在没摸到门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去过一次,但因为不是学校的固定接待日,吃了闭门羹。

我记得2月底3月初的天津还很冷,学校门口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每次只接待一位家长,其他家长需要在学校外等待。

大冷天的,我和队友在学校门口跳脚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终于轮到我们。而门卫大手一拦,一家只能进去一个,我俩面面相觑:谁去?那么冷的天,抛下战友是不是有点不太厚道?

还没等我俩假惺惺地谦让完,门卫师傅已经不耐烦地催促我俩:“要不你们后面排队商量去,先让别的家长进!”

开玩笑!我们都等了一个小时了呀!

于是,我非常没有义气的把队友扔在了外面,头也不回的穿过了操场。

在回去的路上,一向坚定的“老学究”开始向我吐槽,他说发现在外面等待的这一个多小时里,除了上体育课的班级,课间休息时竟然没有孩子出来在操场上活动。

虽然天气的确冷,但孩子们也不至于身娇体贵到如此地步,看来还是学校管得太严了!

(小暖再注:咳咳,你们这从国际学校出来的人不明白我们的苦,不知道天津的体制内小学,甭管是公立还是民办,基本小学前三年的课间休息时间都不让孩子们出去的么?哭。传说是因为孩子小,出来活动怕受伤,于是舍弃户外活动。顺便吐槽。)

回过头来想一想,学校连对家长咨询都要求那么严格,这以后孩子在学校的日子怕是不好过。

说到这,我想起了前段时间闺蜜推荐我去一家“双语学校”看看,说她家姑娘在一个国际幼儿园上了2年后,大班转到了这家双语校,上了一年觉得很不错。我马上向队友提议:“你说的对,不然我们去看看双语?”


没成想,人家答应了!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04

国际双语学校,“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天津的国际学校中,有一些只招收外籍子女,还有一部分属于私立双语,也招中国孩子。我们想去看的这所学校,就属于私立双语国际学校。

对于私立双语学校,其实我之前还是有些成见的。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有钱”家长们的选择,孩子以后也都是准备出国的。相对来说也许教学风格就会不太一样,我也担心攀比会比较严重。

有这个念头之后自然也是先打听,发现身边有同事的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双语,问起原因,一是对公立学校教育理念和家校沟通的困惑,二是吐槽公立学校里孩子之间的攀比。

既然如此,作为我最后一个备选项,我还是决定“眼见为实”,到学校亲自参观了解一下再说。

在征得女儿的同意后,我们一家三口预约一起去这所双语学校参观。进去之后发现,作为私立学校,学校的硬件上肯定是没话说,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学校里老师和孩子的状态和精神面貌。

每个孩子脸上的表情都是开心的,看见不认识的人会大声说“客人好!”看见老师,不管认不认识,都是开心的喊“老师好!”而每个老师看见你,都会和你微笑的打招呼,不是英式学校那种骨子里透着矜持的微笑,是开怀的、真诚的笑。

学科设置方面,语文、数学都是跟着义务教育的课程和大纲走,中教上课;英语分两门课,教材都是剑桥少儿,外教讲口语听力,中教讲语法,每天中外教的英语课各有一节。

学校课后活动安排也挺丰富,食堂每天提供早餐和午餐,还有校车接送服务。女儿参观了校园之后说挺喜欢,而且这所学校还有她两个最好的朋友,便打算在

“在这里上上试试”

此时,女儿已满6岁,虽然在国际学校已经上了一年的一年级,但按照国内小学的安排,这时才是正经需要考虑入学的年龄。而队友“老学究”也对这所双语校出奇的满意,所以一家人在参观回来的路上,愉快地做出了换学校的决定。

这所双语学校的入学要求是外籍及天津市户籍均可,对于非本地户籍的孩子,可以提供与孩子在同一个户口本上的家长在本地的在职证明,及天津一年以上的社保缴费记录。符合条件报名后,会统一安排面试。

面试包括中文认字、数学题,还有英语单词,比如一些关于动物的名词之类的,女儿面试出来自我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大概半个月后,我们就收到了学校录取通知书,一切都顺利得超乎了我的想象。于是,在姐姐6岁的那年9月,她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一年级。

直到现在,她还在这所私立双语学校读书,已经上三年级了。

每天回来都很开心,作业适中,基本一个小时内能完成。每周有英语测试,每月月考,老师抓得紧,但基本不会给家长布置作业。

有时家长们还会集体去和老师提意见,逢年过节灵光一闪给老师送点东西,都被退了回来,还有老师感谢的微信:“心意收到了,谢谢!”

如果有事请假,老师会利用课余、课间操时间主动给孩子补课。每次考了试,如果有退步,老师会私信家长提醒注意,但最后都会强调“我会抽时间帮她补习这部分的”。至今,我家还一直保持课外补习班只有英语的节奏。

而学校课余安排的活动,也秉承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如果孩子不想参加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三年里姐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了创意美术、彩陶、4D、轮滑、国际象棋、小提琴。有一些坚持的很不错,比如国际象棋已经拿到六级棋手证书,而小提琴也在和老师继续学习中,不紧不慢,一切都刚刚好。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以上就是我们一波三折的择校经历。

虽是个案,但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不能盲目相信“名校”,也不能带着成见的对不了解的学校“想当然”。

每个学校都有长处,也都有遗憾。要看自己需要什么,想让孩子走哪条路,更看重什么

有人觉得择校是瞎折腾,有人却是乐此不疲,关键还是在于你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结果。

顺其自然,船到桥头自然直是种观点,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是种想法,最终都是对自己对孩子的一个交待。

有时觉得不够,有时又觉得其实这样就可以了。那你呢,你想要什么呢?


-END-


小学择校记:读了一年国际学校后,我给女儿转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