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白门楼下,吕布哪来的底气告饶曹操的?

天香云外飘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给人的印象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小人。他先在丁原帐下,拜丁原为义父。之后董卓进京,控制了朝政,他用重金和赤兔马收买吕布,吕布就杀了丁原,投奔董卓,又拜董卓为义父。后来司徒王允想杀了董卓,为国除贼,于是巧使连环计,利用美女貂蝉,使董卓和吕布产生矛盾,最后吕布杀了董卓。

后来曹操进攻徐州,吕布被擒。吕布求曹操饶了他,他投降,为曹操效命。但曹操听了刘备的话,杀了吕布。那么吕布是哪来的底气告饶曹操的呢?我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吕布武艺高强

吕布的武艺在三国中排名第一是没有疑异的,有一种武力排名的说法,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足以证明吕布武艺之高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是人们对吕布的赞扬,像这样的将领,谁不愿得到呢?


二、吕布文才也不弱

很多人只知道吕布武功厉害,殊不知他的文才也不弱。吕布跟随丁原时,丁原就让他任主簿之职,主簿是纯文官官职,相当于秘书长。如果吕布没有些文采,丁原能让他做这个官吗?



三、吕布知道曹操爱才

曹操爱才天下皆知,也正因如此,曹操得到了大批的文臣武将。当初袁绍讨伐曹操时,让陈琳写了篇讨伐檄文,把曹操的是狗血喷头,连他的祖宗都给骂了。曹操打败袁绍,捉住了陈琳,就是因为喜爱陈琳的文才,楞是没杀他,还委以重用。吕布当然清楚这一点,以为曹操喜爱他的武艺,也会得到任用。

综上,我想吕布主要就是因为这三点吧,才求曹操不要杀他的。但是吕布其人,品德的确是不能让大家恭维,这样的人留在身边会有多危险,曹操也怕自己成为第二个丁原、董卓呀!



声明:本文为“博超讲堂”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创作不易,抄袭必究。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留言!

博超讲堂



这嗑儿唠得有点儿散,也不像个话题。

也别说是吕布吕奉先那么大的难耐,就是一介草莽匹夫,也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啊,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再者说了,你看见有哪个人被人索命时还乐得屁颠屁颠的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有病了,纯粹就是找死了,那是自己想死了。一个自己想死的人,外人是无法挽回和救助的。当然也包括史上那些气概凛然的大英雄。

虽然吕布并不是什么大英雄,顶多是自身的本身归属一流,满身的能为,一身的本事,这样的人物,自然会对自己的本事了然于胸,也会随时找到用武之地去施展一番,以博得他人的嘉许或者口碑的抬爱。

这是人之常情啊,也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他吕奉先也是人,其想法不可能有什么特别不合群、不突兀的地方。何况那个时候已经到了生死关头,生命稍纵即逝,随时都有被拿走的危险,还不就是求生的欲望和本能此时起到了主宰的作用?

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难道不是吗?

虽然说大丈夫砍头只当风吹帽,慷慨赴死,大义凛然。但那只是极少数的个别人,也是真正的英雄,凡夫俗子是无法做到的,而他吕布,也不过就是一介凡夫俗子,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些本事罢了。

再者说了,曹操是他的宿主死敌,是要他性命冤家,此时不求曹操,难道去求他人?有用吗?

要杀吕布的当然是曹操,而可以宽宥赦免的也只有曹操,此时要想活命,不求曹操求谁呀?求刘备有用吗?

大耳贼还不是落井下石,将吕奉先早早送进了索命枷。


吕布自然知道曹操爱惜人才,是个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大英雄,手下谋臣虎将,虎视眈眈,都是当世之英雄,而假如吕布能甘愿效劳,乐于驱驰甘当驽马,曹孟德无疑是如虎添翼,征战天下也有了出敌制胜的有利筹码,他曹孟德当世之奸雄,不会不知道这些,所以,这也是吕布之所以冒险求他的一线之机,万一被曹操允诺,岂不是还可以重操旧业再作冯妇,起码也是性命保住了,又可以怀金窃玉的沉迷温柔乡了。

吕奉先冲锋陷阵无语争锋,拜在石榴裙下甘愿臣服于国色天香,也是他的一技之长。

所以说,老话有云: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古梁镛解答。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曹操击败,面对曹操,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吕布向曹操告饶,他觉得曹操雄才大略,自己武力过人,如果曹操不杀自己,那么他们两人联手,天下唾手可得,那么,吕布哪来的底气告饶曹操呢?

古梁镛详细分析。

《三国演义》白门楼斩吕布简介

吕布向曹操告饶,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方操送宫下楼时,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在这一回,曹操和吕布开战,最终因吕布虐待下属,致使人心分崩离析,吕布被属下反叛,在他休息的时候,一伙人将吕布给捆住,送给了曹操。

面对刘备,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吕布请求刘备为自己在曹操面前说点好话,以图活命,可是刘备以丁原董卓为例提醒曹操,吕布此人反复无常留不得,吕布大怒,再痛斥完刘备忘恩负义后,直接告饶曹操。

吕布坦言,自己愿意投降曹操,尊曹操为主将,自己为副将,那么定天下易如反掌。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吕布殒命白门楼这件事,《三国志》的记载则比较详细。

《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

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很明显,《三国志》对于吕布殒命白门楼事件记载的更为详细,在《三国志》中,吕布告饶曹操的底气来源非常明确,他认为自己统帅骑兵的能力非常强,如果曹操统帅步军,命令自己统帅骑兵,那么两人联手,夺取天下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吕布认为自己统帅骑兵的能力非常强呢?因为在古代兵营,骑兵地位和实力要优于步军,当年吕布曾经率军在虎牢关大战十八路诸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是面对刘关张三人联手,吕布也可与其大战几十回合从容离去,因此吕布有信心,认为自己对于骑兵的统帅能力毋庸置疑。

