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1號病人”出院,1人影響5萬人!但他的感染源卻是謎!

當地時間23日,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本地傳播的“1號病人”馬提亞從倫巴第大區帕維亞市的一家醫院治癒出院。


然而,儘管馬提亞出院了,但病毒通過他,在意大利掀起的“海嘯”卻遠未平息。


馬提亞此前並未去過中國,也沒有接觸過中國人,那他是從哪裡感染的?比他更早的意大利“零號病人”是誰?


意大利“1號病人”出院,1人影響5萬人!但他的感染源卻是謎!


首現


截至3月24日,意大利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63927例,單日新增4789例,累計死亡病例6077例。換句話說,全球除中國以外的新冠患者,接近四分之一都位於意大利。


時間回溯到2月14日,38歲的馬提亞感到不適,家庭醫生給他開了一些治療流感的藥物,但馬提亞的症狀始終沒有緩解。


直到20日下午4點左右,醫院才對馬提亞進行了新冠肺炎檢測。這時馬提亞病情已經加重,被送進重症監護室。


21日凌晨,馬提亞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他因此成為意大利第四例新冠病毒確診患者,並被確認為該國新冠疫情“1號病人”。


為什麼會這樣判定?1月30日,兩名中國遊客在意大利羅馬確診新冠肺炎,隔離收治後,意大利隨即中斷了與中國的航線,並進入為期六個月的緊急狀態,成為歐洲最早對疫情做出如此反應的國家。


在之後的二十餘天時間裡,除了一名武漢歸意人員外並無確診,疫情看似已經平息,直到住在距羅馬600公里的倫巴第大區科多尼奧小鎮的馬提亞確診。


傳播


遺憾的是,馬提亞不僅是意大利的“1號病人”,而且是“超級傳播者”。


據意大利媒體報道,作為運動達人,馬提亞在確診前曾頻繁外出活動,主要行程包括在2月2日前往熱那亞附近的海濱城市雷科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參賽選手1200人),在2月9日參加洛迪賈諾的跑步比賽等。


意大利“1號病人”出院,1人影響5萬人!但他的感染源卻是謎!


意大利媒體公佈的馬提亞的行動軌跡圖顯示,有5萬人、10個城鎮受到他的影響,倫巴第大區2月22日以前確診病例幾乎都與其有關。


從馬提亞出現症狀到確診,歷經一週時間;從進入醫院到隔離治療也花費了36小時。醫院應對滯後,給病毒創造了充裕的傳播檔期。


意大利“1號病人”出院,1人影響5萬人!但他的感染源卻是謎!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中心倫巴第大區擁有四個機場,其中三個是服務於米蘭都市圈的機場。這些機場客流量巨大,方便了疫情的傳播。


暴發


從馬提亞確診的第二天起,意大利北部地區的確診病例開始呈指數型增長,並逐漸擴向全國。倫巴第大區也成為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疫情暴發的中心,截至3月23日,倫巴第大區累計確診28761例,死亡3776例。


“這不是一波浪潮,是一次海嘯。”倫巴第大區蒙察市醫院重症監護室負責人羅娜說。


意大利“1號病人”出院,1人影響5萬人!但他的感染源卻是謎!


意大利總理孔特在2月24日不點名地指責科多尼奧鎮醫院存在管理失誤,是意大利病例激增的原因之一。


從隔離城鎮,到封閉大區,最後“鎖國”,意大利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但是在封城前,有很多可能攜帶病毒的人從北方“逃”往南方地區。


有專家預測,意大利在3月23日後,可能是4月初,迎來疫情頂峰。


源頭?


回到最初的話題,馬提亞此前並未去過中國,也沒有接觸過中國人,那他是從哪裡感染的?比他更早的意大利“零號病人”是誰?


有意大利醫生懷疑,在馬提亞感染之前,新冠病毒已經在意大利蔓延。流行病學專家普雷裡阿斯科表示,所謂的“1號病人”搞不好是“200號病人”。


意大利知名醫學專家朱塞佩·雷穆齊近日做出一個重要判斷——


本國疫情,或早於中國傳播!


雷穆齊在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網(NPR)採訪時表示,他聽到過來自醫師的消息,“他們記得見過這種奇怪的肺炎,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在去年12月甚至11月時。”


另據路透社3月12日報道,來自米蘭的傳染病學教授馬西莫·加里的團隊發現,本國出現的病毒樣本,與一名1月份在德國被感染的患者高度匹配。這和此前專家認為病毒是由中國直接傳入的猜測大為不同。


意大利“1號病人”出院,1人影響5萬人!但他的感染源卻是謎!


無獨有偶,3月11日,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就新冠肺炎舉行聽證會。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親口承認了一個事實——在美國,確實有一些“流感”死者實際感染的可能是新冠肺炎。


真相揭露需要科學手段,更需要時間。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發生在中國武漢,但是不等於它的源頭也在武漢。


鍾南山強調,新冠病毒的源頭,通過分子生物學、病毒進化的研究,是能夠搞清楚的,在此之前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


3月18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病毒沒有國界,它影響的對象也不分種族、膚色、財富多少,所以應避免將病毒與某些人聯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