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主有多大權力?

像林書豪一樣去戰鬥


明朝君主權利無限大,但能發揮到什麼程度就看誰當皇帝了。我們可以一朝一朝的分析。

1、洪武朝朱元璋:權利用到無限大,把千年的宰相制都滅了,想滅誰就滅誰。

2、建文朝朱允炆:權利用到沒有,建文也想像他爺爺那樣牛,但能力有限,手下的總參謀部又是3個蠢貨,所以從無限玩到了零,丟了皇位)

3、永樂朝朱棣:權利用到無限大,皇權是拿命換的,格外珍惜,對外政策最硬,誰惹他,他就滅誰。對內也沒人敢惹他。

4、洪熙朝朱高熾:權利至上,內閣,宦官,言官的還都不行。雖說內閣權利很大,但他還是能操控的。

5、宣德朝朱瞻基:權利至上,跟他爹那會差不多。

6、正統朝朱祁鎮:從權利至上玩到負數,比朱允炆還慘。雖說王振掌權,但他可以隨時收回,或滅掉王振,只是他糊塗不願意那麼幹。所以造成土木堡之變,當了囚犯,權利變成負值。

7、景德朝朱祁鈺:權利至上,內閣,宦官,言官都搞得定。

8、天順朝朱祁鎮:權利滿血復活,雖說宦官和言官內閣都挺猛,不過他還是想滅誰都能滅掉的。

9、成化朝朱見深:權利為零,在家的地位都比狗低。怕老婆,還是比他大二十二歲的大老婆萬宮女,朝政也搞不定,啥人都用,大師橫行的世界。總之他就是除了修仙啥玩意都搞不定。

10、弘治朝朱佑樘:權利至上,吃百家飯長大的,知道底層人不容易,難得的中興之主。權利的應用上跟朱瞻基差不多。

11、正德朝朱厚照:從權利至上玩到零,雖然宦官權利很大,雖然身邊的護衛權利很大,雖然內閣也猛,但他只要想滅還是都可以滅的,可惜這貨就是喜歡角色扮演,尤其喜歡當大將軍,還差點被江彬晚死。後來自己把自己玩死在豹房了。最慘的是連個兒子都沒有,權利歸零。

12、嘉靖朝朱厚璁:從權利名存實無玩到權利至上。剛登基時連認個親爹都難,後來玩到幾十年不上朝也能玩弄群臣。嚴嵩權利大,他給的,想收就隨時收了,所以這位兄弟很會玩弄權利。

13、隆慶朝朱載垕:權利至上。雖說內閣權利很大,但即使是牛的不行的徐階也是說被搞就被搞,高拱,張居正他也都能hold住。

14、萬曆朝朱翊鈞:從零等到權利至高無上。張居正時代他的權利就是零,一切都是張老師和他媽太后說了算,直到他等到張老師死了為止。等來的權利雖寶貴,但這傢伙不珍惜沒用好,又出了牛宦官和東林黨,不過還好,到底都hold住,想滅誰還是能滅掉的。

15、泰昌朝朱常落:權利為零。他爹一直不待見他,太子的位置來之不易還差點丟了,當了皇帝沒幾天就死了,臨死傳位了,老婆都敢當著大臣的面發脾氣。死後連陵寢都是二手的,用的朱祁鈺的,死的太快,來不及建了。所以權利必須為零。

16、天啟朝朱由校:權利為零,剛當皇帝的時候年齡太小,幸好內閣還不錯,但後來的閹黨可就牛了。又是一個死後無子的。

17、崇禎朝朱由檢:從權利至高無上到被迫清零。兢兢業業的好皇帝,遇到了一批肥了自己損害國家,還欺上瞞下的混蛋大臣。雖然權利大,應用的也還行,但執行層面爛透了,最終被一群打著農民義軍旗號的恐怖分子給逼死了。他是有骨氣的,我欣賞他。

綜合來看,君權至上還是符合這個朝代的。

有人曾說朱元璋廢掉丞相制,卻讓內閣權利至上,縱觀整個明朝,內閣權利的鼎盛時期也就徐階、張居正,除了張居正皇帝收拾不了,誰都能被收拾。所以還是皇權至上佔絕大多數時間。


孤山老叟


明朝建國初期胡惟庸案之前是相權與皇權並存,明太祖廢立丞相后皇權達到明朝頂峰(老朱是建國皇帝能力非常強,加上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以及後來的恐怖政治)

