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智論》第二節 心清淨

第一節 心清淨


《清淨智論》第二節 心清淨

§11. 開始時,即便他已如是觀察,但只要他的心仍未清淨,散亂的心就會在諸觀察心間斷時生起,而想到感官外境等所緣。禪修者或能察覺、或不能察覺它們,即使能夠察覺,也是過了些許時間方可。由於此時禪修者的剎那定,非常羸弱無力,所以那些散亂心會障礙他的觀察心。那些散亂的心被稱為「障蓋之心」。

§12. 當剎那定變得有力時,觀察心善等持而轉起,像是掉落、撞擊,或住立在「上升、下降、坐、觸、彎、伸、見、聽」等應被觀察的所緣之上一樣。此時,遊走他處的〔散亂〕心不會常常生起,只偶爾少許地發生。在〔遊走他處的心〕生起之時(指“生起後立刻”,依通俗用語才說〔生起之同時〕),他能夠立刻覺察它。觀察後,那遊走的心便消失,不再生起。之後,他觀察當下顯著的所緣,如先前那般,能夠令觀察心無間斷地轉起。這時,此人的心名為「離蓋」。

§13. 當禪修者的心遠離諸蓋,而在他的心能更密切地觀照每一個被觀察的所緣,且觀察無間地生起之時,每一毗婆舍那心中被稱為「僅住剎那」的定,不間斷地轉起於被觀察的所緣之上。此即名為「心清淨」。

§14. 即使它〔即剎那定〕僅住剎那,但從不被敵對者所征服這一點來說,它具有與「近行定」相等的力量。事實上,《清淨道論大疏鈔》的〈出入息論〉如此解釋說:

§15. 「剎那的心一境性」:僅住剎那的定。的確,當它以同一行相在所緣上不斷地轉起,它〔剎那定〕不被敵對者所擊敗,將心固定不動,如安止。

§16. 此中,「在所緣上不間斷地轉起」即觀察心的相續流不間斷地轉起——觀察一個所緣之後,緊接著即觀察另一個;觀察它之後,緊接著又〔觀察〕另一個。

§17. 「以相同行相轉起」意指:「當許多應被觀照的種種所緣出現時,不斷轉起的觀察心,皆具有相同的等持行相。也就是說,以怎樣的等持行相觀察第一個所緣,就以那樣的等持行相,觀察第二個、第三個〔所緣〕等等」。


《清淨智論》第二節 心清淨


§18. 「不被敵對者所擊敗」:藉著此〔句〕,教示「那不斷轉起的剎那定」,具有「不會被五蓋擊敗的性質」。

§19. 「如安止」:藉此指出「它的力量,如安止定一般」。事實上,它(類似安止定的剎那定)在「至頂觀」中顯現。

§20. 〔問:〕在《註釋書》中,不是隻說「近行定」與「安止定」是「心清淨」嗎?的確如此,但是應知道,這是把「剎那定」包含於「近行定」之中而說的。因為在《念處經》的註釋中,曾說「剩餘十二個即是近行業處」。依據彼處〔即念處經註釋〕的「威儀路章」、「明覺章」或「界作意章」而作意時,轉起的定,必定名為「剎那定」,因為該定之後並無「世間安止定」生起。由於此定能夠鎮伏諸蓋,如同因奢摩他業處而轉起的近行定一樣[53];也由於它處於「道、果安止定」的鄰近處,因此以「近行」之名,稱此「剎那定」,而引生此定的業處也被說為「近行業處」。因此,應該知道:「剎那定」能夠鎮伏諸蓋,亦得名為「近行」及「心清淨」。否則的話,就那些僅純粹修觀而未令「近行定」或「安止定」生起的「純觀乘者」而言,「心清淨」便難以生起。

注:

1. 「感官外境」的巴利原文是“kāma”,一般譯為「欲」。但「欲」分為兩類,一是「欲事」,即感官所緣、外境;另一是「欲煩惱」,即慾望。

2. 「蓋」,即五蓋:欲貪、瞋恚、惛沉懶惰、掉舉後悔、疑。

3. 「至頂觀」,意思是「到達頂點的毗婆舍那」。

4. 《念處經》「身念處」提到十四種禪修方法:1. 出入息章、2. 威儀章、3. 明覺章、4. 厭逆作意章、5. 界分別章、6.-14. 九冢章。

5. 道、果也是一種「安止定」,即「出世間安止定」,又名為「出世間禪那」。此「出世間定」與作為「世間安止定」的色界禪那,同樣有初禪乃至四禪的分別。兩者的主要差異處在於,「出世間安止定」的所緣是「涅槃」,「世間安止定」的所緣是「概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