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楼与酒吧来看东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过去到大酒楼吃饭是潮流,现在"泡酒吧"成了时尚。酒楼与酒吧在古代都是聚会喝酒的场所。不同的是,酒楼源于中国酒文化,酒吧则来自西方酒文化。

酒楼源于中国的酒肆文化

商代的人们已经建立了固定的城邑,有了一定的商品交换,并出现了专门卖酒的场所——酒肆。

酒肆从古至今有很多名称:酒舍、酒垆、酒家、酒楼、酒馆、酒店等,但都是为顾客提供酒水、饮酒器具及相关服务的场所。酒肆最繁华的时期当属北宋。北宋时,仅京城开封就号称有"七十二正店",均屋宇轩敞、布置讲究。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酒肆林立的盛况。宋代以后的酒肆,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外挂酒旗,内墙有名家题词,甚至还搭建了艺人表演助兴的舞台。传承到现在,除了有些酒店、酒楼增加了旅店的功能之外,经营项目与宋代时仍然大同小异。

从酒楼与酒吧来看东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酒吧里的PUB与BAR

酒吧属于舶来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安静的PUB,一种是热闹的BAR,它们来源于不同的西方国家。

PUB起源于英国。大约在15、16世纪,英国开始兴起私人社交场所——俱乐部,以及大众能参与社会交往的场所——酒吧。英文称作"public house",亦称为"PUB"。

PUB提供酒精饮料,播放舒缓的音乐,被英国人认为是唯一与陌生人亲切交谈完全适宜的地方。后来,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PUB遍及英国城市和乡村,成了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酒吧里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捧着酒杯与他人交流,从文学新作到皇宫轶事,无所不谈。

从酒楼与酒吧来看东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BAR则起源于美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新兴的城镇出现了一些小酒馆,大批白人殖民者和牛仔蜂涌而至,聚会、喝酒、唱歌、跳舞。为了方便骑马的顾客拴马,酒馆门会前设一根"BAR"(意为"棒、横木")。

20世纪,汽车出现后,一位酒馆老板把拴马的"BAR"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成了顾客们垫脚的好地方,其他酒馆纷纷效仿,"BAR"便成了酒馆的代称。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酒吧里看球、狂欢,BAR中还陆续增设了适合时尚或潮流的娱乐项目。

清末民国,酒吧传入中国。中国最初的酒吧有两种形态,一是作为饭店的附属设施,随着旅游涉外酒店的建设而兴起,这类酒吧初期一般只向外籍人士和少数国人开放;二是作为独立的设施,面向大众开放。改革开放以后,独立的酒吧获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年轻人在酒吧里欣赏歌舞、听音乐、聊天、喝酒品茶,成了流行的消闲娱乐方式。

饮酒场所的变化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潮流文化的迅猛发展,酒楼主要功能仍以聚会宴饮为主,酒吧则成为了当代青年人放松与交友的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