永樂皇帝本身是造反上位所以設東廠以及重開錦衣衛以對群臣進行監控,而後又因為處理政事乏力設內閣

洪熙與宣德暫且看為同一時期(洪熙皇帝在位時間太短)這時候是著名的三楊內閣,宣德皇帝讓太監讀書已經批紅權,這樣就出現了第三股勢力 閹黨(太監)至此明朝三大勢力正式登場(文官 閹黨 皇帝) 正統皇帝(就是土木堡之變那位 明朝敗家皇帝)前期三楊仍在所以文官主權 ,後期王振掌控朝堂閹黨掌權

成化皇帝瞭解不多

弘治年間 內閣六部人才濟濟 開創了弘治盛世 但是權利鬥爭我也是所知甚少 沒法評價正德年間 皇帝沒啥事 都是文官閹黨的事 劉瑾 江彬 楊廷和嘉靖皇帝前期聰明獎群臣玩弄於手掌 後期開始修道事業不上朝 加之嚴首輔懂皇帝心思 皇帝和大臣的關係打了個顛倒萬曆朝前期張居正把持朝政主持改革後期爭國本 數十年不上朝 與文官集團對峙天啟皇帝託爺爺的福 不識字 又出個九千歲魏忠賢 毫無疑問閹黨當權崇禎皇帝事太多不好說以我瞭解的內容總得來看明朝前期(正統之前)皇帝的權利還是相當可以的到了明中期皇帝與文官拔河 時而皇帝拉過來一點時而又被文官拉過去一些

說他們權利大吧,明朝皇帝還是有很多限制如聖旨的撰寫,立太子,丞相都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M墨墨M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權力從來就不是無邊際的,而是受到很多約束的。

人們往往以為,明朝自朱元璋“廢相”後,皇帝權力變得很大,幾乎不受約束。歷史的真實並非如此。由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在朝臣面前,皇帝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權威性。朝臣任意干預、批評皇帝的任何言行,任意拒絕執行皇帝的任何決定,動輒以辭職威脅,甚至直接撂挑子回家。大臣們黨同伐異,朝堂上吵成一鍋粥,成為了常態,毫無體統。皇帝成了聾子瞎子,不得不利用宦官來獲取真實的信息,處理疑難問題。這就導致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導致明朝後期太監亂政,黨爭橫行。到了明朝晚期,朝廷已經不能對任何國家大事做出任何正常的決策。清軍橫行京畿、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朝臣們竟然圍繞著一些烏七八糟的事情在吵架。極其惡劣的是,在明末,幾乎所有的能做大事、能做實事、願做苦事難事險事的能臣幹吏,全部成了黨爭的犧牲品,防守遼東的優秀而敬業的指揮官,諸如李成梁父子、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要麼含怨被殺,要麼辭職避禍。這都是皇帝權力太小,無法有效管理朝政,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明朝君主的權力很小,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



鶴誅


明朝皇帝的權利分成二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皇帝總攬,高度集權,體現在朱元璋時代。朱元璋廢除宰相,設立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轄,又設立錦衣衛,監視官員。因為他知道創業難守成更難,他要為他的後代負責。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 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從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第二個階段, 內閣的設立。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但內閣的權利是皇權所授予的,內閣還是依附皇帝的信賴。

所以明朝內閣制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內閣制度隨著皇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權利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對君權的制約作用有限。事無大小,內閣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為君主加強專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專制比前代尤甚,助長了君主專制。




冷冷暖暖自知5210


明朝在中央集權制上廢相改由六部:互相牽制,皇帝擁有了絕對話語權,分散權力,皇帝專制。雖然皇權至上,但是治國繫於皇帝一身,皇帝平庸或昏庸,將帶來更加腐朽不堪。

其次,建立龐大特務機關(錦衣衛丶東廠等),實行文字獄,造成白色恐怖的特務監管制度。

物極必反。黑暗腐朽的統治方式,造成官員人人自危,紛紛陰逢陽違,官官相護,瘋狂貪斂錢財丶霸佔土地,欺詐百姓。民間反抗不停,海盜猖獗,最終釀成農民各地大起義,以張獻忠丶李自成等最烈,直接導致明亡。


夏雨風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到,明代開始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集權制是達到了最高峰

朱元璋建國後開始廢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

設三司,廢除行省制度

設置特務機構錦衣衛 東西廠

科舉考試內容只能是“八股文”

以上這幾點可以看出在明代君主的權力達到了最高峰

但是隨後明朝的內閣制開始設立,有人拿這個與西方的內閣制進行比較,但兩者的區別還是非常大。

簡單說從誕生的環境上來說,明朝的內閣制實則是為了加強封建王權專制

但是西方的內閣制建立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勝利果實而來的。


趣說歷史閒聊社


明朝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自從秦始皇創立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以來一直到明朝之前,君主和宰相之間其實一直是分權的。宰相的權利極大,分擔了一部分君主的權利。皇帝任用丞相叫做拜相,以體現皇帝對宰相的尊重。