吕布告饶曹操的另一个内心想法,则是源自他对曹操的认知,吕布和曹操认识的时间也挺长,不管是曾经同在董卓麾下效力,还是董卓死后群雄割据,两个人对于彼此都是非常了解的,曹操惜才的美名更是人尽皆知,吕布作为三国武力值第一高手,他觉得曹操应该会考虑珍惜一下他这位人才,无论是从《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来看,曹操确实有留下吕布的想法,但是刘备以丁原董卓为例,坚定了曹操斩杀吕布的决心。

谢谢大家。


古梁镛


三国演义一共120回。吕布是在第19回死的,临死之前还向曹操祈求活命,于是就造就了吕布在三国演义中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这样一个形象。

但如果我们仔细的研读三国演义,下面的五个细节中会发现吕布的底气:

1.当吕布被捆绑之后,对曹操说:“缚太急乞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捆的太紧了,请松一下)

2.当他看到叛徒侯成,魏续,宋宪后,说:“我在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叛”?

3.当曹操送陈宫下楼赴死的时候,吕布对刘备说:“你是坐上客,我是阶下囚,你为什么不替我说句好话?”

4.当曹操回来之后,吕布对曹操说:“我今天已经服了你了,从今天开始你当大将,我当副将,天下很容易平定”

5.当刘备阴了吕布一道,怂恿曹操杀吕布,吕布大骂刘备:“大耳贼,最无信!”

从这5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吕布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投降的人,也不是一个战败的人,而是一个被部下和朋友坑了的人。

他并不是被曹操打败的,也不是被曹操俘虏的,而是被手下的两员大将给捆绑的,不但绑了,而且绑很紧,所以吕布看到曹操就对曹操说:他们绑的太紧了,请给我松一下。这说明吕布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失败者。

当他看到刘备之后,他想起自己以前曾经两次放了刘备的家小,觉得刘备会替他说好话,就用调侃的语气说:你看你是坐上客,而我是阶下囚,一会你得说给我说几句好话。

当他看到曹操之后,也并没向曹操祈求活命,而是对曹操说:你得到了我,你当大将军,而我作为你的副手,那我们联手就可以得天下!

最后当刘备阴了吕布一道,告诉曹操:你要是收留了刘吕布,那你就是董卓和丁原的下场。曹操这才下定了决心要杀吕布。

所以吕布在临死之前,没骂曹操,不爱惜人才;也没骂那些背叛了他的部下;只单单点着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痛骂背信弃义。

所以吕布自认为是一个很讲信义的人,在东汉末年乱世当中,讲信誉的人是应该有好下场的,吕布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自始至终没有祈求活命。


少校柳下惠


三国演义中吕布仗恃自己勇猛又知曹操爱才,自以为曹操会因其的勇猛不舍得杀他会招至麾下得一猛将,才在白门楼下有底气向曹操求饶,可惜因他两叛旧主,最终还是为曹操下令缢死于白门楼,曹操担心会步丁原、董卓后尘,宁可狠下心肠除掉吕布这位猛将,也不愿留下这一隐患在身旁。


小龙女5505


吕布的底气,来自于自己的武艺高强,要知道吕布是三国演义里武将武力值第一,曹操又是个用人不拘一格,不太重私德,只重才干的人。所以,在白门楼吕布被押上公堂时,吕布便大呼,布今服曹公矣,若以曹公之智,布为副将。天下不难定矣!

吕布这人并非完全无脑子,说出来的前景很诱人。

可是刘备在侧呀,岂能给曹操留这大一帮手,当曹操问起时,刘备便说了句:子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没看到他杀了俩干爹么?

这一句真是太歹毒了,不过也不怪刘备,吕布确实是见利忘义。

纵观中国历史,能杀俩干爹的也不多,曹操杀了一个也不过是无奈之举。

曹操立码被刘备点醒,下令将吕布拖出去杀了。

吕布之所以求饶,也是怕死,其人贪念财利美色,能不怕死么?

所以,即便其无求饶资本,也会求饶的。只是死到临头还不明白,犹骂大耳儿最无信乎。夺人徐州怎么不说呢!

刘备怎么对关张二人很信义呢?

人在江湖,信义从来都是一大资本。


默玄吟雷


吕布是个人才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不是盖的。吕布的英勇是当时世人所公认的。

吕布最先追随的是丁原。丁原的实力并不怎么样,却敢公开对抗董卓,不就是因为身边有个吕布吗?

后来吕布认了董卓做义父,董卓飞扬跋扈的气焰便更加嚣张了。可见,吕布确实是个人才。

曹操需要人才

这时的曹操,虽然有了一定的实力,也可以说武将如云,但他会拒绝更多的人才加入吗?更何况这个人才还是这个世界在某些能力上数一数二的。

曹操虽然祖上也是做官的,他的父亲甚至做到了太尉(买的),但终究他还是属于寒门。而此时,他还有一块大骨头没有啃掉,那就是袁绍了。袁绍家世地位远高于曹操,“四世三公”成就了他儒家豪门的地位,曹操要对付他,当然需要人才。

所以,就需求关系来讲,吕布是有可能被曹操收为己用的。

吕布败在为人

吕布虽然骁勇善战,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复无常的小人,且他因为自己能力强,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的,反骨很强。

如果他没有弃丁原叛董卓的行为,在被曹操打败后还是有可能活下来的。

最后,吕布也不了解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里可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可是曹操信奉的真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