而皇帝的權利也部分受到宰相的制約。

明朝可就不是這樣了。

朱元璋自從殺了宰相胡惟庸後就不再設立宰相這個職務,從此大權獨攬,所有國家事務自己一個人處理。並且終大明一朝都不設宰相。

沒有人能分明朝皇帝的權利,那麼明朝皇帝是不是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

不設宰相這個打法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要麼皇帝負責任被活活累死比如朱元璋,要麼懶得要死把國家事務荒廢的一塌糊塗比如明神宗萬曆。

沒有宰相被篡權的可能性確實大大降低,單就國家事務而言卻一定是弊大於利!


雨聲揚


這個你要去問朱元璋、朱允文、朱棣、朱由檢等他們!


天外客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皇權和相權的變相爭鬥,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皇權和內閣官員的爭鬥就一直不斷,有時是皇權壓過了相權,有時是內閣把控了朝廷。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後,自己完全把權利抓在手上,權利是增大了,只是朱元璋自己要一個人去完成所有的事,一天要批改幾百個奏章,實在累的吐血,所以朱元璋開始是讓一些民間有學識的人幫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只是提供意見罷了。

後來發現這些人沒有官場經驗還是不行,因此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翰林學士,編修文書的低級官員幫自己處理一些文書工作,這些人在殿閣工作,所以被稱為內閣學士,這就是內閣的雛形。那時的內閣學士完全是朱元璋的秘書,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幹什麼,權利和官位都是低下的。

到了朱棣當政時,內閣制度就成了國家的正式機構了。朱棣讓楊士奇,楊榮等人參與內閣,隨著時間的發展,內閣官員的品級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加重,內閣的官員凌駕於六部之上,甚至有的內閣成員還兼職六部的尚書。內閣的成員一般都是個位數,由官員推薦,皇帝最後決定。內閣官員的有首輔,次輔依次排列,內閣首輔也稱宰相,名義上不是宰相,但有宰相的權利。

內閣主要是給奏章提寫意見,皇帝根據意見再用紅筆批紅,這樣事情就做下來了。隨著內閣權力越來越重,甚至威脅到了皇權,內閣的權利大到可以把皇帝的聖旨原封駁回拒不執行的地步,因此到了宣德皇帝時,宣德皇帝在內廷開個讀書班讓太監們讀書,有文化的太監可以做到司禮監太監,幫皇帝批紅,這個權利就大了,所以造成了明朝宦官亂政的局面,其實就是皇帝扶持太監對付內閣,加強皇權罷了。正德皇帝時出了個大太監劉謹,劉謹對內閣官員可是大力的打壓,一度讓內閣抬不起頭來,皇權佔了上風,當然到了最後,正德皇帝還是把劉謹給殺了。嘉靖皇帝時,通過大禮儀的爭鬥,嘉靖把內閣首輔楊廷和給幹趴下了,內閣完全成了嘉靖皇帝手中的玩物。嘉靖通過自己的權謀,完全把內閣玩弄於股掌之間,雖然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卻牢牢的控制了朝廷,內閣在嘉靖手下就是應聲蟲,對皇權一點威脅都沒有。

嘉靖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只是他兒子卻差遠了,基本上被內閣壓著。穆宗想為自己的老婆買些首飾,內閣卻找各種理由阻止,顯然內閣在嘉靖朝時受到的壓制太久了,在嘉靖的兒子回報下來。穆宗只好妥協了,自己的家事都被人管,可見當時的內閣已經壓制了皇權了。到了明神宗時,出了個張居正,張居正完全不把神宗小皇帝放在眼裡,朝廷上的大小事張居正說了算,皇帝一點權利都沒有,當然啦,到神宗長大後也對張居正進行報復了。


到了明朝的晚期,明熹宗朱由校時魏忠賢對內閣的東林黨官員進行清除,皇權佔了上風。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他殺了魏忠賢,用東林黨的官員進入內閣,崇禎不信任東林黨,東林黨也不信任皇帝,大家互相糊弄,最後把明朝給搞滅亡了。

明朝的內閣其實就是封建社會君權專治的產物,在實際操作下在特殊情況下,內閣是可以制約皇帝的,如當政的皇帝很年幼,只是只要皇帝還在一天,內閣是永遠也不會把皇權給搞掉的,因為皇帝手裡有兵權,做恨了,把內閣官員殺掉也是可以做到的。


傑森說球2


黑格爾評中國是座沒有哲學精神的空廟宇,只有皇帝有獨立自由主子意識,也是奴隸存在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